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厚植重农氛围 补齐“三农”短板——学习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座谈会摘要 农村新报讯 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省委副秘书长、财经办(农办)主任刘兆麟
今年的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围绕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省将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3570万亩,把江汉平原建设成为稳产高产的大粮仓。同时,加快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创新小农水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着力突破一批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建成全国种业大省。 进一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后要把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把山水林田作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环境修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做好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渔还泽,推动农作物秸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增效增收新模式。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由“千村一面”向“各美其美”迈进,今年我省将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验收、集中投入、更替作业”的办法,重点抓300-500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连续抓5年,带动、加快全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步伐。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动力。《省农业农村改革专项领导小组2016年度工作要点》已初步形成,将重点将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合作创新、创新整合涉农资金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记者方桐整理)
五个方面着力农业供给侧改革 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亚平
今年中央、省委一号文件都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概括地讲要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方面着力。 “去产能”。制订省内农业功能分区规划,牢固把守基本农田 “红线”,推行农村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涵养地力、节约资源,以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省内农业产能向省外和国外转移。 “去库存”。合理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改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创新与完善大宗农产品的收储政策;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就地转化力度,有效减少现有农产品库存量。 “去杠杆”。建议对过去颁布的各种支农“红头文件”作一次系统清理,凡具有杠杆性质的政府财税激励政策和土地优惠政策,应该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予以重新评估。 “降成本”。从顶层设计上尽快推出专门为农业服务的农村金融制度,制订完善的涉农工业品销售补贴办法,坚守环境保护的底线和生态农业的方向,实行严格的监管手段。 “补短板”。最核心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涵的“分”优势与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要内涵的“统”优势重合在一起,真正形成“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记者胡琼瑶整理)
推进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 省林业厅副厅长蔡静峰
今年中央、省委一号文件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聚焦“三农”,突出改革,夯实基础,着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根本指针。全省林业部门将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加强保护落实生态优先,以加快绿化增加资源总量,以共建共享增进绿色惠民,以强基固本推动协调发展,抓好五个方面工作贯彻文件精神。 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着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廊道建设、森林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推进林业生态红线落地,加强林地和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巩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大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进一步加大林特产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加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工程,大力发展林特产业,助推山区林农脱贫奔小康。 履职尽责,勇于担当,按“三严三实”要求,坚持“三维纲要”,努力推进作风转变和主体责任落实,为 “生态湖北”、绿色发展发挥林业部门应有的作用。
为现代农业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省水利厅厅长 王忠法
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对农田水利建设作了重要部署,对农业水价等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水利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上来,努力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着力抓好防汛抗旱减灾,确保农业高产丰收。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思想不动摇,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农业丰收。 要把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人口和贫困县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推进主要江河湖泊堤防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确保江河湖库安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充分发挥水利建设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作用,加快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作用,推动以水定种、以水定产,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实施退田还湖、退塘还湖、退渔还湖等生态修复工程。深化水利改革,积极办好水权、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强水资源保护,确保“千湖之省”碧水长流。(记者黄中朝整理)
确保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目标 省农业厅巡视员丁炳辉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工作主线,着力优化结构,确保实现“稳定粮食产量、提升粮食产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重大动植物疫情”的目标。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增强粮食产能,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推广 “虾稻共作”“香稻嘉鱼”“稻鳅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推进马铃薯主食化,建立“双低”油菜生产保护区。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 “四个一批”工程,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优势产业链。推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构建“产业经营共同体”。发挥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 推进高标准农田高产高效创建。全面推行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构建产业间大循环和基地小循环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推进现代种业协同创新。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育种,打造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不断提高良种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记者张爱虎整理)
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省供销社副主任张永红
省供销社系统以新理念把握引领新常态,深化综合改革,形成与农民联系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 深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供销社系统农资供应和科技服务主渠道作用,为农户提供涵盖生产全程的“农保姆”服务;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进行组织化生产和农产品销售;围绕“农民办事不出村”目标,完善村级综合服务社诸如便民金融、政务服务等功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完善流通网络,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联结产地到消费终端的农产品市场网络。 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农资行业念好“减”字诀,控制化肥、农药等投入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等新技术;再生资源行业做好“转”文章,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向农村环保企业转型。 推进联合合作。统筹整合社有企业、基层社、行业协会等资源,通过资本合作、劳动合作等方式,与农民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开展合作,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记者汪训前整理)
全面小康中彰显旅游扶贫风度 省旅游委主任钱远坤
旅游战线落实一号文件精神,重点是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扶贫。旅游业具有关联融合度高、带动作用大、“一业兴促百业旺”的优势。旅游扶贫不是一种施舍,而是有尊严、有风度的扶贫。 通过“旅游+”的点睛之笔,能够授人以渔,进行资源转换,变“绿色”为“金色”。一个景区就是一个扶贫的主渠道和主战场。旅游扶贫还能化腐朽为神奇,化短板为长板。贫困地区往往是资源富集区,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原真的乡村、原味的民俗,往往可能成为最有价值的旅游吸引物,形成脱贫致富的后发优势。旅游扶贫也能以最小的破坏和最少的资源消耗,不断增加GDP的“颜值”、改善GDP的三围结构,提升GDP的内涵气质,打造一片旅游蓝。同时,旅游扶贫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不但能将当地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也能吸引各类关注农业、认识农业的非农村主体成为 “互联网+”时代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乡贤文明”主体,悄无声息地引领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农村治理方式的变革。 全省旅游行业要按照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发挥旅游的综合性引擎作用,推进乡村旅游扶贫,把智慧的种子种在山水间,让山水田园成为农村的最大福祉。(记者汪彤整理)
突出重中之重补“短板” 省扶贫办副主任柳长毅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湖北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全力将中央、省委精准扶贫方略落实到位,认真细化政策措施,推进各项政策落地生根。 精准识别、瞄准对象,全力将精准扶贫基石夯实到位。及时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和数据清理,加强建档立卡数据核查,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台账;加强动态监测,做到有进有出;加快扶贫信息化建设,打造大数据平台。 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坚持定向施策,完善专项扶贫到户办法,打通到户渠道、做实到户链条、创新到户机制。坚持对症下药,提高保障兜底、医疗救助等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健全机制、广泛动员,全力推进“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改善软硬环境,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配置、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发展。 加强督办、从严考核,全力将精准扶贫主体责任落实到位。认真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限期脱贫责任制、行业扶贫责任制、驻村工作队包保责任制,脱贫攻坚军事作战机制,确保如期完成攻坚任务。改革对市州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督查考核问责制度,形成长效机制。(记者孟静整理)
示范引领全省发展现代农业 省农垦局副局长郑国华
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强调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垦作为农业国家队,示范引领全省发展现代农业,大有作为。 在运用新理念引领改革发展上发挥示范作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落实到农垦系统,就是向改革要活力、要红利,将创新贯穿到体制机制、管理方式、技术推广各个方面,发挥农垦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优势。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发挥示范作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农垦将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要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着力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在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上发挥示范作用。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体系,打造农垦农产品流通平台,开发农垦特色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接二连三”发展全产业链农业。 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上发挥示范作用。要实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垦必须打赢垦区脱贫攻坚战,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工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工收入持续增加。 (记者汪训前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