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图文:水调歌头看虾乡

网友投稿  2015-09-29  互联网

图文:水调歌头看虾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潜江作为    农村新报讯 图为:万亩连片“虾稻共作”
    图为:水稻种植用上植保无人机
    图为:甲壳素保健品项目投产
    图为:水稻收割,秸秆还田养虾

    本报记者樊涛 通讯员涂涛

    “调结构、转方式”,对于农业来说,比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在眉睫。
    8月初,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指出,农业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和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必由之路!
    而一幕幕的农业转型大戏,已经在水乡潜江悄然上演——“虾稻共作”技术创新引领全球、“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的地位愈发巩固、“华山模式”享誉全国、“舌尖上的安全”连年进位、“中国小龙虾之乡”的金字招牌更为铮亮……
    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说,潜江力争打造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扩规提质促增收的目标,构建了一个大宗农产品、一个龙头企业、一个知名品牌、一片规模基地、致富一方农民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有力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丹桂飘香之际,我们走进潜江,探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潜江作为。

    独创种养模式,更能稳粮增收
    ——“虾稻共作”中的潜江智慧

    秋收时节,中稻开镰。水乡大地上机声隆隆,空气中氤氲着阵阵稻香。
    “我的虾乡生态稻米刚开始收割,订单已经像雪片一样飞来。今年的新米注定行情火爆!”17日,潜江市白鹭湖农场的虾稻田里,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笑逐颜开。
    刘军的“虾乡稻”,用的是虾稻田出产的生态稻谷,在市场上很抢手,虽比普通大米价格高10多倍,但仍供不应求,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等大城市。
    去年,虾乡食品有限公司加工销售虾乡稻500多万斤,销售额达4000万元。虾乡稻米每斤从5元到35元不等,其中每斤7元的稻米经常处于脱销状态。
    企业赚了,农民的荷包也暖和了。在种粮比较效益越来越低的大背景下,白鹭湖农场农民杨贤珥却笑开了花。她介绍,自己50多亩稻田是虾乡公司的订单基地,去年粳稻卖到了每斤2元,比普通稻的1.3元高出了许多。
    稻米价值倍增的经济效益,得益于“虾稻共作”模式带来的生态效益。
    水产专家陶忠虎介绍,“虾稻共作”代表着绿色环保、有机和无公害。小龙虾对水质的要求比普通鱼更高,严禁滥用农药和化肥。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
    回顾历史——2001年,潜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打破了“稻田不能养殖小龙虾”的论断。2006年,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带动荆楚小龙虾养殖大发展。
    创新从未止步。2010年,潜江农业部门开始在原有虾稻连作模式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历经3年攻关,又探索出了“虾稻连作”的升级版——“虾稻共作”。
    潜江市农业局局长王维介绍,“虾稻共作”能充分利用稻田资源,通过物资循环利用、全程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的目标,达到了虾稻同步增产、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
    2013年5月,《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通过了农业部专家组审定,专家一致认为 “此项技术代表了当前我国稻田综合种养最高水平。”去年8月,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推进现场会在潜江召开,潜江经验传遍全省。
    潜江市委副书记龚定荣认为,“虾稻共作”模式能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民收入,又更能保证环境生态,粮食安全,充分体现了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的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
    今年,潜江“虾稻共作”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00公斤,亩平纯收入4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中稻亩平增收3000元,为农民人平增收贡献1000元以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种田效益也带动了农民种粮的高昂热情,潜江“虾稻共作”面积已经发展到26万亩,建成5个万亩和27个千亩集中连片示范基地,去年,潜江成功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龙头舞动,向高精尖要效益
    ——全产业链带动“红色风暴”

    国庆前夕,位于熊口镇的华山公司生产车间紧张而忙碌,从德国原装进口的保健品生产线已经投产。
    “我们的甲壳素保健品产品已经上市,国内消费者都能买到!”华山水产副总经理姚华介绍,此前,华山公司生产的甲壳素几乎全部出口美国,2011年,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克精深加工难题,推出了自有知识产权的健康保健产品,把利润都留在了国内。
    华山水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潜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2014年,企业生产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壳聚糖等甲壳素衍生制品4000吨,全年实现销售20.2亿元。甲壳素保健品方面,可年产氨糖、壳聚糖、壳寡糖片剂20亿粒,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对废弃虾壳进行深加工,把小龙虾才算从头吃到尾。面对龙虾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延伸产业链,要精深加工要效益!”漆雕良仁介绍,甲壳素是从虾壳里提取的天然生物高聚物,是一种再生资源,广泛地应用于医疗、纺织、印染、化工、造纸、食品、化妆品、农业、环保等行业,可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不惟如此,华山公司还从源头抓起,在熊口镇建起了万亩“虾稻共作”基地,产出了源源不断的虾和稻。“四化同步”的“华山模式”被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公开“点赞”。
    种苗繁育亦有突破,困扰多年的小龙虾苗种瓶颈得以解决。今年6月,莱克公司承建的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悄然揭牌。该中心每年可繁育优质虾苗30亿尾、培育优质种虾500万斤,可为50万亩养殖水面提供改良种虾。如今,300亿尾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基地也正在建设,潜江虾苗将供应全球!
    巨金米业、虾乡食品……13家“稻虾”加工企业、5家“虾稻”加工企业持续发力,“虾乡稻”、“水乡虾稻”、“虾稻人家”等生态大米品牌蜚声海内外。现在,潜江年加工“虾稻”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托龙头企业发力,潜江已经走在了前列。
    潜江市长黄剑雄说,如今的潜江农业产业实现了跨度一产、二产、三产的深度融合,互为犄角,共生共荣!一只虾,一粒稻,其产业链已经延伸至高新科技的工业领域,打开了从农业到工业、从低端到高端、从闭环到循环经济的崭新局面!

    插上电商翅膀飞向全球
    ——借力“互联网+”擦亮金字招牌

    时至白露,潜江小龙虾餐饮进入淡季,但对外销售却势头丝毫不减。
    “我们打造国内最大龙虾电商平台,初战告捷!”9月17日下午,刚从龙湾镇联系好货源的湖北虾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开封喜上眉梢。该公司运营的“中国虾谷网”每天外销量达2万公斤,成立3个月以来,累计交易额逾亿元。
    中国虾谷网面向以潜江为核心的江汉平原全国最大的龙虾产业带,辐射养殖面积200万亩,外销触角已延伸到了华中、华东、华北、西南及欧美。
    据了解,以 “打造中国最大的龙虾电商平台,建设全球龙虾网购中心”为目标的中国虾谷网,定位于建设“互联网+小龙虾”的垂直电商平台,实施B2B\B2C和线上线下(O2O)结合模式,线上平台订购,线下市场派送。
    邹开封介绍,目前,虾谷网已在潜江、洪湖、监利、江陵、公安等地建立了20多个直采点,并与流达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产品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宣传,质量可全程追溯;省内订单当日送达,省外次日送达,边远地区24小时送达。
    潜江农业,已经插上了电商的翅膀。今年6月底举行的“淘宝首届国际龙虾节”上,6万斤潜江小龙虾4天之内被抢购一空。去年来,潜江市官方积极推动与天猫、京东、一号店等平台的合作,让小龙虾、曲米茶、尝相思等农产品搭乘上电商快车。农产品纷纷触网,互联网已经成为带动产销的重要引擎!
    以星星之火布局,以燎原之势发展。借力互联网,“潜字号”的农产品已经走向全球。
    “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软实力”,市委书记张桂华说,潜江农业着力打好品牌,效果明显。
    如今,潜江正在全方位打造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潜江龙虾”和 “潜江虾稻”品牌;积极支持小龙虾餐饮品牌做大做强,打造以潜江生态龙虾城为核心的餐饮品牌集群;通过每年举办“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将龙虾节打造成富民强市的“驱动器”,成为集“美食盛宴、文化盛典、经贸盛会”于一体的文化品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潜江的步伐铿锵有力,好戏更在后头!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5-09-29/192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