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图文:陈泽民:一粒汤元打天下

网友投稿  2016-06-18  互联网

图文:陈泽民:一粒汤元打天下    农村新报讯 陈泽民,三全食品的创始人,第一颗速冻汤圆的发明者、中国速冻食品的开创者。50岁时弃医从商,以1.5万元的身家开始下海创业。1990年,从研制出第一颗速冻汤圆开始,一直专注于速冻汤元的经营,2008年,让一个小厂成功上市,销售额超过19亿元。陈泽民身价飙升至8亿。

    院长下海,1.5万元起家

    50岁,应该是守业的时候,大多数人不会在这个岁数开始再打拼。在知天命的年龄创业,这可能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陈泽民偏偏就是这样。
    在创业前,陈泽民是郑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家庭幸福、事业蓬勃,拥有一个五十岁男人应该拥有的一切。
    但是他却觉得这样的日子很不充实,时间被浪费了。虽然是一家三甲医院的副院长,一个月仅一百多元的工资不能够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时代造就英雄,1989年,刚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他萌生了下海的念头。身边一批做生意的朋友逐渐富了起来。于是,陈泽民毅然放弃已有的地位和荣誉——下海经商。
    陈泽民绝对算是白手起家,他的第一笔创业资金一万五千块钱是向邻居借来的。他用一万二千块钱买了个冰淇淋机,另三千块钱作为买原料的流动资金,在商场租了一个柜台,成立了一个冷饮部,叫“三全冷饮部”。之所以叫三全,是为了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由于肯动脑筋,积极创新,三个月就把借款还了。然后,陈泽民就开始扩大再生产搞批发。场面红火,为了进到货,很多人半夜就来排队。
    后来他又发现在上海有一种冷狗牌夹心冰淇淋很畅销,但是引进生产这样的设备就要十万元,这个对于刚创业的他来说是个天文数字。陈泽民搞清楚原理,一分钱没花,用原来做冰糕的盐水槽生产出来夹心冰淇淋。这项技术就是二次速冻法,这也为以后的速冻汤圆奠定了基础。

    酷爱发明,研制出“速冻汤圆”

    1990年,郑州国营食品厂也开始生产冰激凌。实力上无法与前者抗衡的陈泽民准备开发别的产品。
    陈泽民想到了汤圆。早年在重庆工作时,他和爱人学会了当地的汤圆手艺。来到郑州时,陈泽民每年过年都包汤圆送给亲朋好友,许多人都表示,如果市面有售,宁可掏钱买。越来越多这样的说法让陈泽民意识到,汤圆里蕴涵着巨大的商机。
    事实上,很多人早就看到了汤圆的商业市场,但要想批量销售汤圆,储存问题一直无法突破——为了使糯米汤圆在运输过程中不变质、粘连,一些业界专家试验了脱水法、真空包装法等,均未成功。
    陈泽民逆向思维——既然常温保存无法实现,不如冷冻保存。但一个瓶颈问题是——汤圆由外到内都冻透,耗时过长,成本太高。
    由于买不起价格高昂的设备,陈泽民又开始发明创造,将生产冰淇淋的设备做了改造,技术就是夹心冰淇淋的“二次冷冻法”:先把汤圆芯冻实,包上皮之后再冻一次。这样不仅缩短了冷冻时间,还解决了以往液体汤圆芯包制时不易成形的问题。于是,第一颗速冻汤圆在1990年诞生。陈泽民的“二次速冻法”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陈泽民为何会改造冰淇淋的设备?这跟他的兴趣不无关系。
    陈泽民从小就对各种发明特别感兴趣,尤其“嗜好”无线电。小学时他就用零花钱买来矿石和漆包线等,自己缠线圈制作矿石收音机。初中时,他制作的石英管收音机被送到北京参加青少年手工作品展。高中时,他利用理发推子的使用原理,帮农民制作了一台收割机模型。1965年,身为外科医生的他发明了不少当时很实用的手术器械、医疗器械,荣获“全国科技标兵称号”。
    “其实,这是条件艰苦逼出来的。”陈泽民说。
    1943年1月,陈泽民出生在重庆一个军官家庭,当时家境殷实。1956年,父亲转业后,家境急转直下。作为长子的陈泽民开始了勤工俭学。 “木工、瓦工、电工、美工我都行,工厂里的车、钳、铆、电、焊我全会。”谈起这方面,陈泽民神色自豪。
    这样的本领为陈泽民日后创业打下基础。1989年陈泽民尝试制作速冻汤圆时,从原料配方配比到制作工艺程序,从单颗粒重到包装排列,从包装材料到包装设计,从营养、卫生到生产、搬运等等,都是他一点点摸索,攻关。他甚至自己设计、制作出国内第一个速冻汤圆生产线。

    一粒汤圆,成就8亿身家

    汤圆一上市就开始热销,市场需求量太大,仅靠三全一家的产能根本跟不上。一时间郑州38家企业开始效仿,这也带红了整个产业。
    “尽管在郑州已经供不应求,但我更坚信有进一步开拓市场的必要。”1990年春节前,陈泽民到北京开会时,带着速冻汤圆模型到西单菜市场,向商场负责人推销。负责人答应进两吨试销。结果两天后,会还没开完,三全厂就接到西单菜市场经理的电话,让他以最快速度再送来5吨。接下来,北京的多家副食品商场竞相要货。
    北京市场的顺利开拓,使陈泽民信心大增。陈泽民于是花4000元买了一辆二手昌河面包车,每个周末,冒着寒风、酷暑奔走外省。
    1990年至1992年期间,陈泽民身兼司机、装卸工、推销员、会计于一身,开着那辆破旧的昌河面包车跑遍全国大部分城市,北至哈尔滨,南达广州,西至西安,东到青岛。
    当时的苦,只有陈泽民心里最清楚。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那次到沈阳送货。
    黄昏,气温零下20度,时速20公里。一辆没有挡风玻璃的破旧昌河面包车,在冰雪覆盖的柏油路上艰难“爬行”,驾驶员的睫毛已结满白霜,脸冻得发黑。
    这是1991年12月的一个傍晚,驾驶员叫陈泽民。这条从郑州通往沈阳的路,他已开了两天,车里面用冰箱装着他要推销的速冻汤圆。半小时前,为避让大卡车,昌河面包发生了侧翻,挡风玻璃摔得粉碎,幸运的是,汤圆完好,陈泽民也无大碍……
    当天夜里,落脚郊区小旅店的陈泽民,不顾翻车惊魂,频频联系沈阳市内的供销社和商场。第二天,他还现场给供销社的经理们煮汤圆,恳请帮助代销。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天后,两辆沈阳牌照的大卡车开到了陈泽民的郑州三全食品冷饮部———由于汤圆销售情况出奇的好,供销社主动派车上门要货……
    “我们的汤圆,只要上门送一次货,下次肯定是买家主动上门要货。”正是这样的寒风和酷暑背后,1993年时,三全日产量30吨,但货到各城市仍引起供货商的争抢,在济南甚至出现一次让警察出面维持销售秩序的火爆场面。
    1992年5月,陈泽民正式决定辞去公职,下海经商。将三全食品冷饮部升级为“三全食品厂”。
    17年后,2008年2月20日,“三全食品”在深交所挂牌上市,首日以54.37元价格收盘,当天三全食品市值达到50.84亿元,而持有1376万股的董事长陈泽民,身价近8亿。

    专注速冻食品,欲做百年老店

    20多年来,三全只做速冻食品。
    在陈泽民眼里,三全是他的第三个孩子。没搞多元化,陈泽民并不遗憾。在他的观念里,要打造百年老店就要专注主业。
    “如果我把精力用到其他方面去,那主业肯定要受影响。现在把精力、时间、财力全部集中到主业上,天天动脑筋,结果是非常不一样的。”陈泽民说。
    如今,陈泽民已经从一线退了下来,把接力棒交给了两个儿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全是传统的家族企业,
    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他慢慢意识到,企业要靠管理团队,靠现代化的管理。“所以现在我们请的是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的高管,二百多个高管人员来管理我这整个团队,我个人见好就收,退居二线了。”
    “我两个儿子只是占管理团队人员的百分之几,他们承担责任。但是现代化的管理是要聘请有能力的人去做。”
    在陈泽民眼里,长子陈南和次子陈希可以继承他对三全的这种挚爱,并使三全得到更大发展。
    当年,陈南和陈希对业务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以往三全的包装箱由某企业供应,每个2.50元,陈泽民曾要求降价,供应商称利薄,陈泽民碍于情面就放弃了。但陈希要求投标,结果是每个1.70元,而且质量比以前还好。
    最初陈泽民觉得这样做伤感情,但“听了几次课”后陈泽民有了新的感悟:“我们那个时代的人讲求人情,但他们更强调规矩,该招标就招标,该评估就评估,该论证就论证,这对于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企业而言十分必要。”
    “我以前常去听他们的课,感觉他们讲的很多管理方法,是我凭借多年摸索才能总结出来的。”陈泽民总结道,“我依靠个人零散的经验管理企业,他们靠的则是更系统的章法,比我强多了。”
    1998年,三全食品厂改制为郑州三全食品有限公司。2006年起,他只参加董事会,将管理工作全部移交给陈南和陈希等高管。
    “放手让年轻人干,培养他们独立作战的能力,这样三全才能与时俱进。”陈泽民说。
    这样的放权背后,陈泽民依然坚守着三全的大方向,因而三全拒绝了房地产业、发电业等各种多元化投资的诱惑。陈泽民专心期望三全“成为速冻食品的百年老店”。原因还是那句话———“做好汤圆是一种责任”。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06-18/19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