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丹阳:创新引得“龙头”舞

网友投稿  2012-08-15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吴佩

  “别看我们是‘农’字头企业,可效益一点也不低。正是依靠科技和人才,我们才有了今天的规模。”近日,国内第一条草菇自动化生产线在江苏省丹阳市农业龙头企业——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规模生产,面对紧张作业的生产线,董事长姜建新对记者感慨道。

  一家县级市的农业企业,却通过自己组建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了国内第一条草菇自动化生产线。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里还建有草菇种质资源库,拥有食用菌生产加工领域内的多项发明专利。

  在丹阳,像江南生物科技这样的农业企业还有很多。近年来,丹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如今,它们正在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日,记者走进丹阳市,探寻丹阳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之路。

  政府“牵线”,搭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丹阳农业要有大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生产力,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而农业龙头企业无疑是当前很好的科技创新主体。”据丹阳市副市长赵立群介绍,近年来,随着丹阳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开始投资农业,但他们同时意识到农业发展不能依靠传统模式,都把目光投向了科技。目前,全市已涌现各类农业龙头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6家、镇江市级24家。

  为鼓励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丹阳市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如结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同时,设立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每年投入800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创新项目。

  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为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政府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则为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搭建了平台,帮助企业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农民怎么可能找到大专家啊?要是没有政府牵线搭桥,食用菌领域内的唯一一名工程院院士李玉,怎么可能把他的工作站建到我的小企业里来?”姜建新颇有感触地说。

  龙头企业引智育才,建立专属科研团队

  江南吟春碧芽股份有限公司,最初只是一个3万元起家的村办小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产值8600万元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年来,政府帮我们把专家和技术都引进来,光靠引进可不行,企业要长久发展,就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科研团队。引智育才,那是储备黄金啊!”吟春碧芽公司董事长王金和说,多年来,公司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全国唯一一个茶叶院士工作站,还培育出了86名具有专业技能资格证的乡土制茶人才。如今,他的团队承担着国家863计划项目——“吟春碧芽绿色智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项目”,成为今年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唯一的农业项目。

  注重科技和人才,是丹阳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如今,丹阳市的56家农业龙头企业都与国内外专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都拥有专属的科技团队,有的还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

  圣象集团是全国知名的地板生产企业,记者在集团研发中心内看到,这里不仅设有实验室和实验工厂,而且,密度分布仪、万能试验机等先进的检测设备一应俱全。研发中心实验室主任姜志华说,仅进口仪器设备中心就投入了400多万元。现在,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集团销售总额的近3%。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研发是创新的重要一环。丹阳市的龙头企业每年对科技的投入都在不断增加。如今丹阳市已有2个农业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丹阳市农委主任陈智仁说。

  科研成果“落地生金”,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56家农业龙头企业,56支科技创新团队,一大批农业科技发明专利,为丹阳市农业产业创造出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也使丹阳市现代农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连日来,记者发现,所到的农业龙头企业都是依靠科技延伸了农产品的产业链。

  2009年,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一条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线,同时伴随着流水线的建成和新的育菌技术的使用,公司实现了“全程生产机械化、栽培管理智能化、料菇比率精量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目前,该公司金针菇平均日产达35吨,居全省同行业之首,产品远销越南等地。

  江南面粉从面粉加工的副产品麦麸入手,通过科技创新,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小麦膳食纤维和小麦胚芽油;正大油脂建立国家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并利用油脂加工的副产品饼粕生产功能多肽;吟春碧芽则通过研发应用物联网技术,逐步实现茶园生产和茶叶加工的重大突破;丹绿米业集团联合江南大学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推进大米精深加工研发项目,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企业从中获益不菲。

  丹阳市市委副书记沈岳方说:“原来的科研成果,大多集中在农业科研院所,转化率不高。现在,我们农业龙头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一项项发明成果即刻就能应用到生产中,转化为财富,真正实现了‘落地生金’,推动了产业提档升级。”

  企业增效百姓受益,龙头企业给力现代农业

  皇塘镇康家村原来是贫困村,2004年,姜建新组织农民培训,把草菇种植技术传授给了农民。如今,村里的农民都种起了草菇,有的年纯收入达到了50万元,康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为了让农民持久获益,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动让出草菇培育市场,自己则将精力放在了菌种研发上。公司现在正着手草菇深加工研发,一旦农民的草菇卖不出去,公司还可以用保底价收购。

  据了解,近年来,丹阳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以基地建设为核心,通过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多种联结方式,与农户建立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数量不断上升,到去年年底,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总数达68.2万户,带动各类种植基地面积达484.7万亩。与此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丹阳每年有秸秆资源70万吨,如果综合利用的话,不仅能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改善环境,还能帮农民增收致富。”2009年成立的江苏圆通农机有限公司,每年通过秸秆加工生产生物质能源2万吨,提供给企业替代燃煤使用。每2吨秸秆就能为国家节省1吨煤使用量。如今,圆通公司的这一绿色能源产业化之路,正在积极推广。

  科技创新让龙头企业领跑丹阳现代农业,农业效益不断提升。目前,丹阳市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6位。去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55.4亿元,农业增加值3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426元。

  “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这一切,离不开农业科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让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在丹阳,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正在不断地加强。”丹阳市市委书记童国祥表示,今后,丹阳市各农业龙头企业还将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应用平台,加大产品生产科研攻关力量,加快成果转化速度,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能力,让龙头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15/188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