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超 2004年,安徽省的蒙城、濉溪、庐江三个县被列为全国农机购置补贴试点县。每县安排资金50万元,由此拉开了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的序幕。当年,这项工作刚结束,笔者便来到这三个县总结购机补贴工作中的新经验,研究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年十一月十三日,经济日报发表了笔者写的《怎么补贴更合理》的调查报告,并加了编者按。时间过去8年,这些县的补贴状况如何?最近,笔者重访这三个县,又一次进行调查研究。听到最多,感受最深的是人们对购机补贴政策的赞赏。各地普遍认为,购机补贴政策为农业强筋壮骨,让农民精神抖擞,使农村焕然一新。这正是《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精髓所在。
一、用热心应对难点
这三个县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都曾三次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农机化十强县。当省里确定在这三个县实施购机补贴试点的时候,县农机部门既感到无比的兴奋,也感到巨大的压力。如何把好事办好,把政策落实,让农民满意,是个考验。很快购机补贴成为社会热点,农民关注,全社会关注。面对困难,他们知难而进,对难点不回避,用热心来面对。农机部门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单广泛宣传,农民逐渐吃透了政策。在购机补贴实施的几年里,县农机局采取了许多的办法,从把指标分配到乡镇,到让申请购机者到县里抽签摇号,再到先购机后补贴,不管哪种方式,处处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公正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做细,不留漏洞,公平体现在对每个申请购机者一视同仁,先来后到;公开是在操作过程中,请人大、政协、监察等部门全程监督。县农机部门明确表示,一定要让国家的惠民政策让农民享受到,决不能因为操作不当而让农民不满。在县里一年一度的考评中,这三个县都多次被省农机局和县政府授予先进单位。
二、把握重点主攻重点环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一种引导和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应该首先是解决粮食生产机械化。这是每个县的既定目标。
地处淮北平原的蒙城县与濉溪县接壤,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因此发展小麦生产机械化成为当务之急。而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是收割和播种。因此,这两个县把小麦机收作为农机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联合收割机成了农民的抢手货。在八年的补贴政策推动下,三个县的联合收割机由过去的每县上百台发展到现在的每县6000多台,小麦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3~5天就能完成。在解决了小麦收获机械化后,他们向纵深发展,由收获延伸到播种,现在的小麦机播面积超过了40%。在紧靠长江的庐江县,则重点发展水稻收割机。在调查中了解到,收获机械发展如此之快,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所有联合收割机都参与小麦、水稻的跨区机收作业,收小麦一台一年可获利5万元左右,而收割水稻效益更好,一般在10万元以上。所以在这三个县,人们都说,国家补贴了农机,农机富裕了农民。县农机部门认为,实现机械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购机补贴政策缩短了这个过程,使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关键环节较早地实现了机械化。
三、整合升级促进集约发展
购机补贴政策是促进农机化快速发展的政策,也是指导农机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之前,这些县尽管被称为农机强县,但从机型上来说,拖拉机以小型为主,即便是大中型拖拉机也很少有超过50马力的,收获机械以割晒机为主,从经营方式上来说,在广阔的淮北平原,几乎家家有农机,户户小而全。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机结构整合升级、优化,机械由小变大,购机户由多变少。据统计数据表明,现在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的比例为1∶10,大拖拉机有的超过100马力。大拖拉机迅速上升,小拖拉机急剧下降。几年时间,割晒机被全部淘汰,退出了历史舞台。调查认为,这种发展趋势成为一种必然,增减得体,进退相宜,完全符合农村的生产条件、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农业机械发展方向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机的经营方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双重推动下,农村中各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他们普遍开展耕耙播收服务,这种发展方式,反映了农机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正是一种集约模式。蒙城县有4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濉溪县有17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庐江县有22个农机合作社,每个县还有上万个农机大户,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多又是在农机大户的基础上成立和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机械多、机型大、对内承包土地,对外开展服务,并接纳流转的土地。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几乎承担了当地所有农田耕耙播收任务。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县农机局一直采取全力支持的政策,比如在购机补贴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县农机局大张旗鼓地支持合作社,把购机补贴指标直接下达给他们。许多农机户感到参加合作社信息多、优惠多、农活多、收效好,他们带机入社,成为社员,增加收益。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使机械、技术、劳力、土地各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一种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的态势,促进了农机结构的整合升级,这种整合升级又促进了集约的良性循环,既从根本上避免了农民家家户户购买农机,又解决了种田农户无机无牛无劳力的困难,还使农机充分发挥了作用,成为农机化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四、县农机局的建议:简化程序简政放权
在座谈中,简化程序是农机部门和农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他们说,现在的补贴程序繁杂,农民为享受到一台国家补贴的拖拉机,从申请登记到把补贴办下来,有七八道手续,要到县里跑四五趟,申报验证、抽签登记、选机购机、入户培训,接受核查等等。如果按照今年省局先购机后补贴的要求,只是减少了抽签确认一道手续。最后一道程序是核查,人机合影,更为麻烦。已经购机的农民还必须把拖拉机重新开回县农机局,接受核查,否则办不了补贴手续。据反映,农机部门必须将购机补贴信息录入农业部信息系统。七天到村公示后才给购机补贴指标下确认通知书,上面放了号,县里再将编号喷到机具上,然后人机合影。这样才能把享受补贴机械的手续办完。农民要求一站式服务,一趟解决问题。
一项政策的执行,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购机补贴政策牵涉到农村千家万户,农机部门建议还要继续调整政策,调整的重点是简政放权。各县认为,部、省两级应从宏观上制定和调控政策,比如确定补贴对象、补贴机具类型、制定补贴最高和最低的限额等。把购机补贴的操作权下放到县。
在调查中,各地还反映,今年省里实行的先购机后补贴的做法很好,各地都表示欢迎。但他们认为,实行这项政策要在完全普惠的条件下才能操作,如果不能完全普惠,比如农民先购买了机具,县里的补贴资金用完了,把风险留给农民,可能会出现许多的不安定的因素。如果政策能明确购机补贴经费可以滚动使用,当年补不到来年优先,这样会让农民彻底放心,县里也好操作。
各县还反映,今年农民的购机量与往年相比明显下降,特别是收割机。他们分析出现这种状况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增多,社会化服务形成气候,那些可买可不买的农户因为服务有保障就不再购机。二是像联合收割机这类机械趋于饱和,即便参加跨区作业收入也不如以前。三是农民反映今年的补贴额普遍下调等。农民还反映,购买大型机械与购买小型机械补贴手续一样,程序不少,一台植保机械或排灌机械补百十元,农民觉得到县里跑几趟不值,放弃了补贴。
五、农民的要求:希望解决建机库的用地
在这次调研中,农民反映最多、最集中也是最迫切的问题是要求解决建机库用地问题。现在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都拥有几十台大型机械,一台就值十几万、二十几万元。这些机械无处存放,农民十分犯愁。农民爱机如子,看到机械在烈日下暴晒,特别像插秧机之类的机械,有许多塑料件,经不起风吹日晒。他们迫切地想为机械建机库,但解决不了建机库用地问题,各地农机合作社普遍要求,给点政策,划拨点土地,解决机械的安身之处。(作者系安徽省农机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