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在『三化』同步中再造一个新山西

网友投稿  2012-08-13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唐园结 马小林 张丛 吴晋斌

  山西是煤炭大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近年来,山西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实施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中,把城乡统筹发展紧紧抓在手上,以全面小康为引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壮大县域经济为突破口,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市民化,拓宽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广大农村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进步、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日前,本报记者就资源型地区城乡统筹问题采访了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

  记者:山西提出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特别是省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提出走出转型新路、加快全面小康“两件大事”,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路更为清晰,请问山西在“三农”方面是如何谋划的?

  袁纯清:农兴国立,农稳民安。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发展源头正是灿烂的农耕文明。因而,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近代以来,依托丰厚的矿产资源,山西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煤炭为特征的“发展生态”和“资源文化”。作为欠发达省份、欠开发地区,山西发展的差距主要在农村,工农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农业总量较小、基础薄弱、结构不优、产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6%左右,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特别是按照2300元的新标准,全省农村还有452万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总数的18.8%。可以说,山西要摆脱“发展中的烦恼”、“转型中的困扰”,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难点在农村。没有农业的转型就没有全省的转型,没有新农村就没有新山西,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做不好“三农”的文章,即使工业化、城镇化上去了,最终也难以做到强省、强市、强县和强农、固农、富民的统一,难以做到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说,“三农”是转型跨越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是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执政为民重“三农”、以人为本谋“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在大的布局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把确保农民收入翻番作为核心任务。再造一个新山西最关键的是农民收入翻番。在“十二五”指标体系中,农民收入翻番是核心指标。我们要通过多渠道开辟农民增收途径,不断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提高工资性收入,增加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使农民分享、共享、多享公共财政阳光,确保五年以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一批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基本消除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县,让广大农民群众在鼓起“钱袋子”的过程中生活得更富裕、更舒心、更有尊严。二是把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标志的农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农业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提出“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的重农思想,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山西农业虽小而优、虽弱而特,根本出路是发展现代农业,基础在于“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我们以建设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城郊农业以及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分散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初级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特色产品向品牌优势转变,使小杂粮变为大产业,使农业资源优势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农民致富优势。我们坚持多轮驱动、加大投入,每年从省财政安排3亿元用于扶持“一村一品”建设,从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列支3600万元,用于“一县一业”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1万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三是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基础平台。基本思路是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以煤补农、以矿帮村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向农村集聚,促进土地收益更多用于新农村建设。每年推进100个新农村连片示范区、30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力争到2016年全省农村都达到重点村建设标准。四是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治本之策。着眼于破解山西农业生产面临的土瘠和水缺两大瓶颈,实施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大同盆地100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推进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和粮食高产创建等农田水利建设,启动覆盖吕梁山区4市17县320万人口的中部引黄工程,实施总投资16.45亿元的“一村一井”工程,一年新增100万亩水浇地,到“十二五”末农业人口人均水浇地达到1亩。五是把扶贫攻坚作为重点突破。重点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实施以产业开发为核心的扶贫板块推进战略,推动扶贫开发由整村推进向片区开发转变,加大企业扶持贫困村的力度,实现企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双向互动,确保五年以后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完成山庄窝铺移民搬迁,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记者:山西在“三农”转型发展上有哪些新变化、新亮

  点、新突破?

  袁纯清:目前,山西省“三农”工作呈现良好态势,转型力量让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深度融合、特色农业与现代农业焕发生机、农民增收与农村和谐互促共进。一是农民增收成效喜人。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601.4元,增长18.3%,比上年加快6.7个百分点,快于全国0.4个百分点,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达3331元,同比增长17.5%,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4个百分点,继续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4.7个百分点。二是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发展。实施农产品龙头企业“513”工程,分别在省、市、县级选择30个、100个、300个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扶持,201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29亿元,增长23%。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位居全国前列,成效显著。出台《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组织农民走向市场。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万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四是特色农产品影响力扩大。致力建设京津地区的“菜篮子”,每年在北京举办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北京把我省列为首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双方形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检测互认制度。不久前,在京举行的山西农产品展销会呈现出展销两旺、成果丰硕的喜人局面,贸易签约项目1576个、金额275.7亿元,招商引资项目219个,拟引资额497.1亿元,山西农产品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更加广泛。

  从农民增收和作风转变相结合的高度,我们在全省开展了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住村,就是号召全省各级干部下乡住村,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六个一”,即帮建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开好一个解放思想、促进发展的讨论会,帮助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帮助上一个好的致富项目,解决一些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形成一个促进作风转变、推进项目建设的调研报告。包村,就是组织6000余名乡镇以上实职领导干部,每人包一个村,一包数年,重点解决6000多个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行政村农民收入翻番问题。一方面,可以发挥领导优势及与此相联系的部门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为农民增收“输血”和“造血”。另一方面,干部能够面对面与群众接触,一对一帮群众办事,体验泥土之辛、稼禾之苦,感受农业之难、农村之忧、农民之盼,密切了党心民心,也改进了作风作为。去年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包扶的6426个贫困村安排项目1.2万个,已竣工近5000个,共投入包扶资金13亿元;全省10万多名干部下乡住村1.2万个,制定发展规划2.31万个,新上项目1.95万个,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6.6万个,投入帮扶资金26.6亿元。声声问候、项项捐助、件件实事,换来党群鱼水深情、血肉联系。

  为推动干部包村住村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和分管农业的副省长担任召集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定管理考核办法,严格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制,严格监督检查,促使干部真下乡、真住村,真正解决问题。特别是省委常委带头住村包村,把包村纳入政绩考核。我自己的住村点是左权县砖壁村,抗战时期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我已去过四次,并两次住在农户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目的在于要从我自己开始,真正把干部住村包村这一切实可行、深得民心的制度坚持下去。如果这6000多名干部扎扎实实干上几年,就会加快整个农村脱贫致富步伐,推动农民收入翻番,这也称得上一项造福于民的大事业、大功德。

  记者:统筹城乡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山西如何加以推进?袁纯清:城乡统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走好城乡统筹这步棋,就能盘活发展存量、放大转型增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合理流动,进而促进城市与农村同步转型、协调发展。主要途径是立足资源型地区实际,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优化配置城乡经济社会资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通过加快城镇化步伐提升承载力。推进“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建设,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长治上党城镇群、临汾百公里新型经济带建设,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破除农民融入城市的“玻璃门”、“弹簧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我省城镇化率每年要提高1.8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增长300万,有120万农村人口进城,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二是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吸纳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工作,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三是通过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对接力。共投资600亿元,实施两轮农村“五个全覆盖”(第一轮从2009年至2010年,完成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和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第二轮从2011年至2012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便民连锁商店、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城乡发展基础差距大幅缩小。

  四是通过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激活发展力。今年起省级农业投入增幅达到60%以上,市县农业投入增幅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省里新出台十项强农惠农政策,投入资金31.4亿元,重点支持小杂粮、设施蔬菜、扶贫移民搬迁等。健全以煤补农、以矿帮村机制,积极引导退出煤炭领域的资金进入“三农”领域,动员资源型企业以多种方式支持“三农”。目前,全省共有610个煤焦铁企业创办和转产农产品加工业,总投资68亿元。

  记者: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山西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有哪些举措?今后的前景如何?

  袁纯清:县域是“三化”同步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跨出农村看农村,立足“放”、突出“抓”、坚持“实”、追求“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快速发展、农村和谐稳定。一是工作摆位突出。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县域经济推进大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扩权强县、加大财政和金融扶持等手段,对县级给予更大支持,强化县级主体功能。首批22个试点县(市)将被赋予与市一级相同的部分管理权限,涉及7大类85项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在扩权强县的基础上,启动扩权强镇和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完善投融资、土地、户籍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激发出县域经济的强大活力。2011年,全省县域GDP占全省GDP的59.58%,县级财政总收入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50.71%,分别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和0.12个百分点。二是工作抓手清晰。把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每个县都建有一个以上工业园区或产业集中发展区。通过扩容提质,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同时,盘活农村宅基地和“空壳村”建设用地,形成一批农村城镇化的亮点。三是工作机制务实。每年组织对市县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进行观摩检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压力和推动力。健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列入省、市、县三级党政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范畴,对年度10强县、5强区和争先进位10快县、5快区,省委、省政府给予表彰奖励,把考评结果同干部的奖惩、使用相结合。

  山西转型跨越正处于关键时期,“三农”工作也面临难得机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从全省来讲,今后5年要实现“七个新”,就是经济总量有新提升,产业发展有新体系,区域发展有新格局,民生福祉有新水准,社会管理有新作为,生态环保有新局面,发展环境有新气象。与此同时,全省农村的面貌也要有新的改观,这就是:农业生产更快发展,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夯实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劳务输出等基础产业;农民生活更有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更加美化,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显著改善;农民素质更大提升,形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体,农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为自信、更加幸福;农村管理更为民主,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全面增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更加完善。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13/18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