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菏泽“另类”农民张友云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8-11  互联网

  本报记者 王景山

  一生痴爱读书与书为伴的人,按常理该是文人学者,因为那是职业所定。然而,这一常理被山东省菏泽市都司镇都司集村66岁的农民张友云打破了。

  1946年出生的张友云,山东汉子,由里至外的热情质朴与谦恭,在他身上尽显无遗,让人一面记终身。在儒乡崇尚读书风气熏陶下,自幼勤奋好学的张友云,1966年于菏泽一中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他原本踌躇满志报考大学,却被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所阻,由此注定他一辈子待在农村做农民。

  忆及当时的境况,他曾这样记述:“适逢史无前例,遽得昏眊之疾,蚩然不知所措。返乡务农,遂为击壤之民,直至今日。期间为尽仰事俯畜之职,潜心研究科技,于种植养殖诸方面稍有成绩。”

  他所说的“成绩”,乃系从科技图书中汲取科技知识为指导,在自家近一亩大的院子里发展庭院经济:种天麻——成功完成了有性繁殖实验,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徐锦堂教授肯定;养蝎子——成功提取出高纯度蝎毒;搞温室蘑菇——为十里八乡的农民提供品质优良的菌种。一时间,他的小院俨然成了传授发展庭院经济技术的“课堂”,各地慕名前往取经与商购者络绎不绝。他总是说:“咱农民不容易,决不能把风险转嫁到农民头上。”他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品质第一的原则,将自己掌握的成熟有效技术毫无保留传授给需要的农民,绝不赚一分昧心钱。

  辛勤耕耘必有收获。张友云家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成为村里人羡慕的读书致富能人。

  通过科技书籍获取知识富口袋的同时,张友云耕作之暇还研读古籍,有古医书和经、史、子、集,也有民间广泛流传的《明人小品集》、《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曾国藩家书》等等,从中获取传统文化营养以富脑袋,几十年来不曾间断,从而练就专以文言述怀记事的本领。如今信手拈来写成的文言短篇小说和杂文已积数十篇,正予结集付梓。其中,他最得意的短篇小说《姚黄》、《金秀秀》和杂文《十六两》、《长舌病》等,已被报刊先期发表。

  读书求知的道路历来不平坦,何况农民张友云面对的又是晦涩艰深的古文,如他在《自序》中所言:“初觉艰深,渐能味其佳妙。又渐,如涉琳宫仙苑,触目尽皆琳琅。或高旷飘逸,雄浑阔宏;或清辞富丽,义理精微。自庆徜徉乎书海之中,拜教于诸先贤之间,心慕神怡,实难言喻。每每击节诵读,不无佳趣。私念:祖宗遗产,载籍浩瀚,唯浸淫其间,癖嗜求之者,方可据而有之。由是耕作之暇,辄遍研读。”

  正所谓尝鼎一脔。由此,不难领略张友云古典文学根基之深。

  “平生不抽烟酗酒,不博不弈,不宠猫狗。唯耕作之暇,辄便读科技与古典书籍,偷闲写几篇文言短篇小说”的张友云,2011年初,被破例延请加入“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负责点校该地区各县古代《县志》。一年半里,日日伏案,已点校完成13部,点校本和影印本同时出版,现已出版4部。老张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13部全部出齐,摞起来高度有1.5米。而在档案馆里等待他点校的,还有20多部。

  如今,老张的庭院经济,早已被之后建起的规模食用菌厂和保温鸡舍两大工厂取代,并交给两个儿子管理。他则抽身专事点校古代《县志》和文言文的写作。

  交谈中,老张流露出的那份惬意,恰似农夫看到耕种后的丰收,至于为此付出的艰辛劳苦,早已化为烟云随风飘尽。

  几十年与书为伴,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张友云,被当地人称为“另类”农民。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11/187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