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不爱笑的刘笑为什么爱笑了?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7-11  互联网

  盛夏,正午的烈日炙烤着位于吕梁山的山西省柳林县。

  柳林县是个旱作农业县。“今年格外旱,1月到现在只有70毫米的降雨量。”柳林县农民刘笑说。驾车行驶在吕梁山上,山路两旁的玉米田已显出零星的枯叶。

  “记住这些玉米田的样子,一会儿的场景会让你们惊讶。”刘笑卖了个关子。车至山顶,20亩的大田里瓜蒂连着西瓜,绿意盎然,让人意想不到。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眼前这个滔滔不绝讲解自己研究的旱作技术的刘笑,刚经历了两年时间的抑郁。

  欣慰的是,这个被村民称赞为农业“活字典”的人又“活”过来了。今年56岁的刘笑是个地道的农民,多年钻研抗旱技术,拥有多项技术专利。曾获得过“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与地膜结缘,他终于笑了

  熟悉刘笑的人说,他是个多磨难的人,不怎么爱笑。

  刘笑出生在干旱缺雨的柳林县三交镇坪上村,过去常常“有雨吃饱饭、无雨饿肚子”,家里12个孩子饿死9个,剩下“两个半”。刘笑小时因患鸡胸结核病无钱救治,落下个驼背残疾,所以他称自己是“半个人”。

  因为残疾,高中毕业后的他无法当兵。写了4年小说,却只字未能发表,也与作家无缘。20岁,煤油灯孵鸡、养鸡,又遇上了罕见的瘟疫,血本无归。21岁,养兔、养猪,因天旱草料难继,半途而辍。之后,种蘑菇、栽天麻,没有技术,又竹篮打水一场空。

  “8年13次尝试创业都没能成功。”他说,到头来还得回到“最不想干的事”——种地。为啥不想干呢?他说,“十年九旱,打不下粮食。”

  1983年前后,刘笑分到了1亩2分地。怎样种地才不挨饿?答案是靠技术。他从邮局里偷出农业报纸,从上面了解到地膜覆盖技术。此时,恰逢县里推行地膜,真应了“瞌睡时给了个枕头”,他从别人那里要了半捆地膜,借了6块钱买了西瓜种子,开始尝试。

  “好兄弟,你不要穷折腾。”家人的“好心劝阻”迎面而来。刘笑只能把地里的西瓜当成最后的救命稻草。

  挨过最旱的时候,西瓜苗从地膜下长出,刘笑看到了希望。3个月后,西瓜成熟。他记得清楚,1斤1块钱,卖了1600块钱。

  拿着这沓钱,刘笑跑到黄河边,沾着泪水数了三遍。抹掉眼泪,他畅快地笑了许久。

  

  干旱加重,他用技术应对

  刘笑说,是地膜救了他的命。也因为地膜,他相信了技术能够换来效益。自此,他思考种地的方式和角度变了。

  “旱地农业要琢磨庄稼的用水规律和降雨规律,要学会抗旱的节水技术,下雨的时候保存下来,没雨的时候用。”他说。

  循着规律,摸索着技术,刘笑发明了“旱地水作物全封闭种植方法”和与之配套的“旱地保水柔性膜体结构材料”,并给它起了个俗名“气死天”,这项技术后来获得了国家专利。

  他把技术试验在了承包来的4亩滩地上。全部用地膜覆盖种了西瓜,大获成功,收入超过6000元。

  刘笑还把之前父母起的名字“刘富旺”改为“刘笑”,意在鼓励自己要笑对人生。但接下来的几年,现实没能让他笑出来。

  承包下薛村镇阳圪达山头打算大干一场时,连续几年干旱,庄稼欠收,刘笑欠下60万元外债。“持续干旱已经超出了以前研究的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治旱技术前提。”

  还好有之前的技术底子,刘笑继续琢磨着旱作技术的提升。“1膜2沟3垄4行”,他把改进后的节水技术成为“旱井加W膜盖集雨节水高效种植模式”。之后,这一技术被山西省农业部门列为十大重点推广技术之首。

  随着技术被广泛应用,刘笑也走出小山村。一年20次去到太行山上的高平市石末乡,帮助这个乡近千亩西瓜、西红柿、三缨椒取得了亩均1500元的收入。西渡黄河,用两年时间在陕西延安完成了上千亩旱地节水农业的示范面积。他还远赴吉林、甘肃、河南推广抗旱技术。

  1996年开始,刘笑很忙,但也是笑的最多的时候。他先后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获得了“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成为党的十五大代表,满载了省、市、县给予的各种奖励。

  技术专利、荣誉加身,印证了刘笑把“最不想干的”干成了最出色的。他笑着说:“背挺不直了,精神要挺直。”

  

  推广停滞,他建起“草帽大学”

  挫折总是不期而遇,刘笑发明的农业抗旱技术遭遇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窘境。省外大面积推广,省内却缓慢维艰,在种地劳力流失、农产品卖难的重重压力下,技术推广几近停滞,他抑郁了两年。

  “方向在哪里?自我价值在哪里?”适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强调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山西农业开始向有机旱作发力。四邻八村的村民一次次地叩门请教最终叩开了刘笑的心结。

  走出家门,站在吕梁山垣,他着手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建了个抗旱经验和农业农机技术推广的微信群,命名为“草帽大学”。建群不久,入群学习的农民就达到了微信群上限500人。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微信群还吸引了浙江大学教授的加入。

  另一件是建立了柳林县薛村镇薛王山村前垣千亩旱作农业基地,并得到县、乡政府的扶持,举行了山地西瓜、西红柿有机种植基地暨启动仪式。让旱作农业技术和山地无公害农产品成为了柳林的农业方向,家喻户晓,旱作农业示范田面积达到2000亩。

  白天,戴着印有“草帽大学”字样的草帽,顶着烈日,刘笑在山垣田间忙碌奔走。夜晚,在微信群里,他与村民交流互动,从种植到产品,讲授旱作技术、绿色生产。

  村民们发现,刘笑又回来了。通过微信交流,仿佛看到他又笑了。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11/20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