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丹丹
8月6日中午,安徽省涡阳县高炉镇巩韩村夏蝉长鸣,空气闷热,由于10来天没有下过一滴雨,齐肩的玉米地里呈现出新叶微卷的迹象。远处传来抽水泵的马达轰鸣声,村民们开始自发抽水灌溉。农业部青年干部调研组的5位成员自告奋勇加入了当地农民抗旱的队伍中。
毒辣辣的日头当空照,村党支部书记巩向海抓起一把土,捏了捏说:“旱情已经开始发展了,土坷垃一抓就散,刨10多厘米才见湿土。现在是玉米抽穗前的拔节期,这个时候浇水下肥很关键,全村都在抽水灌溉,顺便也做一次追肥。”
看到村里的韩大叔正在地里浇水,“我来试一下?”组长虞涛问道。韩大叔一口答应:“管子给你吧,要注意抓住水龙头啊!”原本在大叔手里乖乖的水龙头,到了虞涛手中却晃动起来——一下子左边,一下子右边,水的方向控制不好,总是不往该浇的地方喷。原来,10多匹马力的抽水机抽出的水,通过消防水带几十米的输送,压力也是相当大的。调研组的3位男组员一拥而上,控制住水龙头方向,费了好大的劲才浇了一小片。3人的头上、脸上、腿上、衣服上全都是泥浆,好多株玉米已经被冲得歪歪斜斜了。组员们很是不好意思,想要上去扶直了。韩大叔却说:“没关系的,现在地软,扶不起来,等明天干一些了就好扶了。”
“看来浇地是门体力活加技术活。”为了不给农民“帮倒忙”,小组成员们毅然决定放弃浇水,选择了比较简单的撒肥。问了问崔大嫂,一亩地撒30斤长叶子的尿素、30斤壮秆的复合肥,一亩玉米大约4000株,组员们快速合算了一下,大约每株要撒七八克。5个人一起学着崔大嫂的用量一株一株开始往玉米根部撒肥。花了两个多小时把剩下的两亩多地撒上了肥。回头一看,崔大嫂早已撒完4亩地的肥了。
干了半天的农活,虞涛还跟鞋子“较了半天劲”。当地的土壤粘性很大,拔出来的胶鞋上带出来三四斤的泥。为了在地里能挪得动脚,他学着韩大叔把鞋脱了,赤着脚下了地才走得比较轻松。但转移到没有浇水的干地上撒肥的时候,虞涛又挪不动了。干土疙瘩很扎脚,他只好又穿上了鞋子。
“一亩地浇水要浇透至少要用两个多小时,浇透一次如果不下雨能管用10多天。”巩向海望着村里的玉米田感叹道,如果过10天再不下雨,就得动用村里的电灌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