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以智慧引领用科技武装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8-22  互联网

  本报记者 燕玉海 通讯员 梁家炬 贺亮军

  在广西灌阳县,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项目在广西安排的3个1000公斤攻关示范基地之一——超级稻万亩示范片丰收在望。在去年创造了亩产869.6公斤纪录后,今年有望突破900公斤,力争5年内实现1000公斤的攻关目标;

  据专家介绍,晚稻收获后,只需把薯种往地面“摆一摆”,再用稻草“盖一盖”,冬春三个多月后拨开稻草“捡一捡”,就可完成马铃薯栽收全过程;

  只需用竹子或木棍将一块轻巧的塑料薄膜盖上树冠,就可让金橘果多留树上两三个月,产量、品质、卖价全翻番;

  寻常桑蚕吃嫩绿桑叶,吐出雪白茧丝,但广西的蚕业专家,却能让蚕吃了绿桑吐出红茧丝或黄茧丝;

  不用犁耙田,穿着皮鞋站在田边,就可以轻松自在地把禾苗抛“种”到田里……

  以上这些现代农业的奇闻趣事,在八桂大地传播着,越传越响,越传越多。梧州市的品牌农业、桂林市的生态农业、北海市的特色农业、南宁市的创新农业、钦州市的香蕉产业等等,无不闪烁着科技兴农的智慧之光。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作为面向东盟的前沿地区,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资源实际,面对频发重发的自然灾害,面对基础差、投入少的现状,近年来广西农业却异军突起,多个特色优势产业全国领先,多个全国、国际会议在广西召开。去年,广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2047.3亿元,比上年增长4.8%;广西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达5231元,比上年增长1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民增收最多的一年。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广西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转变。”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一言以蔽之。

  选种先看禾:农技推广形成特色

  袁隆平院士在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编著的《智慧兴农》一书写的序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神奇魅力,突出表现在良种和良法两大方面。

  自治区农业厅从领导到专家,从一般干部到技术人员,用汗水和智慧,在良种、良法两个“大舞台”上演绎了让人叫绝的现代农耕故事。在采访中,这一点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壮乡广西,卖种不能靠吆喝,良种全要上擂台。同样,农民和经销商选种如逛街,选到田头来。

  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介绍,从2004年开始,广西在全国首创举办“看禾选种、助农增收”大型科技服务活动,以新品种展示核心基地为平台,向农民和企业直观展示增产潜力大的作物新品种。种子经销大户和农技人员、农民如赶圩购物一样,在田头现场了解各个品种特征,有针对性地选用推广,实现了与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零距离接触,做到了卖者开心、买者放心,皆大欢喜。

  到2011年,广西的“看禾选种”活动已举办了八届,参加活动的科技人员、企业家、农民群众累计有20万人次,展示了水稻、玉米等4100多个农作物品种,带动广西推广水稻、玉米良种1.6亿亩,实现粮食增产54亿公斤。

  原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夏敬源博士感慨:广西的“看禾选种”活动已成为领导决策的“参谋田”、农技人员的“试验田”、种子的“竞赛田”、农民的“选种田”。

  “展示田里,竖有专门的展板,上面清楚记录着品种名称、供种者、播种日期、始穗期。”2011年11月4日,由农业厅主办的第八届“看禾选种、助农增收”活动在南宁市郊区拉开序幕。此次活动共展示水稻、玉米新品种387个。村民滕桂芳欣喜地告诉记者:“亲眼看了这些品种的实际效果,心里有数,知道明年该买哪些种子了。”

  “良种的推广,不仅促进了水稻增收,还促进了其他农作物的发展。”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说,近年来,广西蔗园大部分以新台糖良种代替了低产低效的桂糖老品种,平均亩产、含糖量分别增长10%和6%以上,抗性更好、产量更高的桂柳系列糖蔗新品种正在示范推广中。

  据了解,广西蚕业部门自主培育出来的“桂桑优”系列桑种和“两广二号”蚕种推广率近100%,达到亚热带地区先进水平;新引进的天然彩茧蚕种,也已试养成功。

  目前,广西种植的优质稻比例达85%,超级稻推广每年以200万亩的速度增加,2011年推广面积达1232万亩……

  这一串串数字,印证了广西农业人自主创新、自强不息的脚步,也记录了广西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轨迹。

  管理不放松:革新传统耕作方式

  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科技兴农,三个部分涉及农业科技,占了文件的一半篇幅。

  “没有科技武装的农业不是现代农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农业也不是现代农业。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从事农业领导工作多年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如是说。

  “种田不用耕,收薯不用挖,葡萄也撑伞,金橘要盖被……”这些过去小说里童话般的天真梦想,经过广西的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的不断探索、反复实践,一个个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成为科技兴农、助农增收威力最大的“法宝”。

  水稻免耕抛秧,是指在未经翻耕犁耙的稻田里进行水稻抛栽的保护性耕作方法。这种技术,国际上是国外先有,国内是别的省先搞,但开花结果却在广西。

  广西在汲取国内外先进免耕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系统集成,创新发展,从水稻免耕抛秧,发展到玉米免耕、冬季稻草覆盖马铃薯免耕,再拓展到中药材免耕、甘蔗和冬季桑园免耕套种马铃薯,实现了“一免带三免、三免带多免、一年三免三熟”的创新发展,成为粮作栽培中带方向性的重大技术革命。

  水稻、玉米、冬季马铃薯免耕栽培,虽然不耕或少耕,但却节本增产增效,破解了千百年农民种田受苦受累的历史大难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一经推广就显示强大生命力。

  “好简单,就是摆一摆、盖一盖、捡一捡。”在兴业县泉东村党支部书记张兰昌眼中,种免耕马铃薯是村里冬季最快乐的事了。张兰昌自个儿种了5亩地,现在,泉东村冬季免耕马铃薯已发展种植1000多亩,家家户户都种,是广西远近闻名的马铃薯“免耕村”。

  张明沛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免耕后的经济账:如果种3亩田,一亩3000斤,一斤3毛钱,除掉成本人均至少增收300元。2001年以来,广西累计推广“三免”技术面积1.2亿亩,其中水稻免耕抛秧9655万亩,玉米免耕1874万亩,冬季马铃薯免耕620多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100万吨,节本增收170多亿元。

  现在,农业部连续6年在广西召开现场会,推广广西的免耕技术,国内外专家对广西的探索赞叹不已,给予推广速度最快、实施面积最大、农民参与程度最高、技术创新最多、综合效益最好五个“全国之最”评价。

  而“三避”技术,则是广西农业的另一大创新。针对环境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制约,创新集成了农作物避暴雨大雨、避高温暴晒、避低温霜冻的“三避”技术。

  每每隆冬,在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连绵20华里的山区公路两边山岭上,5万多亩金橘树全部盖上薄膜。远远看去,非常壮观,群众笑说这是“金橘盖被”。推广了“树冠盖膜避寒”技术的金橘,可防虫、防尘、防霜和防止遇雨裂果,延长鲜果上市期60天至80天,质量、产量、售价成倍增长。

  阳朔县白沙镇蕉芭林村,金橘种植大户赖玉梅一说起金橘“树冠盖膜避寒”技术,她的话语就滔滔不绝:“‘树冠盖膜’就像给金橘穿上了‘保暖衣’,有效抵挡了冰冻灾害,里面温度适中,还不落果、不裂果,少虫害,挂果到来年清明节,味甜清香,正赶上水果淡季,价钱高出平常几倍。今年,我种植的80多亩果树,纯利润至少150万元以上。”

  近年来,阳朔金橘先后被评为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

  在广西,从隆安的万亩香蕉园到田东田阳的芒果,从灵山的早熟荔枝到全州的香梨,从兴安的葡萄到容县的沙田柚……果实都在成熟前穿上了白色“衣服”——果实专用套袋。小小的水果套袋,可使果品防病虫害、防光灼、避农药好着色,每亩增值800元至1000元。很多本是“大路货”的热带水果,一经“穿衣”长大成熟后身价大增,成为市场宠儿,被农民市民誉为“放心果”、“生态果”、“健康果”、“长命果”。

  阳伞式棚架避雨技术解决了南方不能种好葡萄的难题;遮荫育苗技术大幅度提高茶叶扦插成活率;遮荫栽培技术使野生于林荫岩洞里的名贵中药材成功进入人工栽培;地膜育苗结合地膜栽培使蔬菜能冬天露天栽培上市;从桂西北山弄的早春玉米,到沿海盛夏遮荫大棚的花卉,从桂北盖膜越冬的金橘,到桂南套袋避虫的香蕉,都充分展示了“三避”技术的巨大潜力和神奇魅力。

  广西农业部门大胆创新,先后摸索出“三避”技术栽培模式50多类近600多种,解决了多种生产“老大难”。2005年以来,累计推广农作物“三避”技术接近1亿亩,新增农业效益超过100亿元。

  “桑蚕生产以黑马之势,自2005年以来一直居全国之首,我们的农业科技创新也成了最强有力的助推。”张明沛告诉记者,桑蚕产业创新了近10项适应南方高温高湿气候的种桑养蚕技术,小蚕共育率达54%,方格簇推广率提高到60%。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让土地“按需吃饭”,2005年以来广西累计推广2.01亿亩(次),增产粮食40多亿公斤,节本增效100多亿元。

  推广“猪+沼+果+灯+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应用生态杀虫灯11万多盏,生态农业模式技术应用每年超1000万亩,年增收节支超过10亿元。

  一项项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鼓起了农民的钱包,树立了广西农业人的新形象,支撑起广西现代农业的灿烂明天。

  人才是根本:拓宽思维引智兴农

  农业的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广西地处南疆,地势偏远,条件艰苦,农业人才缺乏,要想以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发展,必须拓宽思维,大胆引智。

  “以前,广西本土培养的院士仅有1人,而且还不是农业领域的。”陈章良说,2009年,农业部门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大胆建议,聘请了袁隆平等13名院士为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团,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院士、一个团队、一个项目、一个基地、一项突破”的思路,着力打造一支现代农业发展决策咨询的高端智囊团。

  2011年初,广西又组织实施“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围绕广西优势与特色产业发展,在全国聘请了113名由相关院士、产业首席专家、岗位专家、长江学者、珠江学者等,成立百名顶尖人才农业专家团。

  仅2011年,就有12名农业院士、94名专家到广西考察、调研和指导,做专题报告41场、交流座谈36次,开展培训280多场,合作项目32项,引进新技术8项、新品种60个,指导建设基地50多个。

  2011年,袁隆平院士主持培育的“Y两优302”杂交稻品种在灌阳县创下亩产869.6公斤的超高产纪录,平均亩产突破850公斤,再次刷新广西杂交稻单产最高纪录。

  与些同时,广西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目标,着眼于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狠抓以农业科技为重点的农民培训,使科技惠及千家万户,助推千村万屯建设。

  危朝安介绍,从2005年以来,广西农业部门与组织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通过组织“百队千人进万村”,创新了菜单式、巡回式、保姆式、会诊式、网络式等多种培训模式,围绕“三免”、“三避”等十大农业实用技术,每年冬春培训农民100万人次以上。

  他们以此为契机,组织实施“千万农民大培训”工程,仅“十一五”期间每年就培训农民200万人次以上。目前,农民培训已成为广西农业部门的长效机制,坚持每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次以上,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100万人次以上。

  目前,广西全区获得“绿色证书”农民累计有110多万人,平均每10户有1名以上持证农民,涌现出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中心农户和骨干农民。

  在科技这一强引擎的推动下,广西农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多种特色农业产业全国抢先:糖料蔗产量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位;蚕茧产量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位;秋冬菜面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位;奶水牛饲养量、水牛奶产量、大蠔产量、黄羽肉鸡产量排全国第一位……

  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变革,正引领广西农业大步走在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的跨越。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22/188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