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发展日新月异,从长江第一桥飞架南北,到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运行;从农重工轻、城乡分割,到三产协调、融合发展;从一穷二白、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极目楚天,宏图伟业,敢为人先,5900多万荆楚儿女披荆斩棘的奋进历程,正是新中国70年发展的缩影。
“2018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万亿元,比1952年增长215倍,年均增长8.5%。”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表示,70年来,湖北从长江走来,与共和国同奋进、共成长,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实重行、砥砺奋进,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守好“三农”战略后院 一只小龙虾能走多远?20年前,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在自家稻田里试养小龙虾时,他怎么也想不到,几年后,这只“虾”会让时任湖北省省长“为养虾农民请功”。
2018年,湖北小龙虾产业总产值已突破千亿元。2019年3月26日-27日,湖北省省长王晓东在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调研时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
历经19年的发展,潜江作为湖北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形成了集科研示范、生态种养、加工出口、餐饮物流、节会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成为了湖北的一张特色名片。潜江市委书记吴祖云说,产业发展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础,“潜江龙虾”正努力打造“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小龙虾产品的增值,让链条上的农民也分享到了更多实惠,湖北大量的冬闲田、低洼田被利用起来进行稻田养虾,养虾和种粮相得益彰。湖北荆州市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推广“双水双绿”种养体系,做优做特绿色稻米、绿色小龙虾。有着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中国小龙虾第一县称号的荆州市监利县要打造出江汉平原产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标杆。荆州市市长崔永辉介绍,荆州小龙虾产量占湖北全省的50%、全国的30%,发展“双水双绿”产业,在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的同时,有效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湖北不止有平原的虾稻,山区茶叶已成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规模效益居中部六省第一位。近年来,湖北省内各大茶产区争相推进绿色生产,正在掀起争创全国一流高品质茶叶生产基地的热潮。
当前,湖北农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产品综合优势进一步凸显,2018年,湖北粮食总产连续六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淡水产品、油菜籽、生猪等产量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连续居全国前列。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马国强表示,湖北将坚决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扛稳粮食生产重任。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因地制宜,扎根“农”字,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底盘”更加牢固。
让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我深爱着我的家乡,我要用毕生的精力建设好我的家乡,让我的乡亲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这是被誉为“神州第一组”的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八组组长周宝生的目标追求。
40年前,官桥村八组的农民还吃着返销粮、住着土坯房,没产业没家底;如今,这样一座只有57户243人的小村落,一个只有3.8平方公里的小山沟,却创造出人均近300万元的资产,打造出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八组的发展,靠的什么?靠的是解放思想,靠的是先进生产力。”周宝生非常清楚,改革开放以前,他曾冷静地思考着农民为什么这样穷,他不想走父辈们的老路,在鄂南农村率先实行联产承包。粮食问题解决了,他带领村民洗脚上田,兴办砖瓦厂等企业积累资金,发展和调整大农业。他果断关停并转落后产业,建成田野高科技工业园,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建的田野国家乡村公园,要把传统的农业打造成三产融合的大产业。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在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看来,官桥八组的“新蓝图”立起了咸宁市乃至湖北省的乡村振兴新标杆。
像官桥八组一样,湖北农民的生活正在越来越好。湖北实施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62万人,全省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018年,湖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8元,居全国第8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2018年8月2日,湖北省省长王晓东到荆门钟祥市调研“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情况并召开现场推进会。今年以来,湖北省委先后召开了相关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加压。2019年5月15日,湖北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暨培训会在仙桃市召开,湖北省副省长万勇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十大重点问题作了辅导报告,湖北将全面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今年开始的5年时间,湖北将按照先难后易原则,每年建设4000个整治村和1000个美丽示范村,率先在江汉平原实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突破。
敢为人先促改革 7月15日,第二届湖北改革奖候选名单公布,多位个人奖候选人曾入选过中国十大三农创新榜样、中国农村新闻人物,其中,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杨宏银的经历引人注意。他在时任沙洋县副县长主抓的“按户连片耕种”,使农户耕种的土地连片且“不插花”,对解决农村土地分散化等问题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作出了探索,于2016年、2017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获2017年首届湖北改革奖项目奖榜首。
2018年以来,勤跑基层的杨宏银又创造性在沙洋县开展“九久入户”活动,以县教育局等9个年年都要印发入户宣传资料的单位为主体,让百姓在阅读或使用宣传资料的同时,持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农村落地生根,相关经验目前正在全省、全国推广。
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省委副书记马国强、省委宣传部长王艳玲等先后对“九久入户”提出表扬,沙洋县探索出一条零成本、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工作路径,打通了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值得各地学习。
2017年,武汉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三乡工程”,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当年带动投入农村的社会资金达160.1亿元,空闲农房出租过万户,树起了乡村振兴“武汉样本”。武汉市黄陂区获批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蔡甸区获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荆门京山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解决了农村集体资产权属模糊、产权虚置等问题,为增加广大农民收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黄石大冶市“党建引领·活力村庄”、宜昌秭归县“村落自治”的经验入选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近期推介的首批全国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2018年,湖北农村资源正在变活,全省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率95.9%,承包地流转面积2247.9万亩、流转比例49%。全省92%的村完成集体产权清产核资,87%的村完成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实施的“三乡工程”,推动更多的城市资源、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同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近五年来,湖北采取支持发展产业、易地搬迁、免费教育、医疗救助、完善社保等措施,已实现近500万人脱贫、4000余个贫困村出列。湖北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肖伏清表示,要真抓实干,脚踏实地把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更加忠于职守、更加锐意进取、更加奋发有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