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图文:农业科学抗灾,迎战“水魔”洪涝

网友投稿  2016-07-05  互联网

图文:农业科学抗灾,迎战“水魔”洪涝    农村新报讯 四轮强降雨,让我省农业生产遭受明灾、暗灾双重打击。目前,已致1149.58万亩农作物受灾,畜牧、水产损失超过10.5亿元。7月2日9时,省农业厅启动全省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三级响应。
    省种植、畜牧、水产等部门紧急推出系列措施,指导农业抗灾救灾,降低农业受灾损失。

    大宗在田作物

    目前是我省主要粮经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等生产的关键时期,今年我省降雨量和次数明显增多,农作物生产面临暴雨、洪涝、大风、冰雹、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风险较大,为主动应对,积极防灾抗灾,现制定在田作物抗暴雨洪涝等灾害管理技术意见如下:
    一、防灾技术措施
    1、关注气象预报,积极做好应对各种气象灾害准备工作。
    2、清理沟渠,做到沟渠畅通,明水能排,渍水能沥。
    3、地势低洼的稻田,调节好灌水深度,浅水湿润管理。
    4、主动化学调控。多雨易造成玉米、大豆等作物水发旺长,土壤泡松,田间阴蔽和植株倒伏,要因苗因势加大延缓性化学调节剂的剂量和使用次数,降低株高,防止旺长和倒伏,提高作物抗逆能力。
    5、及时防治病虫害。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抢晴天早防早治,水稻重点防治螟虫、稻飞虱、稻瘟病和稻曲病,玉米重点防治纹枯病、大小斑病、锈病、穗腐病和茎腐病,高山马铃薯重点防治晚疫病。
    二、抗灾救灾技术措施
    1、及时清沟排涝。受淹受涝的作物,要及时抢排明水,尽快将作物从水牢中解救出来,地势低洼的田块要清理沟厢,排渍降湿沥水。
    2、及时扶苗洗苗松土。洪涝过后,及时扶正倒伏的庄稼,用水清洗叶面的污泥。旱地作物清沟排渍后,在土壤湿度适宜时,做好中耕松土,壅土培篼。
    3、及时追肥。受洪涝灾害和大雨冲刷后的作物,要及时追施速效化肥,补充养份,玉米等作物前期应控制氮肥施肥量,后期重施花铃肥和穗肥,作物生长后期受灾,要做好叶面喷肥,延长叶片功能期。
    4、及时防病治虫。病虫灾害发生后,要集中力量,打好歼灭仗,将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5、及时抢收受灾作物。早稻、玉米等作物收获期因雨受灾,雨住天晴后要抢收、抢晒,防止烂谷烂籽,马铃薯后期因雨因病受灾在土壤墒情适宜时及时抢挖,减少损失。
    6、及时改种补种。因受淹时间过长、冰雹造成作物毁苗或绝收的田块,在7月25日之前均可因灾制宜改种补种,改种的作物可选晚稻、早翻秋、夏玉米、秋玉米、秋大豆、秋马铃薯等。早稻或中稻如受灾导致生育期或收获期推迟的田块,可以在保证8月15日之前收割的前提下生产一季再生稻。(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畜牧

    畜牧为加强防汛期间动物防疫工作,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各地要做好以下防控措施。
    一、要加大灾区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力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严格疫情报告和举报核查制度,一旦发现疑似疫情,及时依法科学果断处置。
    二、要加密巡查频次,及时收集因灾死亡畜禽,并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受灾养殖场(户)要加强环境消毒,做好对圈舍、饲喂工具和周边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四、活畜禽交易(农贸)市场要加强消毒,及时消除疫情隐患,确保大灾过后无大疫。
    五、切实做好汛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和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畜禽要及时进行补免。
    六、加大对猪丹毒、猪链球菌、羊布病和家畜血吸虫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力度,对养殖场(户)的疫病隐患要建档立卡,落实防疫责任。
    七、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防止因灾死亡畜禽流入市场及疫情跨区域传播。
    受灾地区要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健全应急队伍,全天候进入应急实战状态,确保因灾防疫消毒等工作有力、有序、有效。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第一时间处置,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省畜牧兽医局)

    渔业

    一、疾病防治技术要点 :
    1、小龙虾白斑综合症防治方法。聚维酮碘等碘制剂0.3-3.5mg/L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2-0.5mg/L全池泼洒,每半月预防一次。症状严重时:用0.2%维生素C+1%的大蒜+2%双黄连,加水溶解后用喷雾器喷在饲料上投喂;如发现有虾发病,应及时将病虾捞出,控制病害进一步扩散。
    2、河蟹固着类纤毛虫病治疗方法。硫酸锌,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0.3-0.5g,全池泼洒1次;严重时,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1-2g,隔3天再用1次,用药后适量换水。
    3、黄鳝出血病治疗方法。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一次量,每1千克体重鱼拌饲15-20mg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黄鳝肠炎病治疗:诺氟沙星,每1kg体重鱼拌饲10-30mg投喂,1天2次,连用3-5天。
    4、中华鳖腮腺炎病预防方法。隔离发病中华鳖,或将病鳖挑出后深埋或烧毁。治疗可用10%聚维酮碘溶液0.3mg/L全池泼洒,1天1次,连用3天。中华鳖疖疮病的治疗:复方新诺明,一次量每1kg体重20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7天,同时用二氧化氯或强氯精,每1m3水体0.4或1.2g,全池泼洒,2-3天1次,连用2次。
    5、斑点叉尾鮰防病措施。养殖户切记在温度上升的过程中过量投喂饲料,避免引起肠道败血症、肠套叠症以及呼肠孤病毒病。每10-15天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一次,杀灭病原菌进行预防;每10-15天可内服恩诺沙星(剂量为每公斤鱼体重0.1克)、或者氟苯尼考(剂量为每公斤鱼体重0.05克)2-3天,预防细菌感染。
    6、对草鱼等常规鱼类的细菌性疾病。一是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细菌性败血症,治疗外用:二氧化氯0.3mg/L全池泼洒,每日一次,连用3次;内服: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15-20mg,抖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二是草鱼出血病治疗:全池用大黄或黄芩抗病毒中草药,用量为1-2.5mg/L。或每亩水深1米,用金银花75g、菊花75g、大黄375g、黄柏225g研成细末,加食盐150g,混合后加适量水全池泼洒;也可采用注射疫苗进行预防。
    7、草鱼等常规鱼类寄生虫类疾病。一是车轮虫防治措施: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7mg/L全池泼洒。二是指环虫的治疗:用90%晶体敌百虫0.2-0.5mg/L全池遍洒,效果较好。

    二、强化工作措施,尽快恢复生产

    水退后,养殖户应立即摸清存塘鱼的情况,及时适量补充鱼种。受灾中的原良种场、鱼种场,首先要保亲鱼和鱼种,应采取并塘或转移的办法,把亲鱼和鱼种保存下来,有条件的地方要抓住晴好天气,实施秋繁。
    水灾过后,应保证吃食性鱼类的饵料供应。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每天增加投喂次数。饵料的种类应精粗结合,合理搭配,饲料内可添加复合维生素、天然抗病毒中草药等免疫增强剂。
    要加强巡塘,坚持早中晚巡塘各一次,观察水色、水质变化,鱼类活动、摄食情况和有无浮头、病害现象等,发现残饵剩料,及时清除,以防败坏水质。(省水产局)

    蔬菜

    蔬菜生产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及时了解掌握蔬菜基地灾情,及时制定抗灾救灾应对措施,组织指导广大菜农抢防、抢排、抢收、抢管、抢种,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一、基础设施保护与修复。要及时疏通排水沟渠,清理排水沟内的枯枝、石块、积土等杂物,提高沟渠排水能力。低洼地园区要挖围沟筑围堰,通过抽水机械及时排涝。搭架吊蔓的露地蔬菜,注意加固架杆和蔓绳。设施蔬菜要拉紧大棚绳索,加固棚膜、遮阳网和防虫网,做好暴雨大风防护。
    二、复产自救。对已被大水淹没绝收的菜地,要指导菜农在天气好转后迅速翻耕抢种热水萝卜、小白菜、大白菜秧等速生菜及夏黄瓜、夏豇豆等其他品种;鼓励菜农抢播遮阳棚栽叶菜,如生菜、苋菜等。水退天晴后,要松土护根,结合农事操作,追施有机叶面肥,做好田园清洁,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强化在田蔬菜生产管理,保障市场安全有效供给。
    各级蔬菜职能部门要深入生产第一线跟踪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及时传递信息。遇到重大灾情,及时向省蔬菜办公室报送灾情。(省蔬菜办公室)

    棉花

    近期,棉花水发旺长、渍涝灾害和枯、黄萎病普遍发生,部分棉田受洪水冲刷或受淹绝收,棉田生产管理难以落实到位。为加强棉田生产管理,指导棉花抗灾救灾,现提出如下技术意见。
    一、清沟排渍降湿。对于受渍害棉田,及时疏通四沟,降低地下水位,促进根系发育。
    二、洗苗扶苗。受洪水冲刷或受淹的棉苗,水退后,及时用喷雾器喷清水洗苗清污。倒伏的棉苗,及时扶正。
    三、中耕松土追肥。雨住天晴后及时中耕松土破板结,增强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发育。结合中耕因苗追施蕾肥或花铃肥,同时做好壅土培蔸。
    四、因苗化控。多雨易形成棉苗水发旺长,造成棉铃大量脱落,要加强化学调控,根据苗情长势,亩喷缩节胺1-3克。对于受渍害滞长的棉苗,喷施促进型调节剂,促进棉苗快速恢复生长。
    五、防治盲蝽蟓。阴雨天,既有利于盲蝽蟓的发生和危害,又不利于防治工作的开展,要抓雨住间隙,选用农药进行防治。
    六、改种其它作物。对于水淹没顶时间过长、损苗60%以上的棉田,改种水稻、蔬菜、玉米、红苕、马铃薯等作物,水稻实行二晚品种直播,最迟于7月9日前落泥,7月31日前用早熟早稻返秋。 (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07-05/196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