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村定向招生如何防“走样”?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7-23  互联网

农村定向招生如何防“走样”?    农村新报讯 2015年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今年,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继续招生5万名,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不少于相关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的2%。同时,教育部首次确定地方专项计划的招生规模 “底线”——原则上,各省(区、市)本地所属重点高校招生比例不少于本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
    但随着农村定向招生计划扩大,资格造假、学生进校后差距明显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如何将这些政策福利转化为农村学子成长的红利,值得深思。
招生计划扩大,报考人数上涨
    对寒门学子而言,农村定向招生计划是难得的“福利”。
    国家专项计划自2012年起开始实施,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每年的招生计划也不断增加,由1万人扩大到3万人,2014年起,增加至5万人,进一步增加了贫困地区学子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学校的机会。
    高校专项计划自去年开始实施,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针对部分农村学生的“单独自主招生”,而今年不少高校增加了招生人数。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世洁介绍,清华今年进一步扩大“自强计划”实施范围,申请报名人数也远超往年,共收到4000余份有效申请材料,报名考生来自全国近1300所中学,认定的名额相比往年有所增加,最终认定人数约为清华2015年全部招生计划的5%。
    于世洁表示,通过初审的考生来自455所县(含县级市)及县以下高中,其中超过一半的学校近10年都没有学生考入清华。这些学生长期生活、学习在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强不息、勤奋好学,学业成绩均保持在年级前1%。
    北大招办负责人介绍说,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农村学生比例,今年北大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270人,比往年增加20人,此外还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75人。
加大信息公开,防止“钻空子”
    安排专项计划是现阶段提高教育公平的便捷手段,但机会公平却难以通过行政计划彻底解决,需防止有人“钻空子”,导致政策执行“走样”。
    今年,教育部进一步严格报考资格,国家专项计划的考生不仅要具有相应实施区域连续3年以上户籍,父母或法定监护人也要有当地户籍。国家专项、高校专项计划也都要求,考生要在当地高中拥有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符合当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
    然而,有高校招办负责人反映,在资格审查环节各省差距很大,有的省份招办明显把关不严,在提交上来的考生材料里,有的考生父母职业信息明显与政策要求不符,比如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医院院长等。“这让高校很头疼,各省应该严把审查关”。
    其实,教育部在今年4月份的工作部署中早已明确,各地要建立教育、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审核户籍、学籍的工作机制,严防资格造假。要加强考生投档和录取资格审查,有关高校不得录取不符合实施区域和学籍、户籍等要求的考生。
    如何防止政策执行“走样”?有业内人士表示,不仅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及时公布有关专项计划的实施区域、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名单、录取标准、录取结果等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更重要的是,要对违规违纪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选育衔接,补足寒门学子短板
    “国家专项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我们学校采取计划生源单独编班,可在实施中发现,其学习成绩与普招生相比差距比较明显,从第二年开始我们进行调整,实行插班培养。同时,对经济、心理上需要帮助的学生,通过学生社团进行特色扶助。”南京农业大学招办副主任倪丹梅介说。
    清华大学也高度重视对“自强计划”学生的选育衔接,学生入校后,学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此外,清华还提供多种机会为“自强计划”学生拓展素质,提高全方位能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的高素质人才。
    北大招办负责人介绍,今年北大将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更加注重招生与培养的结合,通过“筑梦计划”入选的考生,也将按照“博雅计划”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给予经济资助外,还将提供燕园领航、燕园携手、文明接力等精致化、个性化成长方案。
    该负责人表示,为了加快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衔接,推动农村地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升当地人才“造血”机能,北京大学在全面落实“筑梦计划”的同时,还将开展对实施区域的中学师资培训项目,让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落地生根。
    教育专家建议,国家应采取根本性措施,从多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学办学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地区间、城乡间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差距。(据中国教育报)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5-07-23/190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