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粮丰价跌,谷贱伤农怪圈待破解 农村新报讯 图为:粮食丰产却遇“卖粮难”(刘军喜摄)
记者郭习松 刘自贤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湖北粮食总产540.66亿斤,比2014年增产23.8亿斤,增量位居全国第四。然而,记者在黄冈、襄阳、十堰、荆门等地探访发现,不少种粮户尤其是种粮大户却遭遇了丰产难丰收、甚至大幅亏本的尴尬。粮价普遍下行是主因,而仓容、收购企业融资难等原因带来的售粮难、“打白条”现象,也亟待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三大粮食价格普遍下行
曹东生是团风县团风镇徐家楼村种粮大户,规模500亩左右,200亩中稻亩产过1300斤,但从收割到现在,价格没高过1.3元/斤。好不容易被附近的龙头企业东坡粮油收购,换来的还都是赊账。小麦价格更低。今年,曹东生共流转300亩土地种小麦,价格低到1元/斤。 省调查总队农调专项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我省农产品价格呈下滑趋势。水稻高开低走,一季度同比上涨2.1%,二季度调头向下,同比下跌2.2%,三季度跌幅加大为2.4%。小麦收购均价由全年高点1.26元/斤跌至1.03元/斤,降幅达18.3%。 记者在小麦大市襄阳了解到,去年该市种植面积539.33万亩,总产43.107亿斤,亩产800斤,每亩比去年增产100至300斤。然而该市小麦收购一直没有高过1.18元/斤的国家托市价。价格不高,“打白条”现象也比往年多。襄州区古驿镇高王庄村6组村民王志平6月以每斤1.12元卖出小麦,收购商湖北瑞兆惠民农贸公司给他开了一张5790元的购销单,直至记者11月采访时还没兑现。8组村民解富喜说,小麦卖给村里的“粮站”,“粮站”付了一半款,留下一半欠条4000元,说等小麦拉走了再付。可时至今日,小麦早已从仓库拉走了,欠款仍未到手。 纵观三大粮食表现,玉米最让人大跌眼镜。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我省玉米主要分布在襄阳、十堰,两市种植面积370多万亩,占全省70%。此外,江汉平原今年加大“棉扩玉”力度,全省玉米面积和产量均创历史新高。 襄州区古驿镇高王庄村6组村民王志平家有22亩土地,和当地农户一样,一季种小麦,一季种玉米。去年天旱,玉米收成一般,亩产500斤左右,价格从0.83元/斤一路下滑到现在的0.69元/斤。他说,2014年这个时候,玉米每斤在1元以上。 由于不是国家玉米主产区,我省不在国家托市收购范围,尽管2014年十堰、襄阳曾参照国家最低收购价启动临时收购,但2015年这一政策取消,玉米行情只能“随行就市”。
政策托底,价格为何仍下行
我省早早地启动水稻、小麦托市收购预案,为何价格一路下行?对此,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解释,有国际影响,也有国内原因;有市场因素,也有库存压力;此外,还有天气原因带来的质量差异。 目前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大米价格分别比国内价格每吨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进口数量持续增加,给国内市场带来一定冲击。以早稻为例,我省除储备用以外,历来是米粉的重要原料,但目前市场份额逐渐被进口大米和玉米淀粉所替代。加工企业反映,目前市场上玉米淀粉的价格仅在1.4-1.5元/斤左右,进口越南低价碎米 (大米)到省内的价格在0.9元/斤左右,替代或价格优势更为明显。 除正常途径进口,还有不少低价走私粮食。业内人士透露,2015年国内屡屡查到重大粮食走私案,说明粮食走私已形成链条。 除国际因素,国内粮食库存过高也是重要原因。我省去年粮食可储仓容缺口也在加大。中储粮湖北分公司数据显示,2014年我省总收购点达到764个,而2015年减到533个,其中第四批的53个,去年11月6日才正式启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粮价下行和农民售粮难。”中储粮和省粮食局相关人士表示,不少地方反映的售粮难、“打白条”现象,与此有关系。 此外,遭遇异常气候,质量成价格卡口。2015年,小麦同样是丰年,但在成熟、收获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质量普遍有所下降。统计显示,全省不完善粒超过10%的小麦在60亿斤,约占全省86亿斤总产量的70%。 为保护农民利益,2015年8月28日,我省首次启动小麦省级临储,以1.1元/斤的价格对不完善粒超标小麦展开收购。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收购小麦62亿斤。
农民种植收入可能出现负增长
省物价局成本分局入户调查显示,2015年我省小麦、早稻、中晚稻亩均成本分别较2014年上升40.85元、56.47元和63.35元,增幅分别达到6.3%、5.96%、6.11%,农民亩均利润收益均较去年降低30元到70元不等。 在襄州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湖北绿神家庭农场执行总监李国胜介绍说,农场在园区流转土地2000亩,良种繁育小麦1650亩,收入124万元。但由于土地流转价格过高,扣除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只能基本保本。 省调查总队居民收支处处长张必洪表示,“2015年我省纯粹种粮农民,家庭性经营收入会下降,极可能增产不增收。”不过,在他看来,农民收入在工资性收入看涨、良种补贴等转移性支付增多,财产性收入(土地流转、投资理财等)日趋活跃等方面“找回”,全省农民增收全年仍有望保持10%以上的增幅。
化危为机,优化我省农产品结构
面对困境,我省该如何作为?省农业厅、粮食局及有关专家表示,进一步优化我省农产品结构和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 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肖长惜表示,在保证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广大农民不妨多考虑引进更多的副业实现土地多种经营,包括依托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等。 团风县徐家楼村支书张海龙告诉记者,村里14个组集体流转800亩,引进浙江老板投资1200万元,联合成立一家园林苗圃公司,当地持55%股份。目前,桂花树已经成林,还有罗汉松、紫薇等20多种花草品种,开年即可售卖,当季收入有望过百万元。村民除每亩获得流转费用500元外,还可参与分红。 咸安区汀泗镇300多农户在富民合作社带领下,为深圳淦水公司种订单富硒优质稻,市场价卖到1.7元/斤。“这是品牌价值,是农业实现超级利润的重要门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郭熙保表示,在“互联网+”思维下,各地应多作现代农业转型、提升农业综合开发价值方面的思考和努力,“让土地得到适当休养生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与藏粮于库一样具有长远意义。” 去年10月发布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机制,让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对此,郭熙保表示,国家宜抓住当前时机,因势利导推进粮食价格改革,逐步实现目标价补贴办法,最终“价补”分开,激活市场。 向改革要红利,还要有政策作保障。省粮食局建议,借鉴国外做法,充分运用关税配额等手段,构建粮食进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加强对大米进口的调控,避免大米进口冲击国内产业,真正做到“中国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