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娃娃鱼能否“咸鱼翻身”?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7-23  互联网

有了识别码娃娃鱼能否“咸鱼翻身”?    农村新报讯 “今后,市场上出售的人工驯养的娃娃鱼及其加工产品将拥有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一次性的唯一身份识别标码。娃娃鱼及其产品有了证明其来源合法的‘身份证’,意味着企业不必再单独申请运输证、经营利用许可证,即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出售、收购、利用和运输。”农业部自2015年6月1日起实行养殖大鲵 (俗称 “娃娃鱼”)及其产品的标识化管理。
    据了解,娃娃鱼是我国第一个采用标识办法对其养殖产品进行规范管理的水生野生动物。不过,佩带“身份证”的娃娃鱼走向百姓餐桌到底还有多远?
企业
    欲以规模养殖获取规模效益
    近日,襄阳市谷城县水利局招商引资2.5亿元,在冷集镇李洲村计划占地面积近1000亩,新建全省最大规模的大鲵养殖基地。
    据介绍,该基地由陕西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他们计划以养殖基地为基础,面向全国,打造全国娃娃鱼交易中心。
    之前,娃娃鱼养殖对于当地的养殖企业来讲并不陌生。据襄阳市水产局介绍,自2009年起,南漳出现全市第一家娃娃鱼养殖户,目前全市已发展到15家,但大部分养殖基地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养殖技术不成熟。以南漳为例,目前现有大鲵养殖场4家,分布在赵湾、庙滩和茨河3个乡镇,总面积1200平方米,大鲵数量近1500尾。但由于受种源、技术、资金等限制,大鲵人工养殖仍处于探索阶段,商品率极低。
    襄阳市水产局介绍,之所以在谷城建设娃娃鱼养殖基地,主要是考虑汉江附近可提供优质的水源,加上较低的饲料价格,不仅方便养殖还能降低成本,“此基地将以基地示范带动县域内农户开展商品鲵养殖,从根本上解决大鲵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技术服务、饵料供给、产品销售等问题。”
    该基地负责人预计,基地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创利1亿元。预计带动500户家庭从事大鲵养殖,可实现产值2亿元,户平增收4000元。
市场
销售渠道受限,低价未能打开局面
    娃娃鱼营养价值极高,享有 “水中人参”的美誉,向来受到高档水产品市场的喜爱。但近几年来,娃娃鱼价格连续跳水,按理应该大量走进寻常百姓家,为何反而遇到销不出去的窘境?
    一部分人将市场低迷归咎于“三公消费限制”,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业内人士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市场尚未完全放开。
    位于襄州区梁咀村的襄阳西河蛇业养殖有限公司2010年开始养殖娃娃鱼,目前是襄阳娃娃鱼养殖规模最大,发展最好的企业。面对一直下降的价格,该公司老板王设银认为,价格的下降对于拉近娃娃鱼与普通市民的距离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而实际情况是,娃娃鱼在本地的市场一直没有打开。“我现在有两个200平米的娃娃鱼养殖间,6000多尾娃娃鱼,这就是300多万元啊!”面对积压的鱼,无奈之下,王设银将目光投入上海、广东等地的市场。但作为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养殖、销售娃娃鱼的政策限制不少,养殖户一般只能销往持有“经营利用许可证”的星级酒店或者省级农家乐,销售渠道受限。
业者
有了“身份证”,娃娃鱼未来被看好
    今年6月起,全国实行养殖娃娃鱼及其产品的标识化管理,每一只进入市场的娃娃鱼都有专属“身份证”,这个身份证与大闸蟹的“指环”一样,具有防伪功能。
    据负责开发大鲵标识系统的专家介绍,企业收到的每个标识都跟企业信息绑定在一起,牌的信息就是企业的信息。当养殖大鲵要出售时,把标识牌套到大鲵脖子上,一旦套上就锁死,不能拆也不能重复利用,这保证了标识的唯一性。渔政部门和消费者通过扫描每个标识背面独立的二维码,就可以知道这条大鲵是什么时候上市的,规格有多大,由哪家公司生产等信息,以确保流通中的大鲵溯源的唯一性,不让野生的娃娃鱼掺进来。
    这样一来,酒店、海鲜店等则不再需要像从前一样申办相关审批手续,只要拿到带有“身份证”的娃娃鱼就可以销售。
    娃娃鱼的养殖企业们期盼着,有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国宝”娃娃鱼可走向全国市场,走向老百姓的餐桌。
(记者张静)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5-07-23/190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