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凝聚合力“补短板”

网友投稿  2019-07-12  互联网

  

  

  

  

  图为爱心水站公益岗位贫困劳动力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送水上门。

  从北京市朝阳区驱车出发,向西北300公里,不到4个小时就可以来到河北省深度贫困县——张家口市阳原县。

  如今看起来名不见经传的阳原县,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阳原县泥河湾发现了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其时间之久远甚至超过了非洲大陆;阳原县开阳堡,历经秦汉唐宋,如今虽只剩断壁残垣,千百年前却盛极一时。

  如何让阳原县不在新时代掉队?300公里外的北京市朝阳区与阳原县结成了协作帮扶对子,从培育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夯实乡村治理堡垒等几个方面,让这个桑干河畔的古老城镇再度焕发光彩。

  

  补齐短板 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打水喽、打水喽……”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民们用扁担挑着水桶,朝村东头欢欢喜喜奔去。记者顺着人流,来到了西堰头村朝阳区建外街道援建的爱心水站,只见村民们秩序井然地在水站外排着队。水站运营管理者李永明向记者介绍,每周二和周四是水站开放日,村民们都会集中来打水。

  这个水站由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援建。

  “朝阳区对阳原县帮扶的重点是‘补短板、多覆盖、重提升’,双方协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朝阳区的14个街乡与阳原县的14个乡镇建立了‘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实现街乡对接全覆盖,并且将各个‘短板’补足夯实,比如解决东井集饮水问题、修建通村公路、带动蔬菜产业等。”阳原县县委书记孙海东告诉记者。

  东井集镇是朝阳区建外街道的帮扶对象,2018年4月,帮扶关系确立之后,建外街道援建团立刻行动,深入东井集镇走访调研,发现当地的地下水含氟量超标,很多人长期饮用后,出现牙齿变黄、腿脚肿大等身体问题。

  “东井集最大的问题是贫困群众吃水质量问题,这直接影响到群众的饮水安全,是‘两不愁、三保障'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我们针对东井集镇的饮水安全问题,对症下药提出了设立爱心水站方案。协调北京北工雄峰机床工具有限公司援助了一套价值100万元的净水设备,解决当地老百姓的饮水安全问题。”建外街道援建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调研后发现西堰头村地下水含量大,并且位于本镇的交通枢纽地带,就选取了西堰头村作为取水开采点,到2018年11月完工取水,历时半年,现在一天能生产40吨纯净水。”

  “以前喝的水不行,都是打井抽的地下水,喝过后很多人都得了病。我以前就很明显地感觉到肚子发沉,现在的水又好喝又健康,感觉身体也轻松了不少。”现年64岁的堰头村村民康巨平告诉记者。

  李永明向记者介绍,水站现在的30多个送水工都是公益岗位,就是为了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增收。每到水站开放日,他们都会集中给周边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前来取水的农户送水上门,他们送水一个月也能挣到1000元收入,并且非送水时间还会出去务工再取得一份劳动收入,现在这30多个送水工基本已全部实现脱贫。

  东井集镇镇长闫振军说:“朝阳区援建的水厂目前主要是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实现脱贫之后,水厂会实现商业化运营,开发桶装水、瓶装水等衍生品,增强水厂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朝阳区对东井集的援建力度很大,在补齐安全饮水短板的同时还解决了西大柳村的通村公路问题,极大地便利了西大柳村村民的生活,今年西大柳村会有更多贫困户摆脱贫困。”

  “俺们这个村虽然离国道不远,但是以前的通村公路凹凸不平,出门进货非常不方便,有时候车子在半途抛了锚,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西大柳村开小卖店的56岁村民张润清告诉记者,“后来路修好了,骑车上国道也就十几分钟,进货方便多了。”

  在距离西堰头村几公里外的西大柳村,张润清口中所称的通村公路便是朝阳区去年援建的“补短板”工程项目之一。

  “要想富先修路。我们去年来到这里时刚刚下过一场雨,进村路全是泥坑,汽车根本无法通行,后来我们一步一脚印地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才进到村里,实际上路程没多少。经过论证,我们决定对这条路进行修建改造,其实西大柳村的区位条件非常好,修通通村公路,等于补上西大柳村的短板,脱贫就变得更加容易了。”东井集镇党委书记马志忠说。

  

  因地制宜 为乡亲们找到好产业

  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是底线。如何能够在底线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阳原县地处河北、山西交界地带,位于太行山南麓的丘陵地区,气候宜人,但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

  阳原东部地区的要家庄乡东坥坡村是河北省深度贫困村,平均海拔1000米。时值夏日,沟渠披绿,山杏树郁然成林,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早晚温差较大。这里过去一直有种植山杏树的习惯,可因为缺水,产量始终上不去。

  2016年,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率先定点帮扶东坥坡村,设计利用山杏林下空间养殖蛋鸡。监测院定点帮扶东坥坡村驻村书记吕立峰几经摸索,发现这里适合养殖太行鸡。

  吕立峰告诉记者:“这里特殊的自然环境,其实特别适合太行鸡的养殖。由于自然环境好,没有一点污染,加之林下散养,鸡蛋的品质非常好。虽然现在每天的产蛋量仅有1000余枚,但每个月营业收入都能达到4万余元。”

  朝阳区派到阳原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水伟了解到这种鸡蛋的高品质后,主动与京客隆、新发地等北京市场有名的商超等销售渠道对接。后来朝阳区朝外街道与要家庄乡结成“一对一”帮扶对象,朝阳区朝外街道援建团了解到东坥坡村的林下养鸡产业之后,今年将在原有4000只存栏量的基础上,援助35万元再增加6000只的存栏蛋鸡,稳步将太行蛋鸡打造成要家庄乡的特色优势产业。

  在养殖基地工作的席桂花之前是东坥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口子主要靠着种些玉米、红薯等口粮艰难生活,自从林下养殖基地开始运作以来,席桂花从一个贫困户成长为现在养殖场场长。“主要就是跟着学,北京来的、县里来的技术员教我们养殖技术,从给鸡配饲料、疫病防控到饲料投喂,各种环节的技术我们都学过。以前种地一年上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在养殖场里打工,一个月收入能到1500元,日子好多了。”

  记者随后来到朝阳区南磨房乡的帮扶对象——辛堡乡,在辛堡乡西沙庄村,记者看到,由南磨房乡街道帮助援建的27亩蔬菜大棚整齐排列着,蔬菜大棚里种植的芹菜、西红柿等马上就要进入到收获季节。说起蔬菜大棚的收入,今年40岁的西沙庄村村民杨达告诉记者:“虽然今年蔬菜价格较往年下跌幅度比较大,好在南磨房乡及时组织街道各单位进行集中定价采购,用订单直接给我们规避掉了市场价格下降的风险,我们才能安心租种大棚。今年这些大棚肯定能挣钱,来务工的农民一天也至少能收入80元。”

  县委书记孙海东向记者介绍,朝阳区与阳原县双方协作在带动种植养殖产业等项目上,彻底解决了“谁来种(养)、种(养)什么、卖给谁”的产业核心问题,并且最终体现在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接下来阳原县将与朝阳区政府展开更加深入地协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党员带头 新生活靠大家一起奋斗

  “沙帽台变化大,离不开党的好政策;驻村干部上下跑,带来了项目真不少;发改委是咱娘家人,贫困户搞卫生,光伏发电能分红……”这是记者在高墙乡沙帽台村采访时听到的顺口溜。

  高墙乡沙帽台村坐落在太行山南麓,是朝阳区发改委党总支的党建共建单位。未到村落已见青山,正值雨后,天空仿佛被洗过一般,空气中弥漫着绿草的芳香。

  汽车行驶在沙帽台村,眼前的村道纵横交错,平坦顺畅,整个村庄清新而宁静。据悉,过去的沙帽台村可不是这样,车过尘土扑面,散养的猪羊污水遍地,粪臭熏天。沙帽台村的翻天巨变让多次来村的朝阳区发改委机关党员印象深刻。

  “这里现在是我们朝阳发改委在阳原的家,一年来党总支逐步将各方优质资源导入这里,比方说邀请专家对村庄进行专业规划、发动党员干部认购农特产品、援建助农便民机井、购置文体设施设备、援建脱贫攻坚文化墙、组织大夫到村义诊、邀请村干部到北京学习考察。”来自朝阳区发改委的挂职干部章宁环告诉记者,朝阳区发改委从2018年开始帮扶沙帽台村,现在的沙帽台由土泥路变水泥路,土墙变文化墙,夜里漆黑一片变路灯照耀能见星光。

  时值傍晚时分,在村里一片面积稍大的水泥地上,老人、妇女、儿童们聚在进村送货的小货车边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脸上的笑容干净而又轻松,记者感觉到这里村民满满的幸福感。

  章宁环跟记者说,其实对他来讲,最开心的就是老百姓的脱贫积极性,扶贫最怕就是没有脱贫志,但是这里的村民对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有着强烈的憧憬与愿望。前段时间引荐黑水虻养殖项目团队来村里实地考察时,满头白发、已经75岁的村民冯海莲扯着他和项目负责人的衣袖说,能否让她也参与养殖,趁老两口还能动自己也挣点,不能一味地等着党和政府来帮扶。

  老人的朴实话语让在场人员深深感动,“朝阳区发改委党总支和全体党员将继续支持村里的党建和脱贫攻坚工作,将会有更多的党支部活动落地在这儿,与村里的党建活动相互融合,携手共建沙帽台村更加幸福的生活。”章宁环转述朝阳区发改委党总支副书记李立新的表态。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12/200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