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图文:一灾一策 一品一策 一户一策

网友投稿  2016-08-04  互联网

图文:一灾一策 一品一策 一户一策——农业抗灾复产保目标扫描    农村新报讯 图为:省植保总站专家王京安(左)与通城县植保站站长刘雄,在稻田里用盆拍法估算虫量。  
    图为:在浠水县五洲村旱地育秧场,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范绍斌指导村民扯秧苗。  
    图为:省耕肥总站研究员黄和平与省肥料应用协会理事长徐维烈,在北港村青贮玉米地指导农民。
    图为:灰市养猪场里,有了复苏的迹象。
    图为: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戴贵洲深入一线指导抗灾救灾。

   编者按:眼下,农业生产进入改种补种的关键农时,全省农业人正“战斗”在抗灾救灾的主战场,以非常之举确保实现全年农业生产目标。
    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指出,农业抗灾、复产要牢牢把握“一灾一策、一品一策、一户一策”。要根据灾害种类、程度的不同,受灾对象、品种的不同,受灾户家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抗灾复产方法。全省农业部门正按这一要求履职尽责,肩负起职责与担当,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行分类指导,确保各项抗灾保目标措施落实到地块、落实到作物、落实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日上午,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分赴武汉、黄冈、荆门、咸宁、天门等地,追寻在各地指导抗灾复产的农业专家和农业部门领导的身影,撷取农业抗灾复产的亮点,记录抗灾复产的好做法、好经验。

    水稻专家急下田数着虫子开“处方”
    记者张静

    8月2日,通城县四庄乡。一场暴雨浇下灼热的大地,空中传来阵阵凉意,随后天空放晴,空气变得更加闷热。
    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羿国香与省植保总站专家一行人站在新联村村民皮保家的水稻田边。县植保站站长刘雄挽起裤腿赤着脚,手拿一个铁盆走下田来,弯下腰来扶着两丛水稻在盆里拍打数下后,摘下老花镜,与专家们一起数:“1、2、3……还好,虫量不到5头……百丛虫量200头左右。”
    羿国香告诉记者,这是农技专家利用盆拍法来计算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虫量。水稻生产和专业习惯上将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统称为“两迁”害虫。今年,它们乘着南洋风“飞”来,我省最南端的咸宁地区首当其冲。
    “今年雨水多、温度低,这些虫子长得好快。”谈起今年的灾情,种了一辈子水稻的皮保家很无奈,“暴雨后我们村的稻田都泡了水,水退之后就是病虫害来了。”皮保家说,镇上的农技人员来得早,一直帮助他们施药控虫,“他们隔几天就来看下,有时候直接带着药来,看了虫情就下药。”
    羿国香点点头说:“前期虫害控制得不错,但新一轮降雨来临,控虫的力度不能减。”
    马不停蹄,羿国香一行人又来到沙堆镇华家村的700亩优质高产稻田边。二话不说,刘雄又挽着裤腿下了田,不一会,他捧着盆来到省植保总站专家王京安面前,说,“这块田控制得不错,才一两头。”据估算,这里的百丛虫量不到100头。
    刘雄介绍,这里控虫用的是“生物导弹”。利用卵寄生蜂造成害虫病毒流行病,这是一项全新的生态无害控制技术。
    经观察,羿国香注意到该田块种植密度较高,他仔细询间农户插秧时间与施肥时间,说:“现在马上又迎来一次降雨,要注意稻瘟病和稻曲病,加强控肥和施药。”
    羿国香告诉记者,今年的灾情导致水稻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据统计,当前稻飞虱发生面积比上年同期增加26.3%。“马上本地虫源繁殖高峰期,将为稻飞虱的迁飞和辗转为害提供了较充足的虫源,”羿国香介绍,除了虫害,目前我省水稻还面临着各种细菌病,我省从上至下各级农技部门正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虫情信息,做好科学指导防控。“现在我省大部分中稻处于孕穗盛期和始穗期,是否打好防病控虫这一仗,成为今年我省水稻灾情减损的关键。”羿国香说。

    赶上农时丰收有望
    记者吕博林 通讯员王峰郭斯胡艳华

    “我家3.1亩水田被7月6日的大雨全部淹没,到现在才有0.9亩田里的水退出,下午我可以把这退出的田全部抛上秧苗,等水退完了,全部田都插上秧苗。要说过去想都不敢想,农业部门不仅给我们免费提供技术,免费提供种子,还帮我们集中把旱地秧苗育好,赶上农时,丰收有望啊!”3日上午11时整,浠水县巴河镇五洲村11组71岁老农陈贤杰在旱地育秧地里,边扯秧苗边对记者说。
    尽管台风过后温度降了一点,但是天气仍然非常闷热,记者眼前却是一片繁忙景象:30多名农民有的在地里急忙用铲子铲旱秧苗,有的用手抢扯旱秧苗。“这一片有3000亩田被水淹,按照保粮目标,边排涝抗灾边生产自救,这个片区的五洲和芦花垱重点受灾村我们集中搞了80亩旱地育秧中心示范片,不仅满足农民‘倒种春’秧苗所需,还带动农民自发改种2000亩的秋玉米、芝麻、马铃薯等。”在此指导农民恢复生产的县农业局副局长周乾说。“我村1300亩田、600亩地、920亩鱼池被水淹,在农业局的支持和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村里搞了69亩旱地育秧,所有被淹的田都插上秧苗,400亩地等过几天水退后全部播种早油菜,村里还有的农户改种玉米230亩,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合适的作物耕种,灾害损失将降到最低。”巴河镇芦花垱村党支部书记曾三泉自信地说。
    站在一旁的芦花垱村6组农民张贻学指着一大片玉米地对记者说:“我家7亩地,5亩田全部被水淹后,县农业局的高级农艺师因地制宜指导我家改种玉米,田里的水退后插秧苗,这不我家的7亩地全部改种了玉米,你看苗子长得多好,有半尺高。”

    立秋之前,受灾农田“应种尽种”
    记者朱萍 樊涛 通讯员杜巍 柯枫英 孔剑

    一场急骤的“坨子雨”过后,晴热多日的农田喜迎甘霖,田野上氤氲着泥土的芳香。3日一早,沙洋县马良镇北港村的3000亩科技救灾示范基地,四五天前播下的青贮玉米种子已经破土而出,悄然萌发出两瓣新芽。
    弯下身子,蹲在田边,马良镇委书记陈云小心翼翼地伺弄着绿油油的嫩芽,面露喜色。陈云告诉记者,7月19日至21日,沙洋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暴雨,其中马良镇降雨量880.8mm,突破湖北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一天下了一年的雨”,当地农业受灾严重。
    看着眼前的这片玉米田,北港村村民邓成雨仍然心有余悸。他告诉记者,十天前,村里还是一片汪洋,田埂上的水能淹到人的脖子,之前种上的数千亩黄豆也全部绝收。
    水退之后满目疮痍,但农时不等人,怎样把损失补回来?沙洋县农业局局长李家林介绍,眼下已经到了8月,在不影响秋冬播的前提下,当地农业部门在绝收田块指导乡亲们改种青贮玉米、荞麦、短季节叶菜,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在小麦下种之前,这批青贮玉米就能确保销售。”现场指导的省耕肥总站研究员黄和平表示,灾后补种青贮玉米,时间短,见效快,从种到收仅仅只用两个多月,正好补上一季作物。
    黄和平算了一笔账——此前绝收的黄豆按市价每斤2元计算,收入1200元,现在补种青贮玉米预计每亩收3-4吨,按与畜牧养殖企业签订的收购价每吨300元算,与种黄豆的收入大致相当。
    沙洋县委书记揭建平表示,目前,全县正采取“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救灾管理、统一订单收购、统一机械操作”的“六统一”模式,为受灾乡亲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农药、耕整、施肥和播种服务。确保8月8日立秋之前,所有受灾农田补种“应种尽种”。

    养猪场,消毒防疫急
    记者方桐 实习生陈铜 通讯员谢毅 雷小波

    7月中旬突发的洪涝灾害,致使天门市近千户畜禽养殖户遭受重创。据该市畜牧部门初步统计,至7月31日止,已死亡生猪4.17万头、禽类18.3万只,加上饲料和房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85亿元。
    8月2日,记者踏访天门部分乡镇,依然能看到洪水肆虐的痕迹。荷沙线两边的农田一片枯黄;畜牧养殖场内,房倒栏空。“600多头母猪、6000多头育肥猪、200多吨饲料全部被洪水冲走,损失1000多万元。”渔薪镇灰市猪场场长肖大学愁眉紧皱,猪场内仅有140头母猪和200多头小猪因爬到了高处而躲过此劫。
    位于20公里外的石河镇吴刘村庆鸿养殖场,20栋猪舍仍泡在1米多深的水中,水面上漂满了垃圾及少量腐烂发臭的死猪。场长张新庆望水兴叹,遭此劫难,猪场损失1200万元以上。

    消毒防疫最关键

    “畜牧业要复产,当前最关键要做好消毒防疫工作。”天门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王维安解释说,洪水退后,猪场必须先将已有和潜在的病源清理消灭殆尽,方能引猪入舍,否则一旦发生疫情,又将是一场灭顶之灾。
    一场拉网式消毒防疫战在天门打响。
    畜牧部门紧急行动,成立专班,指导部队官兵、镇村干部群众打捞畜禽尸体,并做无害化处理。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何年华赶往天门查看灾情,指导抗灾,当场落实调运紧急消毒药品3吨、防护服500套,并叮嘱畜牧技术人员要指导养殖户细心消毒灭源。
    养殖户不等、不靠。肖大学、张新庆迅速将生产队转为自救队,营救活猪、深埋死猪、抢排内涝、清理猪场、消毒防疫等工作,快速推进。“消毒防疫是当前最关键的工作,不能马虎!”肖大学说,为防万一,他会将消毒过程持续到本月底,并按王维安的建议,准备给存活的小猪补种疫苗。

    春节前抢着出栏一批

    对于肖大学、张新庆来说,遭遇洪灾,都是头一回,损失如此惨重,更是前所未有。“2013年开始养猪,头几年,行情不好,一直在亏,今年刚赶回点本钱,又被洪水毁了。”张新庆说,几天没缓过劲来,人瘦了好几斤。
    但眼前的张新庆,显然已经走出了阴影。指挥着工人加紧排水,联系种猪场预定母猪。“损失已成事实,坐等或放弃,损失只会更大,尽快恢复生产,才有赶本的机会。”张新庆说,养了几年猪,他也经历了一些风浪,如今胆识、经验和技术都有了,唯一差的是资金,希望政府能给予贴息贷款支持。
    肖大学同样为复产做好了安排。25名工人一人不辞,抓紧清理、消毒和维修。同时,他还从襄阳一家种猪场订购了200头种猪,一个月后就可进场。“春节前,猪的行情应该不差,抓紧时间,还能抢着出栏一批。”

    蔬菜改种,抢到手里就是钱
    记者胡胜芳 吴志刚 实习生陈铜

    抢播抢种,和时间赛跑

    2日下午,新洲区凤凰镇上空乌云密布、雷声隆隆,暴雨就要来临。位于凤凰镇郑元村的东方神农生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园区基地内,凤凰镇农业服务中心农艺师肖玉英正弯着腰指导53岁的村民郭火生:“你看你种的这两棵苗,间距宽了点,苗间间隔20厘米足够。”
    这一片露天的100亩田块上,村民们正在抢插青椒苗。
    放眼望去,对面的10多个大棚已经种满各种幼苗。生机盎然一片绿,与7月初记者来此看到的满目疮痍景象大不一样。
    神农公司在上月的洪灾中损失严重:公司位于郑元村基地的1400多亩大棚设施、能贮存5000吨的冷库和智能恒温育苗室全部损毁;位于杨元咀村基地的1000多亩菜地绝收;位于余寨村的910亩菜地大部分被淹。公司总损失达5000多万元。
    最近的一个月,肖玉英每周都有3天在神农公司“现场办公”。
    7月10日,洪水退去。来不及翻耕,在肖玉英的指导下,公司第一时间直接在大棚里种上了200亩“冬瓜黑杂2号”(俗称“吊冬瓜”,市价比普通冬瓜每斤贵0.2元)、80亩青椒、20亩茄子和20亩大葱。
    才过20来天,大棚里的冬瓜苗已经放藤。肖玉英提醒正在给冬瓜苗浇水的村民,“马上要下雨了,现在不用浇水。这个周末就给它们搭架,半个月后会挂果。后期继续加强管理,观察瓜叶,防萤火虫;保持不缺水不缺肥的环境;控制生长速度,不让它们疯长;注意厢沟、围沟管理,不能有积水。”
    路过已经开花的青椒大棚,肖玉英提醒39岁的管理员韩春雨:“今晚的雨如果太大,围沟可能会积水,一定要及时排掉,还有茄苗那边也一样。记住,它们都是喜温喜光怕积涝的哦。”
    7月10日开始补种的这批冬瓜1个月后将上市,青椒20天后上市。政府给基地提供的大白菜、小白菜等价值30万的速生菜种子前几天已经播下去。
    神农公司业务经理鲁锦峰说:“早一天播种就会早一天收获,早一天上市,价格说不定会高上两成。我们现在是在和时间赛跑,争取有灾不减产,有灾不减收。”

    高地上抢种莴苣,赶在国庆节前上市

    新洲区三店街柳溪村的土质良好,适宜种菜。当地出产的“柳溪牌”莴苣削皮后可以直接生吃,甜脆的口感让人回味。
    7月初的柳溪村也浸泡在洪水中。洪水退后,在三店街农技服务中心的指导下,柳溪村“歆爱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们紧急行动,在洪水先退的高处育上了莴苣种。
    2日下午,暴雨即将来临。三店街农技服务中心的农艺师黄慧军赶紧来到“歆爱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育苗基地,他有些不放心。
    51岁的左新华正蹲在田头察看他的莴苣苗,再过2到3天,这批苗就可移栽了。望着这片已经半尺高的苗,黄慧军对左新华说:“下雨不要紧,正好给它们浇水,要是把围沟再挖深一点就更好了。”
    三伏天种莴苣,是柳溪村的一大特色。在农艺师黄慧军平时的指导下,合作社的社员们已经知道:种好莴苣的关键技术就是催芽。
    莴苣的育苗期为20天,生长期为35天左右,这批补种下去的莴苣苗,国庆前可上市。“歆爱园种植合作社”的莴苣全程施用有机肥,产品一成熟,到地头收购产品的周边省市的客商络绎不绝。今年上半年,合作社的“柳溪牌”莴苣亩产收入达到了18000元。“10天后,我们合作社又将是绿油油的一片,这次洪灾的损失很快就可以夺回来。”左新华对夺回洪灾损失很有信心。

    “排播苋菜”已销两轮,损失可以“扳回来”

    这次洪灾,三店街李旻村43岁的黄福明损失了7000元。他的7亩大棚茄子全部淹死了。“有政府支持种子,有农业服务中心给我提供技术指导,我相信我这点损失很快就可以扳回来。”黄福明说。
    在农艺师黄慧军的指导下,7月7日,他的大棚及时补种了“排播苋菜”。“排播苋菜”其实就是用特有的方式播种:同一田块,分三次洒播种子下去。第一次洒下种子半月后,洒播第二次,7天后再洒播第三次。分5到7次收获苋菜。这次灾后补种的苋菜,黄福明已经收获2次了。
    黄慧军看了看黄福明长势良好的苋菜地,说:“不错,洒播密度控制得很好,只要接下来再稍施一些有机肥,这拨菜应该会大丰收。”
    正在此时,黄福明的手机响了,是客户打来的。“嗯,是的,是绿苋菜……你要多少斤?好好,我明天早上采摘好,你派车过来装走……”两分钟,黄福明就敲定了一笔生意。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08-04/196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