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辉 本报记者 阮蓓 四川省营山县城南镇地处城郊结合部,半城半乡,辖11个行政村、5个社区,9.4万人,有28个党支部,1376名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该镇党委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的乡镇党委“三二”工作法,得到了中央及省委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近两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先后获得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
抓班子重民主,工作动力增起来
城南镇党委始终把学习放在班子自身建设的首位,党委成员带头参加中心组学习,坚持每月到联系点上一次党课,深入村组、社区、农户走访调研3天以上,有效解决了“吃老本”、“凭经验”办事的问题。凡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及组织人事方面的重大事项,都按照“预案—决策—再预案—再决策”的程序进行科学决策。
化育桥社区原来的班子不团结,群众找社区办事,都是相互推诿,最后大小问题全被踢到了镇上。2005年,任晓琴被选上社区书记后,从抓班子队伍建设入手,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党性教育和爱民教育,每月月初组织一次下访寻问题解难题活动,每月25日定期组织党员干部交流谈心,半年组织一次对社区书记及其领导的班子进行有奖批评,“方法很有效,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
每半年,由300余名镇、村(居)干部及群众代表组成的“批评队”,开展“花钱买批评”活动,查摆镇党委及班子成员在工作作风、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不足,有力地促进了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改进。“花钱买批评活动可以让我们群众有地方说话,敢于说真话!”“批评队”代表队员保真村村民李长生说。
建机制重服务,党心民心聚起来
记者看到,城南镇设立了政务集中办事大厅和村务集中办事点,规范服务标准,公示办事流程和范围,公开办事人员、联系电话和监督电话。并把村组公章集中到乡镇上,专人专柜保管,严格交接使用。每逢场天,村(社区)干部轮流到乡镇上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非逢场天,村(社区)干部在村上代办民事。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累计为群众办实事3.5万件。
同时,推行集中理财。撤消村(社区)会计,只设报账员。在镇上设立财务统管结算中心,对乡镇各部门、各村组的所有账目实行分类管理,运用电算化软件取代手工做账,财务直接核算到村组、到项目、到农户,资金支配使用权仍旧不变。每月通过电视、广播、政务公开栏公示等形式向群众公布账目。集中规范理财以后,村级“砣砣账、包包账”消失了,村民人人心里也有了本“明白账”。
推行“两下”,即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让镇、村(社区)干部放下“官架子”、收起“官面子”,每月1至5日“下水摸鱼”,进村入户寻问题,并分类梳理,建立台账。每月11日,召集相关人员专题研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并以《督办通知》形式交镇、村(社区)及村(居)民代表联动解决。各村(社区)解决不了的,镇党委“承包”到人,由领导挂牌督办。该镇还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组织镇干部连片包村,下村解难题。每月进村入户走访调查,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12天以上。
今年以来,全镇累计下访寻问题2410个,解决民生难题2400多个,没有1例越级上访案件发生,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进一步增进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鱼水之情”。
抓发展重引导,群众腰包鼓起来
城南镇党委在改善发展“硬”环境的同时,也提供各类“软”服务。邀请农业专家对土壤、气候、温度等农业技术指标全面分析,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主导产业,找准发展路子。春秋播种季节,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现场推广农业新品种、讲解新技术,借助远程设备、有线电视培训村民2万人以上。
先锋村3组的三峡移民胡一兵,2005年初在镇党委书记文建明的帮助下,建了一个养牛场,第一年纯收入达18万元,以后每年收入都在增加。在胡一兵的带领下,寇祥文、桑润民等一批村民也成为了养牛专业户,成立了营山先锋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们个个腰包都鼓了起来。
城南镇还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创业典型,“以点带面”推进产业发展。近年来,该镇产业项目百花齐放,增收路子拓宽到40多个,引进投资2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20多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430户,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多个,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业3000多亩,培育种养大户135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2130元增长到去年的8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