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或大片形吸虫寄生于牛的肝脏胆管中所引起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多流行在秋季,常呈地方流行性,对幼畜危害严重。本病可引起牛急性、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同时伴发全身性中毒和营养障碍,最后因衰竭而死亡,特别是1.5岁以下的幼龄牛,死亡率较高。
症状和病理变化
临床上多呈慢性经过,患牛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易脱落,黏膜苍白,贫血,食欲减少,反刍不正常,继而出现周期性瘤胃胀气或前胃弛缓,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到后期下颌、胸下出现水肿,触诊水肿部呈波动状或捏面团样感觉,无热痛。患畜即使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也日渐消瘦,母牛发生流产,如不治疗常引起死亡。
诊断要点
患牛消瘦,被毛粗乱,易脱落,黏膜苍白,贫血,食欲减少,反刍不正常,出现周期性瘤胃胀气或前胃弛缓,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下颌、胸下出现水肿。触诊水肿部呈波动状感,无热痛。
剖检,肝脏出血、肿大,被膜上有纤维素性沉着物,切开胆管,管壁增厚并纤维化可钙化。胆管内有形似木耳状成虫钻出,伸展开后形似柳叶状呈红棕色,约长20毫米~75毫米,宽10毫米~13毫米。
采取新鲜粪便,用沉淀法检查,检出粪便中有椭圆形、金黄色肝片吸虫虫卵。
防治
治疗本病主要是驱出体内寄生的肝片形吸虫,选用以下药品:
1.丙硫苯唑又名抗蠕敏,内服10毫克/公斤体重,对成虫的驱虫率可达99%。
2.硝氯酚内服。童虫8毫克/公斤体重,成虫6毫克/公斤体重。
3.克洛杀0.1毫克/公斤体重作皮下注射,效果极佳。
通过驱虫,半个月后病牛采食可增加,反刍正常,下痢停止,粪便趋于正常,被毛开始光亮。再重复用药一次,病牛可完全康复。
要预防好牛肝片形吸虫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要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驱虫,杀死幼虫及成虫;二是搞好圈舍环境卫生,牛排出的粪便不能乱丢乱放,要集中堆积作发酵处理,防止污染牛舍和草场及再感染发病;三是不到沼泽、低洼潮湿地带放牧及饮水;四是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可用1︰5000的硫酸铜溶液喷洒草场;五是患牛内脏不能乱丢,应作深埋或焚烧等销毁处理。 李世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