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复产,要针对“病情”开“处方” 农村新报讯 记者徐思弘 通讯员杜巍 李子乐
2日下午三点,红安县太平桥镇太平桥村的蔬菜基地,凉风习习,马青梅期待已久的雨,终于来了。 她说:“原本我感觉希望破灭了,是戴厅长和技术人员指导我科学抗灾、实现复产,给了我爬起来的信心。”
27年西瓜行家,改种甜玉米
整个下午,马青梅跟工人们一起,甩开膀子在地里整田。 二十多天之前的她,可没有眼前这样的精神头。6月底,马青梅不吃不喝也不睡,在床上躺了两天两夜,眼泪一直止不住地淌。 她经营的沁苑合作社500亩大棚丰收在望,个大浑圆的西瓜躺在地里只等采收。不料,6月30日,一场罕见的暴雨突袭红安,迅速漫起的大水冲毁了大棚。 7月3日,大水还未退去,成熟的西瓜泡在水里,很快散发出腐臭。 大棚西瓜一亩至少能挣1万元。马青梅即将到手的500万收入,真真正正“打了水漂”。 7月5日,听说省农业厅工作组要来察看灾情、送种子,马青梅这才挣扎着爬起来。她含着眼泪给工作组领路,眼前是一片狼藉。 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鼓励她:“你要打起精神来,为复产做好准备。农业部门是你坚实的后盾,会尽可能给你支持。” “你打算补种什么品种,需要什么技术,现在就可以提。”接着,戴贵洲又鼓励她对农业部门提要求。 马青梅想都没想,说:“当然是种西瓜,我种了27年西瓜,经验很足!现在就缺西瓜苗。” “你基地里的西瓜、藤蔓都烂在地里。再种西瓜,一旦染了病就是灾上加灾,风险太大。这个品种恐怕得换。”戴贵洲建议随行的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肖长惜给她支支招。 “红安地区适宜种植甜玉米。品质好,生长期也不长。这一周把种抢播下去,可以赶在9月底上市,抢国庆市场。”肖长惜这样建议。一旁的马青梅被专家说动了心。
被冲垮的基地,二十多天“复活”
短短二十多天过去,记者再见到马青梅,她的精神状况好了许多。 7月13号,厅长承诺的玉米种子送到,基地开始抢播。 “你瞧,这玉米苗已经长到半尺高了。”蹲在田头,马青梅抚摸着幼小的株苗,感叹道:“我这片地总算有希望了。”(如1版图) 眼下,在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马青梅抗灾复产劲头很足:消毒、清园,每亩洒100斤石灰,同时普遍喷洒多菌灵等杀菌药。200亩菜地清园完毕,她便开始给速生菜下种。 “我能这么快从打击中走出来、基地能这么快复产,要感谢省农业厅的领导和上门指导的技术人员。给我送来了关怀,也送来了信心。”马青梅拉着记者的手,一再叮嘱:“一定代我向戴厅长表达我的感激之情!要是没有农业部门送来的种子和技术,我这一辈子可能都毁了!”
灾后生产,要“对症施药”
梅雨已过,洪水渐退,湖北农业人却没有一丝懈怠。 “只因农时不等人,灾后复产必须争分夺秒。”红安县农业局局长阮全胜说。该局第一时间争取到县政府救灾资金15.8万元,购买了西兰花、萝卜、快生菜种子39000袋。为了将种子有针对性地免费发放到受灾农户手中,抗灾小组深入13个乡镇(场)摸底核查,有针对性地指导恢复生产。同时,农业局还联系武汉百菜园农业有限公司签订1000吨西兰花和松花销售订单,为复产作物提前谋划市场。 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表示,在农业抗灾保目标的紧要关头,农业系统要做到技术先行、专家到位,帮助农民树立复产保收的信心。 戴贵洲强调,抗灾救灾要遵循“一灾一策、一品一策、一户一策”原则,因地制宜,科学指导抗灾救灾,要针对一家一户的实际情况,点对点地进行分类指导。例如,对淹水绝收且补种水稻季节不够的田块,实行“水改旱”。对破垸分洪区及早投放鱼苗,发展渔业生产。对茶果茶及时补苗、提肥。养殖业及时补苗、补栏。 7月以来,省厅相继下发了《关于及早做好灾后农业复产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编印2万本《湖北省农业灾害应急技术手册》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抽调各行业14名教授级专家成立了农业抗灾保目标技术专家指导组进行技术指导。 截至7月29日,全省水稻、玉米、蔬菜、花生等农作物已改种补种285.61万亩,改种补种比例达63.15%。畜牧、水产养殖行业正在组织繁殖和补投种苗,抓紧整修设施等,水产业已整修鱼池39.7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