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闯出一条旱区新路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9-06  互联网

  火红饱满的高粱穗深深低着头,山西省朔州市的黄花梁上,陈永和家的地即将获得来之不易的丰收。今年,当地遭遇了十多年不遇的大旱,不少庄稼减产甚至绝收,而陈永和的1000多亩高粱产量却“比周围地块高出一倍”,凭啥?原因还要追溯到几年前。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作出重要指示,“山西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这既是立足本地资源,自下而上汇入大市场的道路;又是从全国农业发展大局出发,自上而下寻找本地特色、打造本地品牌的道路。自此,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山西省朔州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掀开了新篇章,两年累计投入资金达1亿多元,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态和谐相融、特色产业高效发展的旱作农业新路。

  

  一闯“禀赋关”:提升资源与产业的匹配度

  朔州市位于晋北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边缘,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处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又使朔州成为全国唯一整市推进的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

  近年来,朔州市委、市政府聚焦省委、省政府“三大目标”定位,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将朔州建设成为北方农牧交错带有机旱作农业核心区。“要着力构建富有朔州特色、充满活力的有机旱作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将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朔州现代农业的一个品牌。”朔州市委书记陈振亮表示。

  具体到实践层面,在朔州市市长高键看来,发展有机旱作,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抓手,要把发展农业生产和保护生态有机结合,提升两者的匹配度。

  种了40年地的陈永和对此深有感触。朔州市全盛堡乡黄花梁上有1万多亩旱坡地,生态脆弱,产量不稳。2017年起,他却将这些没人爱种的旱坡地流转过来,种上了谷子:“旱坡地有风险,更有前途。”原来这里属于火山岩沉积区,土壤中硒含量是国家规定富硒土壤标准的24倍,加工生产的小米含硒量高出国家标准近3倍。

  为了实现发展和保护相结合,陈永和增施有机肥,土壤更能保墒,又给谷子铺上渗水地膜,建成两口软体集雨窖,“老天爷给的水一点儿浪费不了雨水好的年头,产量差得还不明显,今年可比普通地块好多了。”

  而以造林闻名全国的右玉县,如今又多了一张新的“绿色名片”。今年,右玉燕麦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片,通过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杂豆膜侧覆盖集雨保墒等有机旱作技术,力争到2020年,农作物化肥施用量增幅降到1%以下,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

  朔州市委副书记操学诚介绍,立足资源禀赋,朔州在全市布局了西北丘陵沟壑旱作区、东南盆地贫水旱作区、城郊有机旱作农业区和杂粮、经济作物、优质牧草、高蛋白饲用玉米等4个百万亩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

  曾经雁门关外山高水少的资源瓶颈,正转化为独特的生态优势。

  

  二闯“效益关”:打造科技和市场新高地

  有机旱作农业有效益,才有生命力。为提升效益,朔州市一靠科技支撑,二靠产业链延长。

  高大茂密的青贮玉米间,缠绕着不少大豆,在朔州市岱岳镇北王庄村看到的这一幕,让记者有些不解。“这是我们和山西省农科院合作的青贮玉米和豆科间作试验田。”骏宝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玉平答道,“豆科养地,能提升青贮玉米的蛋白质含量,可减少氮肥用量10%-15%,青贮饲料产量增加20%。”去年的50亩试验田还没成熟,就被一家牛场老板看中了,今年间作田已扩种到1000亩。

  科技的力量不只体现在一片田间,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朔州市加强与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聘请50多位专家、教授开展科研和指导培训。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抽调全市100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服务。以节水抗旱为重点,优种推广应用率达96%以上,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实现了良种、良技、良机、良田四配套,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朔州坚持精深加工、创建品牌,打造旱作农业新高地。201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21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3%。尤其是杂粮加工,开发出精选原粮、杂粮面粉、休闲食品、荞米、燕麦片五大类30多个品种的系列产品,豆面面茶、杂粮挂面、丝面等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红山荞麦”“帅林杂粮”“臣丰苦荞”“晋之坊杂粮”已成为朔州市优质杂粮的代表,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农博会金奖或名牌产品称号。

  旱作农产品的市场还拓展到了海外:右玉图远公司在德国建立了销售公司,公司生产的冻干小香葱直接出口德国、美国;晋利糖果公司生产的各种糖果,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山阴鑫霏农业的红芸豆、小米出口到了俄罗斯、韩国;建立2万亩出口创汇黍米生产基地。

  

  三闯“主体关”:分类托管要素整合

  眼下正是晋北地区青贮玉米收获时节,“过去20亩玉米至少得半个月收完。”今年,北王庄村农民李日旺却一点不操心。他和骏宝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全程托管合同,“机收两个半天就结束,钱就直接进了口袋,收入还比过去翻了一番。”有了空闲,他就在公司打工做农机手,每月还有4000元工资。

  对生态脆弱地区,有机旱作意味着什么?朔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石生华认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本质上是发展高水平的现代特色农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场“持久战”,既要有统筹协调的“指挥部”,更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这支“主力军”。

  “根据不同农民的需求,我们采取不同的托管方式。”骏宝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林说,从2017年最初的4家合作社、1800亩土地尝试托管,“到今年年初,已经有116个村、近8万亩土地加入到我们的托管服务体系。”分别采取全程托管服务、菜单式半托管、保底分红增值、入股分红合作、订单管理保障等5种形式,农民可以根据需求“订制下单”。

  而在山阴县合盛堡乡,通过“支部+联合社+协会+合作社”的运营方式,整合了16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全要素聚集的联合体,实现了“饲草-养殖-瓜果”的农牧结合循环体系。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创建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朔州不断推进山阴县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和4个封闭示范片建设,重点围绕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工程等有机旱作七大工程,努力打造具有朔州特色的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品牌,为雁门关外增添一片新的塞上绿洲。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06/202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