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不怕药,那该怎么办? 农村新报讯 记者萧丝
病虫害抗药性增速 近来,多地农民反映,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病虫害越来越难治了,“一些农药根本不管用了。” “杀虫双杀螟虫,刚开始还行,用了几年后,就不行了,用量越来越大,却越来越不管用,杀不死虫子了。”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西港村邱家墩农民彭重林说,如今防治稻纵卷叶螟,村里人几乎不用杀虫双了。 潜江好几位农民反映,扑虱灵、哒螨灵等防治稻飞虱效果明显下降。跟以前相比,效果下降了30%以上。用阿维菌素防治稻纵卷叶螟,以前是每亩120毫升,现在每亩高达200毫升。跟七八年前相比,用量几近翻倍。 2015年,省植保总站在恩施、黄石、大冶、阳新、潜江等几十个县市专门针对一些常规水稻病虫害的抗药性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病虫抗药性在显著提升,用药量普遍增加。 “使用说明上标明每亩用10克的药,而农民实际用量都达到了15克以上。”荆州一位陈姓农资经销商对此现象见怪不怪,“吡虫啉对褐飞虱完全不起作用了,我都建议农民别再使用了。” 记者从省植保总站得知,我省在荆州、孝感等地建立了14个监测点,长期监测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都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对吡蚜酮处于中等抗性。据公开信息披露,与前几年相比,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水平上升很快,室内毒力测定2000ppm浓度的吡蚜酮死亡率不到20%。螟虫对杀虫双、杀虫单已处于中抗水平。 病虫害抗药性近几年上升速度惊人,众多植保专家甚为担忧。“今后的植保工作难度会越来越大。” “帮凶”圈遍布各个环节 “1996年时,吡虫啉治稻飞虱,每亩用2毫升,就可达到99%的效果。后来,农民便不断加量,由每亩2毫升,加到每亩100毫升,后来每亩用量加到120毫升。直至此药对褐飞虱完全不管用。”谈到病虫害抗药性近几年明显上升的原因,我省水稻专家罗汉钢坦言,农民不好的用药习惯是“罪魁祸首”。 他说,任何一种农药产品,对害虫不可能达到100%的杀灭效果。那些存活下来的虫害会慢慢产生抗药性。而农民长年累月的不当用药会增强病虫害的抗药性。 仙桃三伏潭的农民老关说,“每次看到虫子没杀死,就急,心想,多加点药,效果总要好些吧。”他说,周围的农户跟他都是一样的心态,总担心虫害影响收成,在防治中,便一次比一次用的药量大。 “多次连续用药、不断加大用药量、单一用药等坏习惯,都将使病虫害抗药性增强。”罗汉钢直言不讳,农民总埋怨这产品不好,那产品不中,殊不知,用法不当效果当然不好。 “有些厂家和经销商,产品卖得越多越好,哪管抗性不抗性的。”陈姓农资经销商坦陈,农资商圈的唯利是图是一大帮凶。 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更是抱怨,许多厂家和农资经销商总是只售产品,既不告知其用法用量,也不现场指导,导致农民“瞎用”。 对策:科学用药,优化防治 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如何应对? “也不用特别害怕,见招拆招就是。”农药专家张凯雄给农民防治病虫害出招:科学用药,优化防治。 化学防治方面,他强调尽量避免连续、单一用药。据目前监测结果,褐飞虱对各类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此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比如,可用有机膦类的乙酰甲胺膦、酰胺类的福戈、烟碱类的烯啶虫胺等农药产品交替使用。在防治螟虫过程中,用杀虫双、杀虫单、宽康、苏云金杆菌等农药产品交替使用。 有植保专家强调,各稻区在防治褐飞虱时,最好暂时停止使用吡虫啉、噻嗪酮,对常用药吡蚜酮,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等新型药剂,以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发展。在二化螟防控中,在产生抗性地区注意限制双酰胺类、沙蚕毒素类、阿维菌素等药剂的使用次数,避免多个世代连续接触同一作用机理药剂,遏制其抗药性上升势头。 在用药时,尤其是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各个节点,农业部门要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改变恶习,尽量做到及早及小防治。 罗汉钢、张凯雄、刘元明等植保专家认为,辅以物理防治,遏制病虫害抗药性上升效果更佳。 专家们建议:对于飞蛾类的害虫,可用灯诱灭杀。对于防治二化螟来说,性诱效果也不错。现在还兴起了用赤眼蜂来防治稻田害虫,也可试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