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勇担科技富农的使命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7-03  互联网

  

  

  

  

  西白莲峪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的深山区,村里土地稀少,村民增收困难,是全市挂牌的低收入村。2017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党支部与该村签订共建协议,并派遣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在政策、资金、专家、技术等支持推动下,村里200亩梯田地集中流转打造“金瓜谷”,除种植新奇特的南瓜类品种,还营造景观五彩廊道。去年,“金瓜谷”销售额达35万元,为村子增收打开一条稳定渠道。

  西白莲峪村的脱低致富路只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设施科技精准帮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院不忘科技造福农民的初心,勇担科技富农的使命,通过“双结双促”、选派村第一书记、“双百对接”等有力举措,紧紧围绕一个“精”字,“一帮一”“点对点”,全力推动北京市低收入增收科技帮扶工作开展,努力谱写着首都科技帮扶的生动篇章。

  

  “双结双促”支部齐上阵,走出科技帮扶“样本路”

  盛夏的京西,山清水秀。走进门头沟区斋堂镇白虎头村,枣园里郁郁葱葱,玉米地里甜糯玉米长势良好,还有各式各样的观赏植物点缀着村子,景色美不胜收。

  如今,白虎头村已成为三季有花赏、有景看、有果采的京西美丽乡村。然而,过去的白虎头却是一个房屋破败、产业凋敝、人心涣散的低收入村。村庄面貌的改变,得益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开展的“双结双促”支部对接活动。

  根据安排,该院多个支部与京郊低收入村形成结对支部,各支部在职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与本支部结对低收入村的低收入农户结亲戚,并通过送政策、送技术、送项目、送温暖的形式开展帮扶活动,实现“村村有项目”“产业有对接”“节日有慰问”。

  产业是低收入村脱低的重要基础。在“双结双促”带动下,北京农林科学院整合下属8个单位的专家资源,形成科技帮扶专家小组,为白虎头村的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科技支撑。

  ——规划先行,找准定位。通过编制村子发展5年规划,明确将白虎头村打造为一个休闲民宿基地、一个大枣生产体验基地及一个具有生态观光、康体休闲、文化体验等复合功能的“京郊最美乡村”的发展定位。

  ——发挥优势,精准施策。依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各中心的技术资源和优势,将果品分级标准、低产劣质枣园高枝改接技术引入村中,同时引进枣、樱桃、大桃等果树新品种,百合、芍药、观赏甘蓝等观赏植物品种,示范种植两个优质鲜食玉米品种,为村子夯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基础。

  ——培训村民,依靠主体。专家对村民实行分类培训,对果农开展枣树修剪、病虫无公害防治、丰产优质等枣树栽培管理技术讲座,对菜农开展花卉、蔬菜和作物等栽培和管理培训,同时也对合作社负责人开展培训,提升村内各类主体的科学素质。

  ——引进企业,资本下乡。为提升农产品销售能力,打造品牌,帮助村子引入公司,为村内小枣产品设计三套包装,提升白虎头产品形象,促进了小枣销售。

  通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各项科技帮扶工作,白虎头村的脱低增收路走得“蹄疾步稳”,走出了一条科技帮扶的“样本路”。同时,该院科技人员与村子形成良好对接关系,建立了亲如一家的深切情谊。

  

  “双百对接”专家到基层,真情帮扶换来“丰硕果”

  走进河北省隆化县耀翔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里,红彤彤的番茄长势喜人。好品质的番茄为公司带来每亩近3万元的增收,这正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研究员陈春秀“点对点”帮扶的成果。

  2018年,针对帮扶公司生产的茄果类蔬菜存在的耐运输性差、抗病性差、商品性差、连作障碍突出等多个问题,陈春秀选择50个大棚引进示范一系列优新品种,并全面推广倒茬轮作技术。同时,在园区全面推行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大大减少苗期病害,提高育苗质量。

  “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田间地头总有他们的身影”,这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家的真实写照。过去一年,陈春秀除了每天跑京郊做技术指导外,她还往返北京与隆化县5次。在她不辞辛苦的努力下,帮扶的公司全面提高了园区的技术管理水平,园区每亩大棚产量提升5500斤以上,平均亩均增收2.3万元以上。公司基地负责人感慨:“没有北京农科院的专家,就没有公司如今的效益,‘双百对接’给公司带来了巨大效益,我们心里感激不尽!”

  “双百对接”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近年来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而实施的一项特色工程,仅2018年,该院累计组织实施“双百对接”项目204项。为增加对低收入增收工作的科技支撑力度,该院积极推动“双百对接”工作与低收入增收工作相结合。

  在推进“双百对接”帮扶增收工作中,京郊涌现出一批该院帮扶的典型。其中,生物中心专家为延庆区四海镇前山村引进茶菊和食用百合优新品种,目前,该村因“京水源”菊花茶入选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示范村;林果院板栗专家为房山区南窖村提供一系列板栗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帮助该村板栗产业从一个濒临淘汰产业发展成为低收入增收主导产业。

  实践证明,在该院各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京郊低收入区域建立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展示示范基地,有效支撑了低收入产业发展,“双百对接”帮扶工作取得可圈可点的成绩。

  

  第一书记派驻到穷村,发挥才干无愧“农科人”

  清水镇梁家庄村地处门头沟区的深山区,是一个人口不到500人的小山村,也是在全市“挂了号”的低收入村。谈起这两年村子的变化,村民纷纷夸赞:“我们现在有活干,有钱拿,吃上了旅游饭,这多亏有了张书记!”

  村民口中的张书记就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派出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涛。自2016年驻村以来,他引入各类资源力量,积极打造梁家庄“乡村休闲旅游”致富产业。

  梁家庄村是一座群山环抱的古村庄,具有发展高端民宿的潜力。对此,张涛协调北科建集团与区住建委联合打造“旅游+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开发闲置农宅包装成精品民宿。通过一年多的工作,他累计为梁家庄村吸引投资4500余万元,是清水镇其余20个低收入村投资总和的2倍,全村82户136人实现脱低摘帽。梁家庄这个长期默默无闻的落后小山村,如今成为门头沟区的发展明星村。

  除了张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还选派了一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就是西白莲峪村的第一书记蔡万涛。为了帮助村子早日找到脱低增收路,他紧抓西白莲峪村“金瓜谷”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为村里引进南瓜、菊花、月季作物新品种100余个,组织开展玉米栽培、南瓜种植、花卉管理等技能培训,组建了一支12人的农技管理团队,并创新应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水肥一体化喷灌等20余项新技术,为村子的产业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在驻村帮扶期间,蔡万涛还积极发挥自身才干,以“全链式服务+”为战略核心,积极与旅游团、电商、企业集团进行对接合作,为村里农产品设计了全新LOGO形象、包装及标签,拍摄了宣传短片,并组织旅游团进村休闲采摘。他还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帮扶,与北控集团、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资源对接,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助力当地低收入人口增收致富。

  “看到帮扶的村子有了点点滴滴的起色,村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心里感到由衷自豪和高兴。我们将继续守住初心,不负使命,展现农科人的风采!”这是两位第一书记共同的心声,也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集体告白。相信,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所充满活力的农科院一定能为京郊低收入帮扶工作贡献更大力量!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03/199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