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用“绿色”绘就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网友投稿  2019-08-30  互联网

  

  

  

  春华镇美丽乡村一景 资料图

  

  一片近乎弃种的稻田、几间闲置的杂屋和民宿组合在一起会起到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园作景,屋为居,一个“民宿坊”就此形成,让一三产业融合升级成绿色产业。

  一个村和一个花卉基地交融在一起将产生哪些惊人的神奇力量?花为媒,画为约,一个“花观园”就此打造,让昔日一个脏乱差村庄蝶变成美丽乡村,衍生成“美学经济”。

  一方洁净的水土和一个企业联系在一起会催生什么样的“结晶”?山水为依,健康为本,一个“健康谷”就此诞生,让企业稳居全国500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将迈进百万元大关。

  无论是“民宿坊”,还是“花观园”,抑或是“健康谷”,都有一个主打的颜色:绿色。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沈裕谋认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不折不扣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民本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发展‘美学经济’、推动全域旅游、做实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着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在长沙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作林看来,经济发展要升级,农业农村须转型。为了突出“绿色”发展,长沙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正在实现三个转变:融合“两产”,从着重发展第一产业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发展“两美”,从着重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向发展乡村“美学经济”转变;壮大“两新”,从着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转变。

  如今,长沙县的乡村,处处绿色、满眼生机。

  

  融合“两产”:从着重发展第一产业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

  产业有差异,但不能让融合有“口子”。长沙县委副书记周虔说,2013年长沙县以工业为主导的南边乡镇和以农业为主导的北边乡镇经济发展差距高达4-5倍,正是沿着三产融合的路子,现在缩小到了1-2倍。今年,随着县委提出的“强园富县、优二兴三、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总要求逐步落地落细,这个“口子”正在继续缩小。

  金井镇是长沙县北部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金井镇的金龙村,村民祖辈以种茶、采茶为业。村委会主任刘宇告诉记者,10年前,茶农卖的是鲜茶,挑满一担茶叶只能换来20元。而现在,金龙村不仅卖茶叶,而且卖风景、卖文化,实现了由一片茶叶串起的三产融合绿色转型之路,一担茶叶的价值翻了数百番。

  随山势而上,层层叠叠的茶园,嫩绿、翠绿、墨绿,如同一条条连绵起伏的缎带,本身就拥有自带游客的魅力,因此金龙村一直不乏游客。然而,在往常,游客“走马观花”地在茶园里走一遭就回到城里,村民的收入并没有因此而增加。

  金龙村“两委”和茶企决定共同破解难题,将千年茶文化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绿色生态文明深度融合:第一步,造景迎客,以茶园为中心,配套九溪沿河观光带、湿地湖公园游乐场,让游客有景可看、有地可玩;第二步,实力留客,深入挖掘茶叶的历史文化、品牌故事,让游客植入式地参与到采茶、制茶、品茶等各个环节;第三步,周到待客,用贴心服务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如今,沿着新建的游道上山,一垄又一垄苍翠碧绿之间,掩映着一座恍若天成的“自然茶馆”。这个建在古老水渠上的茶楼,原本主要是为了解决茶园游客如厕不便的问题,后来,发现游客钟情于这片满眼是绿的风景,干脆将其打造成了一个集品茶、休闲、观光、阅读于一体的茶馆。如今,这里变成了“网红”打卡点,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茶园变成了景园,采茶融合了品茶、赏茶、制茶,金龙村形成了供游客吃、住、游于一体的乡村乐园。村党支部书记杨炯透露,茶园周边的村民大多吃上了“茶旅融合”饭,收入增长了40%左右。

  “影珠山,离天三尺三,人要低头过,马要卸却鞍。”这首长沙民谣里说的影珠山是长沙县境内最高峰,是湖南省级森林公园。影珠山所在的福临镇影珠山村,2014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村民住在公园里,就要维护公园的美丽。”影珠山村党总支书记王维说,“不砍一棵树、不养一头猪、不建一栋房”的“三不政策”一直以来都是影珠山村人对影珠山的深情承诺。

  守得住对青山的承诺,但2014年的影珠山村却还难以摆脱贫困,是名副其实的省级贫困村。保护生态的同时,如何摘掉“贫困帽”?影珠山村决定,坚持念活“绿”字经,以影珠山森林公园为依托,走出“农旅融合”的脱贫致富路子。

  为了不砍树,村里引进企业,一方面利用山上散居的农户家闲置房屋,由村民杨文学带头打造“民宿坊”,另一方面,利用森林中的空地,打造“微型”澳洲木屋、胶囊旅馆等特色露营基地。

  山上,游客感受的是鸟鸣山更幽,而山下,游客看到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村里与荣科农业公司合作,共同发展了30亩“优质稻+虎斑蛙”的生态种养产业。“过去村民种植一亩水稻只能勉强糊口,没人愿意种,现在一亩稻田的纯收入达到了1万元。”王维告诉记者。

  “从过去单纯的公园,到如今的游园,再到今后城市消费者的生态菜园,我们村的绿色产业融合之路会越走越宽。”初尝甜头的村民满怀憧憬。

  

  发展“两美”:从着重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向发展乡村“美学经济”转变

  农村有大美。而这种美,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的穿衣戴帽,而是原生态的乡土植物、乡土景观,是蕴含在二十四节气里的自然农耕文化之美。

  这种美,给长沙县的乡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价值。7年前,落户在春华镇大鱼塘村的时鲜花卉基地春红花卉,如今已发展成长沙县首家标准化花卉盆栽基地,成为长沙人爱去的“花观园”,年营业额达2000多万元。

  春红花卉的负责人蒋小云与花卉打交道已经近20年,踏出了一条从卖花到种花的路子。19年前,她还在卖花。2012年,蒋小云决定自己种花,将花卉盆栽的经济效益扩大。而彼时,春华镇正翘首以待绿色产业来扮靓乡村,春红花卉因此落户春华。如今,50多个品种的花卉在这里生长绽放,每天几大货车花卉从基地销售到全国各地。

  然而,身为长沙县“花王”的蒋小云并没有满足于种花、卖花,她希望将花卉产业链延长,做足快乐型和审美型两篇“文章”。蒋小云的想法得到长沙县委、县政府支持。目前,长沙县正在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将春红花卉纳入其中,园区内将开辟时鲜花卉农文旅融合区,总面积达1.7万亩。

  春红花卉,点绿春华。就在基地不远处的春华山村,每家每户庭前小院的花卉几乎都来自春红,春华山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村”。

  而以前,村里是出了名的脏乱差,进村就是臭水沟,村民自己都受不了。村里想修路、整沟,村民却不肯让出一分一厘的地,村里的任何项目都难以落地。

  “要让乡村‘富’起来,先得让乡村‘美’起来。”春华山村决定从美丽乡村建设起步,将塅港、荷湖两个小组打造成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区,两年拆围还绿50余户,拆除破旧房、简易棚,取而代之的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村民生活在花园里了,但村“两委”并不满足,开始谋划让“绿色”变“财富”,从单纯的美丽乡村建设向发展“美学经济”转变。

  2018年,塅港组组长祖建国带头,72位村民以资金入股方式,共筹资71.3万元,作为本金,成立了农民合作公司——长沙春渡水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把全组的山、塘、田以及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块集中流转,由公司统一运营,打造成农耕体验区、蔬菜种植区、小水果采摘区、游乐休闲区。

  去年以来,春华山村举办了春华春色文化旅游节、春华狂欢抓鱼节等活动,让春华山村名声大震。“我们不搞高大上的项目,就是用最原生态的农耕文化等吸引人,以美丽乡村点燃乡村美学经济。”祖建国说。

  

  壮大“两新”:从着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转变

  “我们村里最宝贵的是绿水青山和有机环境。”一进果园镇新明村,村党支部书记黄季明就告诉记者。

  新明村是长沙县的有机生态示范村。村里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达67.6%,是一个来了可以畅快呼吸的地方。境内有一条自我循环的水系,没有外界水系的干扰。

  村“两委”班子认定“生态立村、绿色发展”理念,村里引进、培育了从事有机种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村流转了5000亩地,农户获得了土地流转费用和务工收入,但村集体经济还处于“窘境”。2018年,为了改变现状,村里开始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我们在全国各地找了22个村子,到了新明村,看到这里青山如画,检测了这里的水、空气、土壤后,我们认定,就是这儿了。”山河健康集团董事长郑益清说。

  2018年,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的山河集团拟投资5.2亿元在新明村打造“健康谷”,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山河集团开展土地流转服务,仅发展“服务型经济”一项,除一次性获得30万元的服务费外,每年都可以获得3万元服务费,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新来源。

  此外,新明村与鲜花公司共同合作成立了花卉公司,开展了12亩的鲜花种植。村集体以土地和财政资金投入占股55%,企业以资金和技术投入为主占股45%,村集体收入一年可达10万元。

  “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已达3.4万元。”黄季明说,这还是起步,长沙县正在新明村建设高标准有机农业文创园,为长沙县振兴乡村集体经济提供样本。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明村在长沙县涌现。百村绘蓝图,绿色作底色,在星沙大地,一幅“有景可看、有活儿可干、有钱可赚”的绿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8-30/201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