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襄阳农民“空中造田”获专利 农村新报讯 图为:杨兴贵在楼顶查看西瓜地长势
记者肖敏 通讯员涂玉国
房顶上种菜种花已不足为奇,但在房顶上种粮食却颇为罕见。在襄阳东津新区,就有这样一位农民,他的房顶不仅能种菜,还能用作耕地。 如今,杨兴贵在楼顶上造出了146平方米的“空中良田”,楼顶种菜,楼下住人,冬暖夏凉,既节约了资源,又能增加收入。 楼顶造田“逼出”国家专利 13日,看着刚刚采摘下来的黄瓜和豆角,东津新区唐店村一组农民杨兴贵乐得合不拢嘴。 65岁的老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并不缺少耕地,可他为什么还要在空中造地? 早在30年前,老杨到城里探亲,看到不少楼顶变成空中花园,就想在自家的房顶上做些文章,只是那时农村土地多,在楼顶上动土没多大意义。改革开放后,老杨发现村民们的腰包一个一个鼓了起来,栋栋楼房先后在村里拔地而起。房子多了,耕地的面积却在慢慢缩小,这让他很是担忧。 “楼顶种花种菜那不是节省土地,只是随便在房顶上放些土,搭些架子,用来休闲,而且空中花园的房顶都是平的,时间久了土质会发生变化。”老杨说,楼顶种粮和种花不同,存在很多技术难题。 “通过把楼板设计成圆弧形,以削减土壤和雨水压力,并在弧底通过采取砂石过滤的形式收集雨水,实现了雨水的综合利用。”杨兴贵说,从1993年起,他开始摸索楼顶综合利用问题,先后进行了360度、180度和45度房屋设计试验,最后设计出了“拱弧形预制水泥楼板”,这项发明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为了造田,扒掉老屋建平房 “平房不能直接用来种地,因为土地是平的,雨水渗漏到平房面上,水不能流动,时间久了就会发臭。”说起楼顶造田,老杨俨然成了专家。 如何让楼顶上的水流动起来?一次看到拱形大桥后,老杨突然有了灵感。随后,他绘制出了一幅空中造田的简易图。 第一步就是扒掉老屋建平房,这让妻子邱水凤无法接受,但她始终拗不过老杨。几个月后,一幢140多平方的的房子在村里建起来了。与普通平房不同的是,这栋房子楼顶的排水最为特别。在房顶上,老杨堆放了一米厚的土,遇到雨水天气,雨水就从土里流进两个拱形房顶低洼处的水槽内,而老杨又在外墙接了一个水龙头。 流水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承重问题了。老杨知道,拱形大桥之所以能承受数百吨的压力,是因为桥的两边有桥墩作支撑,如果这些拱形预制板架到房顶上没有支点,几十吨的土和水一上房顶,预制板的承受力就会下降,达不到承压效果,就有安全隐患。 经过反复试验,老杨终于发现登脚梁可替代底墩。“我制作的登脚梁拱力相当大,能承受20吨的重物。”杨兴贵自信地说。 造价高,难度大,如何能推广? 今年开春,杨兴贵在房楼上种了不少疏菜,现在这些疏菜长势喜人,已经代替了家里的菜园。 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老杨的房子堪比陕北窑洞,虽然看起来不太顺眼,却也有着冬暖夏凉的功效。“因为下面有水,上面有土,隔热效果相当好,温差在10度左右。” “一点家当都用在这上面了,却没赚到什么钱。”在老伴邱水凤看来,楼顶造田是个“亏本生意”。 老杨却不这么认为,“我们村有2700多亩耕地,可建房用地多达800多亩,如果这800多亩楼顶都能这样利用起来,每年生产的粮食就会多很多。” 让老杨有些失望的是,虽然他的发明节约了土地,但要让村民们和他一样建这样的房子,大家都持怀疑的态度。 村民杨兴权说,一块楼板才几十块钱,他这拱板比楼板要贵很多,而且改造起来非常麻烦。 虽然目前难以全面推广,但老杨坚信,将来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楼顶造田一定能有“用武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