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壮大高素质农民群体 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7-20  互联网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012年以来,全国共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上千万人,大多成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同时,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研发推广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在高素质农民队伍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

  

  不断积聚新动能

  高素质农民的能力是一种经济资源,并通过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经过6年多的发展,高素质农民的综合能力明显提升,并进一步体现为创新创业精神、产业开拓能力以及小农户引领等三大“新动能”。

  一是创新创业精神。高素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多是源于对土地、对农村的深厚情感,能够将“人”和“心”都扑在农业上。与传统农民相比,他们文化水平较高、脑子活,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更强,面对市场变化,敢于挑战、敢于创新,能够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开展创造性生产。

  二是产业开拓能力。高素质农民能够更为合理地配置农业农村资源,尤其是通过扩大规模,实行种子、化肥等统一产供销以降本增效。比如吉林省榆树县拓野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连片机械化种植、统种统销,为社员每公顷降本1000多元。80%以上返乡下乡人员从事产业覆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项目。

  三是小农户引领作用。高素质农民越来越多地通过先行先试、传授技术、供给生产资料、订立销售合同、雇佣或联合创立合作社等方式,将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提升为“引领作用”,不仅能带动小农户增产增收,还能引领其独当一面。以新希望集团为例,新希望六和通过合同、担保贷款、代养、租赁经营等方式仅在山东就带动传统农户约3.5万户,每户可得净收入5.7万-15.3万元。这3.5万小农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家庭农场、合作社的负责人。

  

  动能传递促振兴

  乡村是一个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系统,高素质农民所集聚的新动能会“从点到面、由浅入深”传递到整个乡村,激发现代生产要素的活力,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从点到面。高素质农民大部分是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服务组织的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其新动能通过“公司/合作社/社会服务组织+农户”的形式传递出去,将更多的小农户调动和组织起来。其中一部分人从事种养业,并在加工、销售、流通等多个环节实现一体化;另一部分人则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例如,目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全国淘宝村数量达3202个,广泛分布在24个省(市区)330余个县(区、县级市),淘宝村网店年销售额超过2200亿元,创造就业机会数量超过180万个。

  二是由浅入深。高素质农民的新动能不仅能传递到农业生产和涉农产业,还传递到了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高素质农民示范下,诚实守信、遵规守约、邻里互助等良好习俗逐步建立。例如,新希望、强英鸭业等许多龙头企业联合金融企业向上游种植户、养殖户提供信贷服务,不仅带动农户增产增收,还培养了农户的信用理念。吉林云天下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服务新型经营主体2000多个,定期就肥料使用、订单合作、质量安全、政策法规等开展培训讲座。这些先进理念都将潜移默化融入乡村社会,推动农村社会治理更加科学高效,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美满。

  

  着力保障新动能顺利传递

  当前,高素质农民新动能传递还受到一些因素制约,比如高素质农民群体偏小,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尚不充分,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等。保障高素质农民新动能的顺利传递,应着力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方面,通过构建高素质农民新型支持保障体系,壮大高素质农民群体,为增强新动能奠定基础。高素质农民的教育培训、医疗养老等支持保障措施的供给必须跟上,才能让农村成为“愿意来、留得下”的地方,才能壮大其主体规模。首先,要建立高素质农民的资格认定和准入制度,将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掠夺地力、污染环境、撂荒土地的一批人排除在农业领域之外。其次,建立健全高素质农民的教育体系和培训网络,提升职业素养,特别是帮助“返乡下乡”的新生力量尽快进入角色。最后,要完善医疗、养老、育幼等社会保障体系,让高素质农民能够安居乐业,无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与产业体系,让高素质农民与现代生产要素充分结合,强化高素质农民新动能。首先,通过健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服务组织,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将高素质农民以及更多的小农户调动和组织起来。顺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将新的能源和物质资料、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经营模式以及社会服务等引入农业领域,以实现人与先进生产要素的结合。其次,完善土地流转各项机制,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延伸农业产业链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品牌”战略,以此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部)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20/200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