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造就“大漏斗”上的“大水库”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6-20  互联网

  李秋华本报记者郝凌峰

  我国的华北平原由于地下水连年超采,年超采量40-60亿立方米,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而河北省作为北方小麦主产区,又面临着农业用水日趋紧张的窘境。所以,农田节水问题在这一地区迫在眉睫。当前,漏斗区上,一座麦浪流金的面粮仓刚刚走过它的第58个丰收季。从一个村办的小农场,到年推广5000多万斤优质麦种的繁育基地,这里曾十多次刷新河北省高产记录,创下“节水不减产”“零水超千斤”的不俗业绩。这块神奇的土地,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马兰农场”。

  “三夏”时节,河北省辛集市马兰村的麦田里一派丰收繁忙景象。中国种子协会专家组指挥着联合收割机,对“石麦22号”1水田进行实打验收。专家组随机选取了3个单元进行机械收割,之后扣除麦糠杂质,按13%含水量进行实收测产,得出该地块平均亩产为613.5公斤/亩。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何明琪介绍,这次专家组选取的高产田均为农户按照常规管理方式种植的麦田,在底墒充足的条件下,春季只浇了一水,就取得了“节水不减产、亩产一千二”的好成绩。“这个品种抗寒性非常好,可以免浇冻水。春季返青后只用浇一水,就能满足小麦整个生长期的用水需求。这样,每亩地可节水80-100立方米,大面积应用的话,效果非常明显。”

  农业增产的潜力有多大,小麦节水的能耐就有多大!在马兰农场,这句话掷地有声。在场长卢吉庆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农场一处三米深的土坑,节水小麦扎进土壤的根系在垂直剖面上清晰可见。“通过剖面图,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根现在扎到两米五以上。因为根深,所以它吸取地下水的时候就占据优势。”

  节水小麦就是依靠特别发达的根系,自己扎到深层土壤“找水喝”。卢场长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示范种植了500亩雨养旱作0水田,在洇地造墒、深耕播种、适当增加播量的前提下,靠雨养、靠天收,亩产突破千斤大关。

  一方面,要保障“口粮”安全,另一方面,要刻不容缓地保护好地下水资源,这一道两难兼顾的命题,马兰农场培育的节水小麦给出了令人惊喜的答案。近十年来,为有效解决小麦生产需求与水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马兰农场先后与国家、河北省、石家庄等15个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由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郭进考领衔,开展以节水小麦为核心的农作物种子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建立了产学研、育繁推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集成技术孵化中心,使节水小麦品种和技术走在全国最前沿。

  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郭进考介绍:“90年代,小麦生长期要浇6水一共300立方米。现在,农民们种植节水小麦,降到了两水、一水,可我们的产量却在逐年递增。这说明,科技对农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单说品种这一块,在节水上的贡献率就能占到45%左右。”

  据了解,近十年间,从马兰农场走向全国的麦种累计突破7亿斤,遍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新疆等地。当地农业部门介绍,辛集市以马兰农场为龙头,育繁、推广的小麦新品种达30多个,年播种面积700万亩,年节水5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一座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6年的生活用水量。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6-20/199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