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两个“老集体”一条新生路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8-30  互联网

  本报记者 郭少雅

  城镇化的脚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业税全面取消,肇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集体经济传统意义上的“权”越来越小;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村集体需要办的“事”越来越多。一些地方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缺位、发展乏力的矛盾日益凸显。

  探寻新时期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是一个经济课题,更是一项政治命题。

  正是黑土地上稻菽飘香的八月,在相隔千里、风土有别的两个村庄,记者看到两条殊途同归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新兴村 33人辐射作业土地8万亩

  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见到韩光志时,他正在伺弄自己的搭档——一台进口的自走式高杆喷雾机,“这家伙一展开,一趟能给27亩地喷药。”韩光志张开双臂,学着机器作业时展开双翼的样子。

  韩光志是新兴村的“留守劳力”之一,在这个村庄的2.13万亩土地上,目前只有33个从事耕作的农夫。这支小分队是新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力军,他们依托57台大型农机具,辐射作业区8万亩,2011年土地规模经营收入达到370万元,成为黑龙江乃至全国发展现代大农业的一个微缩景观。

  手里攥着能流出一把油的黑土地,在这么好的土地上怎么让大家赚到钱,曾经是新兴村村支部书记宋金贵日思夜想的问题。

  “想赚钱,就得让会种地的人多种地,种好地。”面对村集体290多万元的债务,宋金贵的经营思路逐渐清晰。2003年,依托省政府无偿投入的100万元大型农机具,新兴村进行了“反租倒包”的尝试。全村490户村民按下了红手印,把1.3万亩耕地“打包”流转给村集体。同时,村里将100万元的大型农机具和流转的土地,分解成股份划分到农民手中按照股份制合作社方式经营,村民们成了拥有集体资产的股东。当年,这1.3万亩耕地连片作业,仅取消户与户之间作为地界的“堑沟”就达1800多条,新增土地600多亩,30来个种地能手操纵大机械在沃野上任意驰骋。年底算账,村里仅种地一项纯效益就达132万元,村民从土地流传和集体分红中人均收益超过3000元。

  土地细碎化经营的瓶颈被突破,土地再一次由分到合。手握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做“甩手掌柜”的村民将种地收益变成了土地入股和农业经营分红的财产性收益。

  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要变成钱。新兴村形成了“就地转移为主、外埠转移为辅”的劳动力转移工作思路。

  种地好手留下一批,以现代化方式经营管理的村办企业吸纳一批,村里成立的劳动力转移办公室通过阳光培训输出一批。如今,新兴村已经在大连、哈尔滨和大庆建立了三个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村里一年仅劳务收入就超过1000多万元。

  新庄村在“自家银行”贷款不抵押

  千里之外的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的村民有一项“特权”,在村集体领办的新庄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只要签上自己的大名,就可以轻松地贷到不超过一万元的款项。有了这不用抵押的贷款,春耕的生产资金不用愁了,秋后也不用因为急于还贷而导致粮食卖不上好价钱。

  要在“自家银行”贷款,首先要有“社员”身份。新庄村的入社要求有点特殊,一是家庭和谐,孝敬父母、夫妻和睦、关心教育子女;二是不赌博;三是讲诚信,银行无陈贷、村集体无陈欠。这不需要抵押任何实物的贷款,是要用村民们的人品作抵押的。“让正经过日子的村民加入合作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内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新庄村村支书刘清泉试图通过乡村社会天然的信任体系将合作社的资金互助风险降到最低。

  “集体经济的实质就是一种合作经济,资金上的互助合作本该是集体经济的应有之义。”由于农村金融服务的相对薄弱,失去了“三提五统”中“三项村级提留”的村集体在发展中经常处于资金“贫血”状态。开展资金互助,跨过资金问题这道“坎”,是刘清泉当初动员村民成立合作社的初衷。

  如今,合作社已经累计融资1000万元,放贷范围从土地整理、购置农机到泥草房改造、结婚说媳妇。利益与信任的纽带将村民们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财富累积和乡风文明形成了良性互动。

  如何让流动起来的资金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新庄村地处偏远,相对闭塞的环境造就了新庄村天然无污染的环境。打“环境”牌,做“有机”文章,村集体一番市场调研后,历时六年,请权威部门对全村的1.7万亩水稻、玉米、大豆分批进行了有机认证。

  有了好粮食,刘清泉带领党员干部“下海”跑市场,和宁波“三生”、哈尔滨百年老字号“老鼎丰”、跻身中国500强的海亮集团纷纷达成合作协议:合作社收购社员水稻价格每斤比市场高10%,公司收购在此基础上再提高20%,同时每吨给合作社800元加工费;大米的销售利润三七分成,30%给村民分红,70%留村集体用于集体事业发展。

  稻子卖出了大米价,社员们每垧地收入达到3万元。合作社统一管理的6万亩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已经不能满足众多订单需求。为此,他们与周边7个村协商建立联合社,以新庄模式生产有机农产品,扩大规模满足订单需求。

  声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需要更优发展环境

  一个靠村集体流转土地集中经营、解放劳动力;一个靠联合村民进行资金互助,抱起团来闯市场,新兴村和新庄村用不同的方式突破了村集体资金短缺的瓶颈,共同回答了“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方式”这一命题。

  黑龙江省农经经管总站站长李东福认为,农村集体经济之所以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在于两个缺位。一是集体经济组织在指导集体资产经营上的管理服务缺位,二是个体农户在经营集体资产中的责任义务缺位。新兴村和新庄村分别通过建立村级股份制合作社和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有效整合了村内土地、人才和物质资源,填补了两个缺位,体现了合作经济的强大生命力。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总额已经突破2万亿元,对这一笔巨大的资产的拥有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专门的法律和相应的扶持政策,日益成为相关专家和农村农业工作者的关注点。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徐雪高在长期调研中发现,当前制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其有法律地位而无法人地位,无法取得合法营业资格和组织机构代码,这阻碍了其参与市场竞争。

  长期关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郑有贵认为:“集体经济在农村管理、农民致富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如何为集体经济组织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支持集体经济经营产业、经营资产、经营人才,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30/18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