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购买种牛种羊,交由企业或合作社集中管理,贫困户全程不参与,到了年底坐等分红;小额扶贫信贷,钱不给贫困户,统一交由企业使用,贫困户定期“领”利息;用于发展产业的财政资金,最终被买了商铺,每月将租金返还给贫困户……
当前,一些帮扶单位热衷于“分红式”扶贫。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帮扶方式风险较小,把资金交与专业户使用,这肯定比交给既无技术又无经验的贫困户稳当。另一方面是这样的帮扶容易见成效,贫困户按时分红,所得虽然不多,但各种收入加起来,保证脱贫还是不用过多担心的。
表面看,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户的收入也增加了,可谓皆大欢喜。但如果仔细想一想,整个发展过程似乎和贫困户没有多大关系,他们除了按时分红外,其他的事情根本不用管。如此模式,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助长他们“坐享其成”的心理。
从媒体介绍的情况来看,一些贫困户在“分红式”帮扶下,拿到钱就好吃好喝,反正用完了还可以继续“分红”。这些贫困户,一旦没有了政府的“分红”,立即就失去了收入来源,由于自身没有技术,没有劳动致富的内生动力,返贫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如果“懒汉”们不用劳动,就可以有稳定的收入,那就可能形成不好的示范效应。一些勤勤恳恳劳动的农村群众就可能失去进取心,产生“等靠要”的思想,向他们看齐,向地方政府伸手,坐等政府帮扶,这对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很不利的,地方政府对此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