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让深山变成“聚宝盆”

网友投稿  2019-06-29  互联网

  冯晓曦文/图

  “山路十八弯、海拔两重天、林木铺满山、土地不成片……”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的东部深山里,有那么一个小村落,外面的人不容易进去,里面的人不容易出来,生活在村里的农户们,世世代代依靠传统的小规模种植和山间采摘的各种菌类到集镇上去贩卖,以此作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这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贫穷伴随着一代又一代。

  她,便是于都县宽田乡的嶂下村,一个名不见经传、在城镇化浪潮中落后了太久的偏远小村庄。在水泥路没有硬化之前,赶集要翻山越岭,来回几乎要一整天,采购和运输物资都非常地不方便。因为海拔相对较高,作物成熟期晚而且产量不大,赶不上好的时节也卖不出好的价格。因为这里辈辈受穷,大多数人选择另谋出路,村子从原来的700余人变成现在的不到300人。

  叶九月是本村人,为了生计在福建的煤矿里干了整整20年,靠着身体硬扛,赚着血汗钱,一年难得和家里人团聚几次,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哪天自己干不动的时候家庭怎么办。袁上福常年在深圳做服装生意,夫妻长期在外,小孩留守在家,因为缺乏家长教育和引导,孩子高中毕业后便早早进入了社会;因为缺乏联系,故乡的亲戚老友逐渐变得陌生。他时刻反省着自己背井离乡到底有何意义?

  2013年,为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特殊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的实际状况,党中央决定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旨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一线,到点到户参与扶贫。于都县积极响应,快速谋划,深山中的嶂下村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蓝宇是于都县能源办主任,2015年为响应中央和地方政府号召,他被选派到了嶂下村进行挂点扶贫,同为于都县能源办的蓝福,则当起了这里的第一书记,进行为期三年的常驻。

  力促产业落地,发展遭遇困境

  “家里有几口人,种了几亩地,一年收入有多少……”扶贫小组进村之后便立马展开行动,挨家挨户走访、询问,事无巨细地记录着村里的所有情况,大到整个村的产业布局,小到每家每户的一日三餐。“那段时间我们迎着露水出门,回家都已经是深夜了,就连村里的狗都认识我们了,见着我们都不带叫的。”蓝宇告诉笔者,为了摸清整个村庄的实际情况,大伙儿可是下足了气力。

  “林子下面要搞起养殖,要让外面的老板看见,咱这里不缺资源,缺的是产业!”一个月后,扶贫小组在脱贫举措研讨会上,大家意见竟出奇地一致。

  为尽早实现项目落地,蓝宇一行人专门组织了村民到外地进行考察和学习。畜禽跨地域养殖的成本和风险较大、种植的周期太长、资金收益太慢……在综合了各地的成功经验和本地的实际情况之后,大家敲定了将本地麻鸡作为今后发展的长线产业,鸡蛋可以长期盈利而且见效快、土鸡又是非常健康的滋补食材,加上嶂下村村民向来就有散养麻鸡的经验,所以农户们也大都愿意接受并跟随一起养殖。

  一只鸡苗总共13元,能源办扶贫组承担8元,农户自垫5元,到年终产业奖补每只再给农户补5元,每户发放50只。为了减轻养殖压力,提升大伙儿积极性,购买麻鸡苗的费用全部由政府兜底。在集体动员下,两千余只鸡崽被陆陆续续分发到了每个贫困户手上。“鸡苗都是养到1斤左右,打好疫苗然后再拿给百姓的,只有活蹦乱跳地在手上,我们才放心。”蓝宇告诉笔者,为了保证鸡苗的纯正和健康,扶贫小组专门整合资金,在村里建立了麻鸡育苗基地,配备了专门的疫苗存放设备。

  小鸡崽在农户们的院子里一天天长大,眼看就到产蛋的高峰期,驻村干部蓝福这时却纳闷了:“农户们房前屋后的鸡怎么越来越少了,咋回事?”经过一番打探才知道,原来村民看着家家户户都养起了麻鸡,担心鸡蛋卖不出去,索性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连鸡带蛋一起卖了。“这是传统小农意识的典型表现,也体现了我们的扶贫工作还未深入人心。”蓝福面对农户“杀鸡取卵”的做法反思自己。

  培育一小批,带动一大片

  为了让大伙认识到长线养殖的经济效益,扶贫小组痛定思痛,决定暂停擅自卖鸡农户家的鸡苗供应。但对认真负责且老实本分的村民叶发,不仅给他提供免费的鸡苗,还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技术指导,支持其养殖。眼看他家养殖的麻鸡由最初的50只到100只,再逐步发展到200只;眼看着他给自家添置的新摩托车……一些村民开始着急了,主动上门寻求鸡苗并保证今后不再擅自卖鸡。“你想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就要先调动老百姓的致富心理,让他们想发财、敢致富,你工作就走上道了。”蓝宇告诉笔者,只有在村里存在大家伙儿竞争的对象、看得见的标杆,村子里面才会有生机,产业才有希望。

  伴随着政策的扶持和模范的带动,村里的麻鸡养殖规模逐渐庞大起来。为此,蓝福于2016年牵头成立了于都盈收种养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的每一个贫困户都纳入了进来,同时和赣州田舍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田舍郎”)进行合作。合作社负责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把控,公司则负责对农户生产的鸡蛋进行保价回收。一时间,扶贫小组的组员们个个变身“推销员”,微信朋友圈、政府机关食堂,嶂下村的土鸡蛋随处可见,扶贫小组还专门给鸡蛋注册了一个好听的商标——“司旭”,希望为嶂下村带来希望,带来温暖。

  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户养殖技术,蓝福隔三差五便会将合作社社员召集起来,给大伙放映养殖、种植等方面的视频;为了让社员们快速掌握养殖技巧,蓝福定期聘请当地的田秀才、土专家上门对社员进行培训,并手把手教学;为了把控鸡蛋的质量,社员必须在每一枚生产的鸡蛋上面盖上属于自家的编号,全程对自己的鸡蛋负责。“一只鸡一年大约能产180枚蛋,我们对农户家的鸡蛋以每个1.5元的价格进行回收,养殖麻鸡让大伙儿都赚到了钱,每次看到他们的笑容,我想这便是作为企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田舍郎公司的曹金祥负责每天开车去村里收鸡蛋,大伙儿都亲切地称他为“鸡蛋哥”。

  鼓励回乡创业,乡村增添活力

  看着家乡的产业搞得风生水起,远在深圳务工的袁上福两口子也是看在眼里,喜上心头。“在外辛辛苦苦打拼,还不如返乡创业来得实在。”经过商量,夫妻俩决定回到宽田乡创业。在扶贫小组的帮助下,两口子承包三千余亩林地搞起了黑山羊养殖并成立了合作社。由于水源和环境好,这里养殖的黑山羊很受市场欢迎,仅2018年产值便实现了300余万,夫妻俩还专门聘请村里的贫困户到基地上务工,一个人一天可以拿到120元的工资。现在基地上油茶林面积达到1500余亩、黑山羊800余头、麻鸡500余只,产业的兴旺有效地带动了120余名农户脱贫增收。

  叶九月是去年全县的“脱贫先锋”,先后获得了县里的3000元奖励资金和政府贴息贷款50000元,在扶贫领导小组帮助下,他不仅养起了麻鸡、现在还养起了槐猪、鸭子和兔子。“以前在厂里上班完全就是拼体力,年纪大了常常力不从心,我现在回家创业,政府又有支持,越做越有劲头”返乡的他一年在村里能够赚三万多块钱,比起工厂打工,轻松多了。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兵,我们扶贫小组迟早是要走的,但培育的产业是带不走的。”蓝宇双眼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土蛋变金蛋,贫穷全滚蛋”“用绣花的功夫发展产业”……走进现在的嶂下村,那些标语依旧鼓舞人的斗志。道路通了、产业活了、大伙儿富了,这个曾无人问津的小山村旧颜换新貌,正迸发出源源不断的能量。

  

  

  图为叶发和村民们正在挑选鸡蛋。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6-29/199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