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投大钱 办大事 显大效

网友投稿  2012-09-10  互联网

  本报记者 于洪光

  今年夏季的一天,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大新村村民马宪忠在自己责任田地头,拿出一张卡,在水龙头前一刷,渠水就流进了庄稼地里。马宪忠说:“我家种了10亩粮食,以前浇一遍地要用两三天。现在刷卡浇地,一天就能浇完,每亩费用只需五六块钱,省了一半多。这多亏了上级支持的‘小农水’项目。”

  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认为:“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在去年粮食生产‘九连增’和农民收入‘九连快’基础上,今年夏粮又实现了‘十连增’,总结起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很多,其中持续加大的财政支农投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应当把更多的财力用到‘三农’上”

  站在临沂市花沟水库大坝上,市水利局科长周扬介绍:“2008年省里提出三年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临沂大中型病险水库有32座、小型的819座,是全省除险加固任务最重的市,总投资24.66亿元,其中省财政支持10.86亿元,市县财政投入13.8亿元,确保了除险加固任务的按期完成。如果没有财政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如期完成的。”

  采访中,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坦言:“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应当把更多的财力用到‘三农’上。基于这一认识,近几年山东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积极拓展财政支农思路,健全了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初步建立起了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

  于国安介绍,近几年,山东逐步探索形成了“农业补贴、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态建设、农业防灾减灾、改善农村民生、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财政支农“八大”政策体系,形成了财政支农投入持续增长的政策保证。“十一五”期间,山东农业财政支出达1218.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2倍,年均增长32.5%,投入规模和增长幅度均创历史新高。

  正因为如此,山东集中财力办成了一些大事,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比如,支持村村通自来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结束了3300万人吃不上水或饮用苦咸水、高氟水、污染水的历史;支持完成了135座大中型病险水库、3753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在101个县实施了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和“小农水”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用财政投入带动社会资金投入”

  据沂源县悦庄镇镇长张公博介绍,2009年财政扶持100万元,在王家泉等8个村进行了村民互助资金与农民小额贷款结合试点,以8个村312万元互助资金为基础,撬动农民小额贷款授信1020万元,放大信贷规模3.2倍。

  省财政厅副厅长李国健坦言:“‘三农’需要大量投入,仅靠财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三农’投入机制,用财政投入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为此,山东财政支农改变过去直补方式,通过将支农投入转变为贷款贴息、贷款抵押、投资参股等方式,吸附和带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民间资本等投资农业;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干后补、以物抵资、“一事一议”等方式,引导和调动农民投入农业。

  李国健介绍,2004年以来,省级财政累计筹集7.5亿元,与多家银行合作,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给予贴息补助,累计帮助1506家(次)农业龙头企业争取贷款479.24亿元;2007年以来,省级财政筹集1.13亿元,在34县(市、区)、1024个贫困村庄开展了村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着力解决贫困村庄农民的贷款难问题。

  “用‘三类整合’放大财政支农效应”

  在平原县恩城镇“财政支农整合项目区”,县财政局农财科科长李建强说:“县里将国家现代农业建设项目作为‘财政支农整合项目区’,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各级各部门支农项目资金,整合‘全国千亿斤粮食能力’、‘土地治理’、‘小农水’等5个项目,投资1.02亿元,综合解决了农业发展瓶颈问题,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

  省财政厅总经济师李海军介绍,近年来,为了放大财政支农效应,我们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小型农田水利、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等重点项目为平台,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在全国率先实施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县级整合等“三类整合”试点。

  “山东用‘三类整合’放大财政支农效应,探索了支农资金整合途径和方式,建立了支农资金整合新机制。”李海军说,首先,省财政建立了支持新农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财政支农工作,确保省委、省政府“三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其次,通过强化省财政与农口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了横向支农合力。第三,通过强化与市县支农政策和项目衔接,形成了纵向支农合力。第四,鼓励县级开展财政支农整合试点,省里实行“市县多整合、省里多奖励”和“市县先行整合、省里评估奖励”,建立支农资金整合考核和激励机制。

  现在,山东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逐步实现了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的转变,由“零星、分散、随机投入”向“规模、稳定、连续投入”的转变,财政投入带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投入的放大效应达1∶6左右。

  “用‘五项机制’规范支农管理”

  省财政厅农业处调研员王昱东坦陈:“近几年,我们在财政支农上坚持‘制度全覆盖、管理全过程、监管全方位、考核精细化’,努力健全财政支农‘五项机制’,提升了农业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健全运作约束机制。坚持以制度促管理,“先建制度、后分资金,先规范、后运作”,完善申报立项、竞争立项、公开招标、专家评审、资金分配、资金管理、项目实施、跟踪问效等制度,构建起了科学合理、覆盖全面、运转有序的支农制度体系,努力做到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全面系统地堵塞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漏洞。

  健全协作配合机制。坚持以协调促管理,实行“财政综合协调、部门牵头实施、地方具体落实”,下放项目审批权和决策权,省直部门协作,省市县联动,提高项目的决策管理、建设质量和实施效应。

  健全预算执行机制。坚持以创新促管理,探索了“基础工作前移+公式法因素法分配+资金直拨到县+县级报账提款”预算执行模式,使预算执行管理步入良性轨道。

  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坚持以公开促管理,借助审计监督、财政监督、投资评审、中介机构等力量,强化支农资金和项目监督。在政策制定上,注重发挥专家、部门和基层的作用;在项目确定上,推行竞争立项和公开评审;在项目管理上,注重发挥县级财政监管作用,引入第三方监管,加大违法违规违纪问题查处。

  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坚持以考核促管理,建立了资金绩效考评、部门预算考评、财务管理考评、市县绩效考评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支农考评体系,健全了支农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9-10/18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