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科技支农 青春下乡

网友投稿  2012-09-05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吴佩 实习生 乔迁

  时值盛夏,烈日当空,河南省禹州市梁北镇新峰村茂密的玉米地里,却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年轻人。他们早出晚归、走家串户,短短几天,就把困扰该村多年的玉米黄叶病诊断了个明白。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你们就是中!”

  这群年轻人来自河南农业大学,是2012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科技支农”重点服务团队的成员。今年,这样的团队共有442支。

  自1997年以来,每年暑期全国都会有数以万计的青年学生奔赴各地的山乡农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往年相比,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举办的2012年全国“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主题更明确,服务内容更贴近农民需求。活动在让农民受益的同时,也让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在田野中放飞梦想、收获成长。

  活动聚焦科技支农,按需组建服务团队

  “往年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数量虽多,但服务效果不够明显集中。因此我们做出调整,每年突出一个主攻方向,今年首次将‘火力’瞄准到农业科技服务上。”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王博介绍,团中央结合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的背景,将今年实践活动主题确定为“科技支农”。

  要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关键是要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为此,早在今年3月,团中央等主办单位就部署开展了基层需求大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按需设项、据项组团”。中国青年网“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题网站上也专门开辟了“需求发布对接”平台,发布1万多个需求,协助实现基层需求与高校团队的精准对接。

  调研机制和“需求发布对接”平台的建立,得到了各地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的积极响应。他们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在本校内或联合其他高校,以专业教师带队,组织种植养殖、畜禽防疫、现代农业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组建实践团队。442支“科技支农”全国重点实践团队由此应运而生。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需要葡萄种植方面的技术服务,这一需求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后,立刻得到多所学校的响应,最终与一支来自北京农学院的服务团队对接成功。北京农学院团委书记李相阳说:“我们邀请了最好的专家、教授,组织了最热心、最有能力的学生,带去的是最实用的技术,就是要帮他们解决困难。”

  “贴近农民、贴近需求,只有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我们的实践活动才会更加有意义。”东北农业大学实践团队带队教师于兴业对记者感慨道。

  农民享受科技服务,学子收获人生财富

  福建农林大学“系渔民、暖农心”暑期实践队来到了福建省连江县,开办了“2012年定海村青年水产养殖培训班”,分别针对鲍鱼、海带与紫菜的养殖技术等进行详细讲解。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遗传育种和园林与园艺专业的“三下乡”实践小分队,在服务首都现代农业科技城的目标下,对北京市房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深入调研。

  西南大学社会实践团通过拍摄广告微电影并上传到国内主流视频网站,帮助重庆市巫溪县上磺镇羊桥村推销当地的有机大米。

  …………

  从7月2日活动启动至今,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围绕作物种植、动物养殖与防疫、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等主题,为农民解决了成百上千个难题。同时,他们还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支教服务,给留守老人送去关爱。

  “感谢湘大‘三下乡’志愿者为我们菇农解决技术难题,也为大面积推广莲壳取代木材作为香菇基料找到了依据。”湖南省湘潭县八角香菇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冯应龙紧紧握着湘潭大学调研服务团指导老师陶能国的手,这样表达感激之情。

  实践活动不仅让农民畅享服务,也让青年学子收获成长。

  “这次实践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作为研究生,我领略到了实践区别于书本的知识与魅力,学到许多实际操作技能。让我对专业学习有了更大的热情与期待。”中国农业大学2010级研究生曹彩红对记者说。

  南开大学2009级本科生张晓庆来自浙江省宁波市,在赴甘肃省灵台县实践调研中,他感慨颇多:“以前我只在书本上见过‘东西差距’这个名词,这次第一次深入西部农村,很震撼。作为大学生,我们能服务祖国的,应该更多。”

  连日来,记者在“青春三下乡”的官方微博上看到,“感动、感恩、责任、成长”是最集中的关键词。甘肃农业大学“爱的痕迹”实践团队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是一份厚重的成人礼,是难忘的记忆,更是人生的财富。”

  “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学的专业投入到在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让他们产生对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与感悟,更是对素质的锻炼与提升。”中国农业大学的团委老师说。

  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下乡服务永不落幕

  “一直以来,暑期‘三下乡’服务因为时间短,常常是‘团队走了,服务就没了’。近年来这一问题正在改善。今年通过‘科技支农’,建立了校地或院地合作的长效机制。南开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一大批高校与当地对接服务,使暑期‘三下乡’变成了‘常下乡’。”王博告诉记者。

  南开大学赴灵台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实践结束后在当地建立了暑期实践基地,并与灵台县签署了《南开大学团委与灵台县友好合作协议》。“我们要在这里建不走的服务团队。”南开大学团委书记方伟说,根据《协议》,学校每年暑期将选拔学生组成实践队赴灵台工作一月,并选拔优秀团干部到县直机关挂职锻炼一年。

  东北农业大学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则结合全省“万名大学生进万村”活动,利用各个学院的专业优势,每个学院对接当地的一个农村,服务一个产业,常年派驻学生和老师开展下乡服务,形成了长效机制。“只有服务长效化、常态化、制度化,学生才能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农民才能得到更好的科技服务。”于兴业对记者说。

  “作为一项开展了16年的品牌活动,今年的‘三下乡’活动主题明确,效果明显,后续服务工作也颇有成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负责人表示,今后的“三下乡”活动,服务内容分类将会越来越清晰、重点越来越突出,将会有更多专业对口高校实践团队为基层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各地、各高校也会在活动的组织实施中强化项目化管理。同时,团中央有关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与基地间的稳定、长期的服务、合作关系,让暑期实践活动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9-05/189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