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亿元老板当村官 农村新报讯 记者肖敏 通讯员张君
在湖山村长大的郑雄,回乡前已是3家民营医院和1家磷矿企业的老板,资产近亿元。2011年,他突然决定“退休”,将企业股份全部转让,回乡当起了村官。 4年过去了,湖山的变化翻天覆地,村民们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审视湖山的巨变,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贺家铁曾感慨:“办好基层的事情,关键在带头人。”
不当老板当村官
“两岁时,邻居家一面土墙倒塌,我两个姐姐被压死,母亲一条腿残废。我是吃百家饭、住百家屋长大的。”回想往事,郑雄仍记忆犹新。 住的是草房,端的是窑碗,一年忙到头,还不如挖条黄鳝,这是湖山村多年前的真实写照。作为老板的郑雄,每到年关总会给村里捐上万元,但仍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2011年10月,郑雄找到钟祥市委书记马朝晖,表示想回来建设家乡。马朝晖建议他当“第一书记”,但他拒绝了。郑雄说,要当就要当真正的村支书。 回到湖山村,他参加了村“两委”选举,高票当选为村支书和村主任。一个老板回乡当村官,难免不被议论:是想圈地赚钱,还是想作秀赚名?对此,郑雄早有心理准备:只有自己的企业不与村集体发生任何关系,不拿村里一分钱,才能服人;只有干实事、见实效,才能赢得人心。 为了给湖山村找一条出路,郑雄北上黑龙江,南下广西,参观学习了全国17个新农村试验点。一圈转下来,他发现这些村要么区位优势好,要么有资源优势,要么财政支持力度大。“有的学不到,有的学不了。”郑雄决定探索一条让许多农村都能复制的发展路子。
借用企业理念治村
又穷又乱是湖山村一直以来的面貌,村干部也没人愿意干。村里班子怎么强?郑雄决定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按照“三个1/3”配班子,班子成员除了本村选举产生外,还有招聘来的退休干部和大学生。 7名村“两委”成员中,除了本村选举的3人,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员是退离一线的镇人大干部曾宪洲,会计是退休校长李先春,而村委会副主任包安娜则是从北京招聘来的大学生。 原党支部书记王先和说,过去村干部只在村内选,裙带关系复杂,宗族势力给发展带来阻力,一些歪风邪气就容易出头。两委改革之后,把外面的能人请进来,也有利于解决班子当中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在推动班子成员多元化的同时,郑雄开始给村庄管理 “立规矩”——12章120条村规民约,从财务管理到公章使用条条清楚。 如何让村干部合法合规获得体面的收入?郑雄想了一个办法——村干部对引进项目实行“一对一”全程服务。目前,全村7名网格员被村里的合作社聘为“片长”,这就意味着网格员们可以在每月领取500元财政补助的同时,通过服务从合作社获得报酬1500元,如此一来,“月薪”基本达到胡集镇机关工作人员水平。
清理“三资”,壮大村集体
长期以来,湖山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资产、资源是笔糊涂账,盘不清,理不顺。通过清理,郑雄发现全村1.2万亩土地,确权的只有2400亩,大量土地、堰塘、鱼池、山林被侵占。 “村子不是没钱,也不是没资源,而是在管理上出了问题。”郑雄成立清理专班,请来法律顾问,打了10多场官司,甚至把巡回法庭搬到了村里。3年多时间,全村依法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公平合同10多份,清收集体资金27万元,清理出耕地1000多亩、堰塘206口、鱼池300亩、山林50亩、水库2个。 清理“三资”,解了村民心中的怨气,更增加了村集体的收益。村集体280亩土地,通过公开招租,以3万元/亩的价格租给企业发展生态种植和养殖业,所获收入是此前的近10倍。 如何让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郑雄想尽了办法。湖山村将村级集体资金以借贷形式放给企业,每年获得固定利息,既盘活了集体存量资金,又解决了企业的资金周转难题。去年底,湖山村党支部“升级”为党委,并成立5个党支部,其中就有3个建在企业。“让村班子成员兼任企业支部书记,能更好地服务企业,也便于对集体资产进行有效监管。”郑雄说。 2012年,丰硕园畜牧养殖合作社到湖山村发展小尾寒羊养殖,湖山村将100万元集体资金以借贷形式投放到合作社,每年获得利息收入18万元,远高于银行利息。合作社以380元/吨的价格收购秸秆养殖,以1500元/月聘请10位村民为员工,以无偿提供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和出售种羊回收羊羔的方式,带动周边32户农民发展种羊养殖,每只种羊每年可获利1000元。 如今,湖山村实现了企业发展、集体壮大和村民富裕的“三赢”局面。过去,全村700多名适龄劳动人口,60%出门打工,现在外出打工的农民减少到40%,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500元,猛增到去年1.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