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林模式”让“小候鸟”快乐飞翔 农村新报讯 每年7月一到,蕲春县檀林镇数百名“小候鸟”便开心起来,因为他们将免费乘坐亲情专列“飞”往江浙、深圳、上海等地,“飞”进暑期夏令营,度过一个别样的假期。 2012年至今,该镇共出资12万余元,开出“亲情专列”82趟次,先后将1900多名留守娃平安送到父母身边。享受着久违的亲情,感受着社会的关爱,体验着城市的文明。在异乡,“小候鸟”们的暑假生活是那样多姿多彩…… “爸妈就是两个客人” 说起开展“小候鸟”暑期夏令营活动的初衷,檀林镇党委书记徐波讲了一个辛酸的故事。 2012年春天,该镇党委就“留守学生现状与教育”等问题,深入蕲北最偏远的詹大悲中学实地调研。在操场上,调研人员遇到了初三留守学生詹晓宇。 经询问得知:詹晓宇出生才半个月,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每年春节,父母回来最多住上十天就走了。从他出生到现在,父母和他相处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300天。对他而言,亲人就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什么?”詹晓宇说:“他们就是两个客人!” “调研回来的路上,我们的心情格外沉重,詹晓宇那悲戚的眼神、漠然的表情在眼前挥之不去,他那带泪的倾诉更是犹如一记重锤,字字句句敲打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徐波回忆道。 檀林镇是全省重点口子镇,也是劳务输出大镇,5.3万农业人口中,有1.5万人常年外出务工,撇下2200多名“留守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之道何在? 围绕这次调研,该镇全体党委成员开展了一场大讨论。很快,“小候鸟迁徙计划”被提上议事日程,一张留守儿童关爱网络悄然织就。 1900个留守娃圆梦都市 为让“小候鸟迁徙计划”幸福落地,引导“小候鸟”真正融入城市,该镇在设立“小候鸟”专项起飞基金、免费开通留守儿童“亲情专列”的同时,还以各地党建工作站为平台,与父母打工地相关部门携手合作,促进亲情大融合。 每个暑假,檀林驻浙江玉环党建工作站都要组织“小候鸟”走进生产车间,亲身体验在高温下父母务工的艰辛。上海浦东、湖南长沙等地还开展了诸如 “情商训练营”、“生存全体验”等活动,实践队员带领“小候鸟”们到街头、商场、菜市场等人流密集地卖报、卖水、卖菜,感受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檀林中学初二学生李一欣,曾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2012年暑假,李一欣被列为“亲情专列”首批乘客,在深圳度假期间,她参加了特长班培训,学习声乐、器乐,在深圳市中学生校园歌手比赛中,她勇夺金牌。回校后,李一欣先后在县、市中学生演讲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领奖台上,她动情地说:“是‘小候鸟’夏令营改变了我,让我从害羞胆小的‘丑小鸭’变成了坚强勇敢的‘白天鹅’!” 此外,在檀林镇的牵线搭桥下,北京、江苏等地按照“社区腾地,企业出钱”的原则,办起“‘小候鸟’开心驿站”,参与进来的爱心企业达到13家,先后有400多名“小候鸟”在“开心驿站”里度过了快乐假期。 据统计,该活动开展至今,檀林镇帮助1900多名留守娃“圆梦”。 3年实践催生“檀林模式” 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片绿荫。多方携手不仅让“小候鸟”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也点燃了他们的“快乐期待”。 2013年,浙江玉环“‘小候鸟’暑期夏令营”活动结束后,乌沙畈村留守儿童查雅婷在日记中写道:“时间呀,你慢点走,因为我想在父母身边团聚欢乐的情景多一些,再多一些;时间呀,你快些跑,我多想早点来到这里,因为我看不够这城里的景,忘不了这城里的人;时间呀,请永远停留在此刻吧,因为,我也想成为这城里的人!” 檀林镇中心学校校长袁红平介绍,自“小候鸟”暑期夏令营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开朗了,行为文明了,情感丰富了,走进校园,随处听到的是文明的话语,看到的是快乐的脸蛋,感受到的是城乡学校“零距离”。 3年来,该镇对“小候鸟”的长期关爱与真情付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檀林模式”,并在全省推广引起强烈反响。 “下一步,我们将拓宽就业渠道,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让学生不再‘被留守’,让亲情24小时在线。”镇长李链稳说。 (通讯员田志松毕传高熊瑞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