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图文:拉近城乡距离 打通“最后一公里”

网友投稿  2015-07-28  互联网

图文:拉近城乡距离 打通“最后一公里”——武汉市黄陂区“村村通客车”纪实    农村新报讯 图为: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右一)调研“村村通客车”工作进展
    图为:通村客车在村头等待出行村民
    图为:高质量建设农村出行、致富路
    图为:农村客车实行“一卡通”,迈向公交化

    黄陂区区委、区政府把“村村通客车”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号工程”来抓,交通部门全力推进,开辟了一条条安全畅通的通村路,拉近了农村与城市距离,打通了农村出行“最后一公里”,筑起了农村便捷路、致富路、发展路,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同时,为满足农村出行、发展需求,确保农村客车“开得通、留得住、服务好”,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

    行车1小时美丽乡村并不远

    “我们这里山里的景色美着呢,从武汉开车顶多1小时,就可以在这里饱览山水美景”姚集街石桥村党支书卢继宗不无自豪地说。
    其实,石桥村离武汉城区不足100公里,属丘陵地带,靠近当地的黄土公路,出门也应该是方便的。
    可是,今年“三万”活动开展前,村民从村里到黄土公路乘车去集镇、城区就有点难了。
    据姚集街社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姚诚桥介绍,石桥村原来唯一的一条村道,狭窄、破损,分布在山里面的村民,平时出门很不方便,去趟黄陂城区,走路、转车要2个小时,骑摩托车、自行车,道路坑坑洼洼,搞不好还要摔跤。
    “不安全、不方便、村里离城有点远”是昔日村路留给村民的印象。
    今年“村村通客车”开展后,村民的出行得到了根本改观,在贯穿石桥村的石屋山至十棵松的24公里通村路上,目前,建有6个候车亭、18处错车台、22个招呼站牌,拉直弯道13处,安装凸面镜4个、安全防护栏32米,修复破损路面11320平方米,建设安全设施11公里,农村客车每天分早、中、晚发班,使沿线村民出行不再难;石桥村17个自然湾、2000村民也分享到了这份实惠。
    据黄陂区交通运输局局长柳育青介绍,今年“三万”活动开展以来,黄陂区区委区政府把“村村通客车”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号工程”来抓,领导亲自挂帅,科学谋划,统筹安排,高标准实施,制订《“三万”活动“村村通客车”实施方案》,全区“村村通客车”工程资金总投入达2.4亿元,取得明显成效。
    截止目前,全区已维修破损路面33.7万平方米、建错车台3660个、建安保设施180公里、桥梁改造37座、转弯半径1421处,乡村始发场地63个,行政村候车站亭311个,湾组招呼站2450个。通路、通车,使城乡之间距离不再遥远。
    作为“村村通客车”试点的木兰乡,共有11条客运班线,其中通达汉口一级线路6条、通达前川二级线路2条、区城内循环三级线路3条,实现客车100%全覆盖,该乡居民20分钟可到集镇、40分钟到城区、90分钟到汉口,出行十分便捷。
    “路建好了,车开通了,村里发展也要提速了。”卢继宗信心十足地说。
    眼下,一家公司有意来村投资,卢继宗正带领全村人利用“村村通客车”带来的发展机遇忙两件事:规划新农村中心村建设,先把8个自然村310户村民搬迁到靠近公路的地方,腾出土地搞致富,让村民居住得更舒适、更方便,生活质量更高;其次,利用村里拥有的旅游资源,开发自驾、露营、垂钓等旅游项目,让武汉市民仅花1小时,就可自驾或乘车到此一游,看一看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一下大自然新鲜的空气。

    进城买米、油 不用再走路

    21日上午9九点,记者来到黄陂区汽车客运站,一辆标有“黄陂农村客运”的客车在站内十分抢眼,七、八个老人正坐在站内等车。
    “我现进城买点米、油,不用再走路了,坐个车,一刻钟就到了。”今年72岁的老人周润生守着身边的一袋米、两桶油笑着说道。
    周润生所在的黄陂区前川街平湖村二组离城区并不远,骑车不过半个小时,可过去车不通时,像他这样老人,上街骑不了车,而走路,一个单面要一个多小时,城区对年轻人虽然很近,但对他这把年纪的老人却很远。
    今年,黄陂区开展“村村通客车”,从城里发出的通村客车可直达老人家门口,实行的是城乡公交化运营,他可持老年卡、武汉通免费乘车,老人一下感到村里通城区的路近了,家里需要点生产、生活用品,他都会早早坐上车到城里,一来把所需的东西买了,二来在城里过个早,逛逛街,再不紧不慢乘车回家,又充实,又舒坦。
    “趁着现在走得动,我要多坐坐车,进城多看看。”老人看着眼前的农村客车笑呵呵地说。
    武汉木兰公路客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峰介绍,目前,黄陂区有16条通村线路实现了农村客运公交化,共投入30台19座客车运营。
    周润生老人走的前川至建新线,全程9公里,原来这条线由私车运营,采用的车大多较破旧,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这些私车不按时发车,常常为揽客长时间“打转转”,使人坐着“担心”、“闹心”。
    今年,“村村通客车”开展后,这条线实行了公司化经营,专门配备1台空调客车,实行一票制,刷卡1.8元,买票2元,老人、残疾人员凭卡免费。此线路途经9个行政村,辐射30个自然湾,方便了百姓出行,缩短了城乡距离。该公司在交通部门指导、帮助下,还对全部通村客车进行了更新,并通过优化、延伸线路,串起2个长期不通客车的行政村,圆了偏远农村百姓方便进城的梦想。
    据黄陂区交通运输局局长柳育青介绍,年初黄陂区制定的“村村通客车”工作目标为:以木兰乡为试点,先覆盖后改造,即9月底前,完成162个行政村未通客车的通车任务,年底实现611个行政村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目前,162个未通车行政村已提前2个多月全部实现村村通客车,其中,串联延伸线路16条通27个行政村,新增线路43条通135个,全区行政村通车率达100%。

    “穷窝子”飞来了“金凤凰”

    “‘村村通客车’好啊,过去不通车,闭塞,穷,湾里只有嫁出去的姑娘,没有接进来的媳妇,现在莫说媳妇接进来了,就是从村里走出去后长期不回来的人也回来了,这真是‘穷窝子’飞来了‘金凤凰’啊。”
    西峰村位于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最北部,通车后的这段时间,村里的人们常常议论身边发生的变化。
    李红均离家多年,家乡虽美,因不通车,一直很少回村。前段时间,已在广东成家多年的他,听说村里通了车,迫不及待地拉上老婆和5岁的女儿,回到了曾经养育他的西峰村。
    “变了,变得富了、美了!”李红均带着老婆、孩子把村里看了个遍,所到之处,无不感慨万千。
    村里一位叫张中立的小伙子,今年也和家住江夏的女友结婚,并带着新媳妇回到西峰村。
    面对“村村通客车”给昔日有着“穷窝子”之称的村子带来的变化,西峰村人对通路、通车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希望开起来的客车能永远开下去!”村支部书记张育华语气恳切地说。
    “今后我们要大力发展旅游、做好茶产业,让村民把土特产拿到城里市场去卖,把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都搞上去;我们还盼望能把现在的通村公路,再延伸到山后的自然湾,让那里800村民也能沾上‘村村通客车’的光,和我们大家一道走上文明、富裕路。”张育华说着,眼里流露出对村里美好未来的无限期待。
    据黄陂区物流局副局长胡鸿介绍,为确保“村村通客车”顺利推进,黄陂区政府明确在资金上提供保障,针对农村客车营运亏损,由管理部门对客运公司进行全面审计,锁定亏损额度,以保证其合理营运利润,实行财政补贴;对客运公司实行分片许可,农村客运不论赚钱与否、客源多少,都要求车辆坚持发班;加强管理,理顺和规范客运市场;强化运营安全监管,所有上路车辆都安装有GPS和监控摄像头,要求营运中杜绝超员、超速,绝对保证行车安全和乘客安全,以此筑牢“开得起、留得住、管长远”基础。
    交通部门为确保农村客车 “留得住、管长远”,最大限度满足农村老百姓需求,在开展大量调研和认真分析后,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措施。
    采取收购、兼并、组合、注销等办法,使“边、远、散、小、弱”的客运企业逐步退出客运市场,提升经营公司集约化水平,并集中由木兰客运和协力客运两大公司参与营运。
    对跨区以下农村客运一律取缔挂靠经营,经营许可期限届满或车辆使用年限到期后一律不再延续许可。
    推行片、块主体责任经营模式,即一线一公司、一片一公司多级网络主体责任许可经营,消除客运市场长期存在的经营纠纷矛盾,杜绝冷热线发展不均衡问题。
    以文明示范线为引领,促进农村客运整体服务水平提升。做到“五统一”(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票价、统一着装、统一挂牌服务),提升农村客运整体服务质量。
    改革“村村通客车”行政审批流程。街乡结合实际集中提出线路运行申请,区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安监局等相关部门会同企业现场勘验,依法依规出具可行性报告(同意或否决),按程序办理运行手续。
    为使农村客车“留得住、管长远”,运营公司在交通部门指导下,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木兰客运公司针对运营亏损,积极想办法,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搞好车容车貌、强化安全措施、加大发车密度等做法,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为农村客车“开得起、留得住”提供了保障。
    黄陂区区长吴祖云表示:“今后,除对常规道路进行维护、保养外,区级财政还将每年投入专定资金用于公交车补贴,让通村客车开得通、留得住、服务好。”
    策划:石斌 组稿:邱济民 李洪波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5-07-28/190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