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植物生长剂,对人体有害吗?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8-22  互联网

植物生长剂,对人体有害吗?    农村新报讯 记者萧丝

    夏秋,是各种美味蔬果集中上市的时间。然而,美味在前,许多消费者却多惶恐不安,皆因植物生长剂惹的祸。
    “爆炸西瓜”、“顶花黄瓜”、“乒乓葡萄”、“超大杨梅”、“大个猕猴桃”......近年来,有关扶他直、膨大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害的传言,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植物生长剂到底是有害还是无害?对此,记者近日对部分消费者、生产者和有关农药专家进行了采访。
    市民:选购果蔬多“惶恐”
    “太光鲜、太直溜的、顶花带刺的,都可能是用了‘扶他直’等助长激素的黄瓜。”对吃挺讲究,武汉市民董先生对选购黄瓜特别用心,总是选那些看相不太好的。
    “买西瓜,我喜欢当场切开的,感觉甜,我就买,寡寡淡淡的,当然不买啦。”因为听人说,不甜的,口感不好的,大多是催熟的。武昌市民帅凤女士喜欢吃西瓜,也怕买到施用了膨大剂的西瓜。
    “表皮特别粗糙,毛孔特别大,很有可能就是使用过膨大剂。还有,一般猕猴桃呈椭圆形,重量每个2两左右。如果遇到块头特别大,中间肚子很鼓的猕猴桃,也有浸泡过膨大剂的可能。”喜欢吃猕猴桃的张瑾女士向熟人和朋友传授着她选购猕猴桃的“经验”。
    “听说对人体神经系统、生育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购买蔬菜瓜果,像张瑾女士这样对植物生长剂心生害怕的,不在少数。问其原因,众口一词:“植物生长剂对人体有害!”
    如此让消费者“不待见”,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个啥东东呢?记者百度了一下,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具有调节和控制植物生长发育作用的农业投入品,归类为四大类农药中的一类在进行管理,由人工合成或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也可从植物体中直接提取,俗称植物激素。
    生产者:担心误会,均多声称“没用过”
    “你种植的果蔬,用了植物生长剂吗?”
    记者调查了几个蔬果种植大户,多数不愿正面回答。
    “没用过。”种有200多亩菜薹的鄂州和兴农业合作社董事长姜新泉强调,合作社全部是有机种植。
    “你看这西红柿红红的,可是自然成熟的,味道好得很。”黄陂现代农业展示园区菜农张祯强跟记者推荐他种植的西红柿。
    姜新泉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不用,但许多规模生产者为追求品相和产量,都在应用各种植物生长剂,这在行内已不是什么秘密。有催熟的、有助长的、也有抑长的,在草莓、猕猴桃、葡萄、莲藕、黄瓜、豆角、西红柿、速生叶菜、马铃薯等果蔬的规模种植中,都有应用。
    如膨大剂是一种可促进细胞分裂的激素。一般业内在猕猴桃的花凋谢20天之后会普遍使用。
    大棚果蔬的生长,应用植物激素比较普遍。如冬春季在保护地中进行黄瓜栽培,由于受低温、短日照、弱光等影响,黄瓜植株生长势弱,生长缓慢。黄瓜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雌花数量多,座果率低,影响黄瓜产量,因此,生产者常常会在开花当天或前一天用浓度约为50毫克/升的氯吡脲药液涂抹花柄,以提高座瓜率、增加产量。
    “一旦过量使用,果实不但畸形、口感差,而且不易保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猕猴桃种植大户感觉有点委屈,表示决不会过量使用。“用一点,是为了多赚点钱,用过了,反而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哪会做那个‘苕事’?”
    专家:适量使用,不会对人体有害
    “只要适量,掌握好间隔期,就不用担心它对人体有害。”省植保总站农药专家童军认为。
    他说,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于使用量非常少,降解又快,使用均在花期和座果初期,离采收的间隔时间较长,一般在成熟、收获的农产品中的残留量很低,即使个别产品有残留,也是微乎其微。
    “消费者也没必要‘谈其色变’。”如膨大剂,国家农业部就曾明确表示可以使用膨大剂,只不过在使用剂量上需要严格控制。膨大剂也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各国安全使用过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项技术措施,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目前全球正在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约有40多种,如乙烯利、赤霉酸、萘乙酸、吲哚丁酸、多效唑、矮壮素等,主要应用在水果、蔬菜、马铃薯、大豆等作物上。如欧盟已登记了26个有效成份和197个制剂产品,允许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登记范围内的农作物上使用。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登记允许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共38种,常用的有乙烯利、2,4-D和赤霉酸等近10种,主要用于部分瓜果、蔬菜等作物。
    童军表示,我国已制定了1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47种农产品、食品中的73项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并将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列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风险评估范围,对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后的安全性实施监测和跟踪评估,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5-08-22/190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