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叠嶂,溪河纵横,地处滇中腹地的楚雄彝族自治州,自然风光优美奇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同时,这里集“边远、民族、贫困、山区”于一体,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现象复杂、贫困类型综合,是我国西部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今年是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全州正集中优势兵力,以武定县为主战场,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实现年底整州脱贫的目标。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楚雄州着力实施“1133”战略,坚持“十万大军”抓扶贫,聚焦脱真贫、真脱贫,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尽锐出战,决战决胜。随着基础设施、农村环境、产业培育、旅游扶贫等政策逐步落实,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截至目前,牟定、姚安、双柏、南华、大姚、永仁等6个贫困县顺利实现摘帽,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34.36万减少到4.5万,贫困发生率从12.25%下降到2.5%。同时,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楚雄州综合绩效考核排名云南全省16个州市第一名;在2018年云南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楚雄州也名列前茅。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较劲。”近日,楚雄州委书记杨斌接受农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下一步,将狠抓产业扶贫、落实健康扶贫、强化教育扶贫,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限时啃下最后的“硬骨头”,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万大军”聚力奋战 穿行在楚雄州起伏褶皱的高山深谷间,颇能感受到其脱贫攻坚之不易。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东部的乌蒙山、西南的哀牢山、西北的百草岭,形成三山鼎立之势。金沙江、红河两大水系江河沿岸的平坝及盆地所占面积不到10%,呈现“九分山水一分坝”的地貌特征。
散布在深山里的贫困村落,块块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地处乌蒙山最西端,被深山环绕的武定县是楚雄州唯一尚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也是楚雄“十万大军”聚力奋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记者:楚雄州为何要搞“十万扶贫大军”?它的具体构成是怎样的?
杨斌: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一直是全州干部群众的夙愿。面对当前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全州12636个基层党组织和103个乡镇8240名干部职工,1100个村(社区)3558名干部,14892个村(居)民小组17434名干部,40215名农村50岁以下在家党员,31017名机关事业单位挂包干部,2768名驻村工作队员,共同组成“十万扶贫大军”。
记者:在具体实践中,楚雄是怎样集中优势兵力决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
杨斌:我们正在全力攻克的深度贫困堡垒武定县,贫困人口总量、贫困发生率、深度贫困人口占比均位列全州第一,脱贫任务占全州三分之一。我们坚持统筹整合各种资源,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深度贫困地区重点倾斜,切实做到政策、投入、力量等三大聚焦。
在政策上出台实施《关于决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支持深度贫困县武定县打赢打好2019年精准脱贫攻坚战二十七条措施》,做到条条有项目支撑、条条有资金来源,真正体现政策特惠、倾力支持;
在投入上坚持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以上安排到深度贫困县和贫困村,2019年全州计划投入整州脱贫资金88.35亿元,其中武定县将投入16.68亿元;
在力量上,我们动员全州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发力,实行州委书记、州长“双挂包”武定县负总责当总指挥,2018年先后两次增加武定县的挂包帮扶力量,从州级41个部门增派结对帮扶干部1408人,从州级71个单位向武定县新增派91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州级152家挂包单位,有71家在武定县挂包,占46.71%。
特色产业富民增收 钱绍兰大半辈子在山里种地,一直没能甩掉贫困帽子,然而去年她却顺利脱贫。
钱绍兰是武定县猫街镇猫街村村民,她能脱贫多亏3年前猫街镇所在的山沟沟里引来了富民产业。2016年3月,云南胤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了猫街镇550多亩地,建起了山区高原特色精品出口蔬菜种植基地。胤泽农业副总经理李勇介绍,武定县地势较高,正好可以利用其高山反季节冷凉气候发展高原特色蔬菜。
记者:引进来的企业是如何起到产业扶贫作用的?
杨斌:就拿钱绍兰来说,在蔬菜基地打工,每年能拿近两万元的工资,还有合作社的分红。论种地,百姓是十分拿手的,目前,像钱绍兰一样在猫街村蔬菜基地打工的贫困户还有几十户。
政府一直鼓励进山企业积极参与沪滇扶贫协作行动计划。猫街村委会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村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用沪滇帮扶产业合作项目资金482.5万元入股胤泽农业,作为贫困户资产收益股金。公司按5%的收益率把收益分配给合作社,由合作社二次分配给贫困户。去年,合作社里的39户贫困户社员全部参与分红,每户拿到了600元。
记者:现在武定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杨斌:通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带动农户脱贫是武定县决胜脱贫攻坚战的重拳之一。过去3年,武定县在产业发展上下足了功夫,先后建成了以白路、环州为主的5万亩早青豌豆种植基地,以猫街、高桥等地为主的5万亩高山绿色蔬菜基地,以及狮山镇樱桃、己衣镇芒果、东坡乡柑橘等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同时,还引进并培育了康骋中药材等农业龙头企业31家,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培育了57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153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990元。2014年初到2018年底,武定县共减贫18873户75413人,贫困发生率从36.46%下降到9.88%。
目前,武定县的产业扶贫还在加紧推动,9个养殖点正加快建设,11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项目也将启动实施。
基础设施“强弱补短” 几棵粗壮的挂满果实的核桃树守在插甸镇老木坝村口,一条宽敞的水泥村道蜿蜒上升,刚刚实施完美丽乡村建设的老木坝村环境十分整洁优美,整个村子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老木坝村有10个村民小组,345户人家,其中217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占了近2/3。过去的老木坝村危房众多,产业单一,是一个典型的基础设施特别薄弱村。
记者:是什么力量使得老木坝村发生巨变?
杨斌:经过几年的扶贫投入,老木坝村的村组道路、电力、广播电视、学校、卫生室等基础设施都已完备,180户危房完成改造,住在山脚地质灾害易发区的40户贫困户,也获得了易地搬迁的安居房。村里发展了蔬菜、核桃和中药材种植,不少村民还通过养猪、山羊、黄牛实现了增收。
记者:像这样的村落武定县多吗?
杨斌:和老木坝村一样情况的村武定县还有很多,这些贫困村普遍存在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上学难、增收难的“五难”问题,其中,307个村庄被列为基础设施特别薄弱村。
记者: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呢?
杨斌:武定县近年全面开展基础设施特别薄弱村住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2018年,政府投入项目资金700多万元用于村庄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上半年这一工作进入争分夺秒的收尾阶段。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统筹谋划,分片包干,每周报告项目推进情况;全县还开展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大比拼活动,县扶贫办组织督查验收组深入乡镇,针对部分乡镇项目进度滞后和工程质量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时限,确保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基础设施特别薄弱村的改造提升工作。
目前,全县20278户农村危房改造已如期完成,307个基础设施特别薄弱村的改造提升也全面完工。全县建制村公路全部硬化,村民小组公路通达率达99%、村间道路硬化率达95%、村组道路硬化率达90%。
扶贫搬迁“改天换地” 整齐排列的黄色楼房、生机勃勃的行道绿树、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在武定县狮山镇西和村委会永吉村红土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安置房外立面上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这里离武定县城只有4.5公里,是全县3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中最大的一个,占地97.4亩,有安置房11栋29个单元348户,今年4月已经完工,涉及全县11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343户、1881人,目前已经全部入住。
按照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搬迁户可以获得人均补助2万元和建新拆旧补助6000元,自筹1万元就能住上新房。
记者:搬迁后,原来的承包地怎么办?搬迁后如何解决医疗、教育等问题?
杨斌:搬迁农户原来承包的田地和林地都不变。脱贫攻坚3年来,全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78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29户。为了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县城集中安置、就近集中安置和县城购房分散安置3种搬迁方式,并提供多种民族建筑风格和20多个户型,供搬迁农户选择;同时严格控制建房成本,安置房成本为每平方米1300元,户均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确保搬迁贫困户不因建房负债而影响脱贫。安置区设有幼儿园,附近有小学、中学和医院。搬迁户的就学就医都有保障,社区还引进了物业管理,群众比较满意。
记者:如何实现搬迁后的稳定脱贫?
杨斌:搬迁后,我们通过就业帮扶和产业扶持,推动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比如,每个安置区至少有一项主导产业、有一个扶贫车间,搬迁户至少加入一个经济合作社等。2018年底,搬迁的贫困人口中已有近1/3脱贫,其余有望在今年底实现脱贫。目前武定县正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后续产业配套、就业安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社区管理等各项工作,统筹解决脱贫和发展问题,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脱贫攻坚,是一场不容懈怠的时间之战,更是一场攻城拔寨的决胜之战。楚雄正全力向年底实现整州脱贫的目标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