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万人大转移——长江分蓄洪区武汉消泗乡连夜紧急撤离群众见闻 农村新报讯 新华社记者梁建强 李劲峰
暴雨如注,夜色如墨。 听到村委会干部深夜敲门声时,71岁的刘巧芝知道,“又要出事了”。 刘巧芝是武汉消泗乡渔樵村的村民。受梅雨期强降雨影响,消泗乡暴雨连绵。消泗乡多处湖垸民堤,由于长时间大雨浸泡和江水下泄冲击,已多次出现险情。 作为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长江杜家台分蓄洪区的组成部分,消泗乡承担着洪水汹涌时调蓄和分洪的重任。每逢即将分洪,当地居民就要先行转移避险。杜家台分蓄洪区设立后的60年内,已启用分洪20次。 “每到夏天,最担心的就是下大雨。”刘巧芝说。 消泗乡党委书记周军民说,全乡有7处民垸,其中,面积4万多亩的南边湖、张城堤两处民垸目前已多次出现险情。“消泗乡地势低洼,就像一个大水袋,如果出现大面积溃坝等情况,垸内群众将无处可避。” 7月5日晚,武汉市蔡甸区防汛部门决定:紧急转移消泗乡12个村共计1.6万名群众。 在刘巧芝开始忙着收拾撤离时携带的物品时,由蔡甸区交通局、武汉公交集团组织的200余辆公交车及农村客运班线车辆陆续抵达消泗乡。 “注意安全,保持车距。”5日1时许,暴雨中,蔡甸区交通局公共运输管理所副所长尹汉斌趟过积水,忙碌着提醒往来救援车辆注意安全行驶。 电闪雷鸣,记者在消泗乡集镇看到,密集的公交车穿过倾盆暴雨,运载携带转移行李的当地群众赶往安置点。 家住渔樵村6组的曾琴带领一家5口,推着行李车在路口等待上车。曾琴告诉记者,他们是接到了村干部电话,要求尽快收拾物品转移。由于2010年有过因洪水转移的经历,她和丈夫随即将家中电器等物品搬上二楼,仅收拾些日常换洗衣物就和家人赶往集镇。 在公交车的停放点附近,当了20多年村委会会计的李铁生逐一登记下撤离人员的信息与数量。“要确保每一名村民都能平安转移。” 当晚,50多家蔡甸区区直部门的3000余名党员干部也连夜赶赴消泗乡包村入户,组织群众转移。侏儒山街道办事处等5个乡镇主动腾出学校教室、村委会办公楼等场所安置转移群众。 “我们负责集镇中515户、950名群众的转移任务。”蔡甸区人社局局长杨彦成告诉记者,人社局除部分留守值班人员外,其余全体职工都在5日晚抵达了消泗乡。工作人员将散居各处群众运送至集镇路口,统一送上乘公交车转移,“我们将拉网式排查,确保转移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杨彦成。 4时57分,大雨未歇,刘巧芝等部分村民乘坐的救援车辆缓缓驶入转移安置的终点站——侏儒山街榨坊小学。 在这个因撤校已空置了两年的校园里,老龙小学数学教师许新安以及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已经守候了16个小时。87岁的老人王清明行动不便,一名工作人员忙弯腰把他背向安置区域。 “接到通知,我们5日12点多就到了这边。先把卫生打扫打扫,还把18间教室里的灯都检查和更换了。”许新安说,工作人员还紧急调运了一批桌椅、凳子,方便转移来的人员歇息。 相隔数十公里的消泗乡集镇上,周军民仍在和工作人员一同进行最后的清点确认。“我们要确保没有漏掉任何一名群众。” 9岁的施雨桐,到达安置点后就沉沉睡去。这个在大雨天出生的小女孩,已经是第二次经历连夜转移。 窗外,天就要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