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郜晋亮
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出发,沿着乡村公路驱车前行,目的地是风景如画的大庄村。盛夏时节,万木葱茏,就连山间的野花也耐不住寂寞,探出头来分享阳光雨露,一路上的风景格外吸引人。走进大庄村,休闲广场一旁的树丛间,几处别致的凉亭让整个村子添了几分画意。亭里,老人们正在享受悠闲的时光,笑声里藏着满满的幸福。
年近古稀的杨生浒从小在村里长大。接通了照明电,用上了自来水,新铺了硬化路,改造了破旧房,早些年的变化他记得清清楚楚;建好了小广场,安装了垃圾箱,种上了花草树木……这几年的变化,他更是看在眼里。“现在,村里真是一天一个样,就像是住在大公园里。”杨生浒自豪地说。
大庄村只是海东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样板的一个缩影。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开展以来,海东市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整合资源,上下联动,明确责任与目标,动员群众参与,一幅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户清扫,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
垃圾污水有去处
“以前村里连个像样的垃圾桶都没有,每家每户的垃圾也都没有个准确的去处,这个沟里倒点,那条角落里堆点。实在堆不下了,村里就组织人统一清理,清理完,还得想办法去处理,总没有顺畅的时候。”说起前几年村里垃圾乱堆脏兮兮的样子,平安区东崖头村党支部书记祁永全有点儿难为情。
现如今走进东崖头村,条条巷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树红花相偎,就像是进了城里的小区一样。祁永全笑着说:“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户清扫,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一套完整的制度,再也不用为‘垃圾去哪里’这个老大难问题犯愁了,更关键的是村里老百姓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祁永全告诉记者,村里每条巷道口都安装了垃圾箱,固定的位置还有垃圾斗。每家每户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自己全部倒进垃圾斗。村里公共区域的卫生和垃圾箱则由村里的保洁员负责清扫和清理。垃圾斗满了只需要一个电话,乡上的清运车就会来拉走,送去区里的垃圾填埋场。
早些年,在海东市的那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顺口溜已经慢慢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家对美丽家园的啧啧称赞。
与东崖头村相隔不远的条岭村,2014年从山里搬出来后,生活环境一夜间翻天覆地。村党支部书记赵海龙告诉记者,当时村里就修建了排污管道并接入了城市管网,家家户户的废水都有了去处;2018年又接通了天然气,大家都说还是清洁能源好,再也不用闻烧柴的烟味了。
平安区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昱说:“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3年行动的同时,我们选择在一些基础条件好的村里逐步开展提档升级工程,除了进一步完善‘户清扫,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的制度外,还实施‘接污送气’工程,让越来越多的村子污水接入城市管网,让老百姓用上清洁能源。现在,一些农村的生活环境真是比城市还要好。”
拆违建、清粪堆、房前院内植树种花——
村美家美人心畅
走在海东市民和县三垣村,几户村民正忙碌着拆除家门前废弃的圈舍。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学告诉记者,一段时间以来,村里集中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清理了房前屋后的牛羊圈舍、柴草房和厕所等。现在村子里的巷道宽敞了,干净了,等过段时间花开了,老村子也会有新风貌。
为了能让村子美起来,三垣村村“两委”班子可没少下工夫。不到半个月,村里已经拆除的圈舍、柴草房、厕所有50多处。村民马田青说:“村里还是脏乱差,把自己家里收拾得再干净,住着也不会舒心。现在,我家里拆了猪圈和厕所,大门外一下宽敞了不少,种上点花草,环境越来越好了。亲戚朋友来了,没有人不夸赞村里变化大的。”
与马田青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家住海东市乐都区大庄村的杨生浒。他告诉记者,如果说以前是住得方便,那么现在是住得舒服。农村人也讲究,也爱干净。现在村里再没有建在户外的猪圈、羊圈,也没有到处乱堆的猪粪、羊粪。打碾场也变成了休闲广场,再不会看到一刮风就飞起的黄土和一下雨就满地的泥巴了。
乐都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明钦说:“今年以来,区里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结合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重点改善村庄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目前,全区为354个村配备了保洁员623人,处理垃圾堆放点83处,整理绿化地2500多亩,栽植树木花卉2.64万株。”
如今的变化,大庄村的每个人都感受深刻。“这几年,大家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能主动、自觉爱护村里的卫生环境,村子干净整洁的状态才能一直维持下去。”村党支部书记杨万福说,“不仅如此,大家也都想办法开始装点自家的庭院,让小庭院摇身一变成了小花园。”
推开杨治秀家的大门,满院葱郁,几棵小果树正在努力生长,菜畦里的油菜青翠欲滴,栅栏边上不知名的花儿正吐露着芬芳,屋内的绿植也让人赏心悦目。杨治秀正忙着给他的这些“宝贝”浇水。他说:“村里搞人居环境改善,咱们先要把自家的环境改善改善,村美家美人心才能舒畅。”
转观念,建制度,人人参与忙——
生态宜居要长远
3年前,牙合村还是海东市民和县松树乡的一个小山村。破旧的土房子、坑坑洼洼的土路,一遇上下雨天,村子就被泥巴包围了起来。2017年10月,村民们搬进了10多公里外的牙合新村。俯瞰新村,被一片绿色环抱;走进村里,巷道干净整洁,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松树乡张映桂告诉记者,当初新村规划设计时,在每户院子里建了一个渗水池,有效地解决了生活污水的去处问题。同时,还给村里还安装了垃圾箱,配备了垃圾斗,全村垃圾由乡里统一清运。又从村民中选聘了两名保洁员负责村里公共区域的卫生。为的就是能让这么美的村子一直美下去,大家住得越来越舒服。
当然,仅仅靠这些还是不够的。村党支部书记杜文珍认为,关键还是要让大家转变思想观念,既要改变以前住在山里形成的那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还要齐心协力共同维护自己的美丽家园。对此,村“两委”在征求全体村民同意后,将改旧习、护新村等内容写入了村规民约,形成长效机制。
民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存有说:“改善村容村貌‘面子’的事情很重要,但转变思想观念‘里子’的事更关键。民和县坚持人居环境改善与转变群众观念相结合,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宣讲等多种方式,激发群众主动参与、自愿参的内在动力,让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群众的自觉追求。”
在海东市乐都区雨润镇羊圈村,村庄清洁行动已经基本告一段落。村党支部书记袁伏辉正在琢磨一件事情,那就是建立一套长远的机制。
他告诉记者,村里要将整个卫生区域划分为两个部分,公共区域由保洁员负责,门前区域实行农户“三包”,同时设立党员、社长监督岗,细化责任,责任到人,并在村规民约中规定了相应的惩戒措施。一个能管长远的有效机制才能让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真正实现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