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郜晋亮
在赵兴隆的心里,有两件事情最高兴:一是自己的家乡变得山清水秀;二是村里的父老乡亲都富了起来。
在赵兴隆的心里,也有两件事情最害怕:一是怕自己“死得早”,栽树没有接班人;二是怕那漫山遍野的云杉没人照顾。
他当过老师、村党支部书记、乡林业站站长,行当虽换了不少,可栽树的心却始终没有变过。43年来,他跑遍了家乡的每一座山,也栽遍了每一座山。他用自己的智慧换来了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小桦林村村民的富裕生活。
17岁,栽树成为他最大的乐趣
“你看,现在那些长满绿色的地方,原来都是荒滩。山上是荒滩、沟里是荒滩、房前屋后还是荒滩,这就是我们村的最大特点。”赵兴隆指着远方的树林说。
从他的眼神中,记者仿佛也跟着他回到了43年前。
那一年,赵兴隆17岁。花季雨季般的年龄,他把青春献给了漫山的绿野。
刚刚从东和中学毕业的赵兴隆,回到自己的村子,当上了小学民办老师。那个时候,每个月12块钱的工资,对于一家人来说已经是非常开心的事情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组织老师到外乡参观学习。赵兴隆第一次见到了那么多树,那么多绿色。就像一见钟情,他爱上了那些树,那些绿色。
回到村子后,他便暗暗地立下誓言,一定要把山变绿,把沟变绿,把村子变绿。但由于生活拮据,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买树苗。赵兴隆就爬上村里零星的几颗杨树,把细嫩的枝条砍下来,当树苗用。
“你年纪轻轻的干这个有什么用?”村里人每次见到他总是会抱怨他几句。
“我不管那么多,还是坚持栽树。他们觉得荒山荒滩祖祖辈辈住惯了,没觉得种了树会有什么变化。我就是要证明给他们看,让他们感觉到生活在绿色中的好处。”
5年的艰辛,换来了村民的信任,他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从此赵兴隆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仅1982年那一年,他就带领村民种树400亩。小桦林村的山上、沟里、房前屋后都绿了。加上以前种的,他和村民们已经栽种了800亩近16万棵树。
31岁,林业站站长的喜怒哀乐
1982年的夏天,互助县林业局在调查全县森林覆盖率时,小桦林村的森林覆盖率在全乡最高,在全县也遥遥领先。这让当时每一位工作人员无不感到惊讶,10余年间,小桦林村的变化让人惊叹不已。
“这么大的面积都栽出来了,别在村里干了,到乡林业站当站长吧。”县里传出了这样的声音。
随后,他便被安排到东和乡林场,担任场长,负责造林、育苗工作。1984年,又被调至东和乡林业站任站长,负责全乡林业工作。
“从来没有干过这么大盘子的工作,一时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后来想想,其实也简单,把林子造出来,造好,管好,这就是工作。”赵兴隆说,既然当了站长,就一定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一定要为全乡做出点成绩来。
1984年到1990年,七年间,东和乡造林用的树苗几乎都要去甘肃甘南等地购买。
老赵说,最苦的就是拉树苗,光在路上就得几天。有时候,车坏在山上,晚上就得在山上过夜。看着满天的星星,就像是自己栽下的那一棵棵云杉在向自己招手。
“那时候我就开始琢磨,他们能把苗育成功,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此,赵兴隆也带领大家育苗。如今,乡里村村建起了育苗基地,不仅能供应全乡造林需求,还向内蒙古、甘肃等地出售。
2007年,单位改革,由于不是在编职工,老赵只能从林业站退下来,又回到了小桦林村,重新当选上了村书记。
东和乡的森林覆盖率由1984年的3.6%,上升到2007年的46%。他用成绩给自己24年的林业站长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乡党委副书记闫英邦每逢大会小会总会说,东和乡的人最应该感谢的是赵兴隆,东和有今天的山清水秀,赵兴隆居功至伟。
47岁,“痛并快乐着”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2000年8月,47岁的赵兴隆病倒了,难忍的胃痛让他寝食难安。原本以为就是小小的胃病,可到医院检查时却发现是胃癌。“在乡里当林业站站长的时候,每天往山上跑,顾不上吃早饭,也顾不上吃中午饭,只有在晚上才能美美地吃一顿。”老赵回忆说。
就是这样,几乎每天只有一顿晚饭,20多年的时间,赵兴隆的身体就在胃痛的一瞬间垮了。
手术选在青海省第二人民医院,2000年11月份开刀,3/4的胃、3厘米的食道从赵兴隆的身体里取了出来。“躺在手术台上的那一瞬间,我想,豁出去了,反正就这一条命。可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漫山遍野的云杉、村里的树苗和没有富起来的乡亲。”老赵说。
心胸开阔的老赵,病渐渐好起来了。很多人劝他,别栽树了,好好养养身体吧!
“我要接着栽树,把没有富起来的群众扶起来。”回到村里后,他又建起了500亩的树苗培育基地。
“我要让所有人认识到,穷山必有恶水,山清才能水秀,治水必须治山,治山必先兴林,兴林定要育苗。”
一生,父老乡亲放在心间
大女儿赵成梅要出嫁了。那一天,赵兴隆流下了眼泪。他把自己最心疼的女儿嫁给了村子里最困难的一户。
赵兴隆说:“女婿的爷爷临死的时候跟我说,他们家三个光棍汉,要把他们家照顾好,帮他孙子讨个媳妇儿。当时我就答应好了,把自家的大姑娘嫁给他家孙子。”
“答应后,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把他的家庭扶起来,让女婿跟着我种树苗致富。现在女婿把小轿车也买上了,每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
最早跟着赵兴隆育苗富起来的有20多户,现在基本每户都能收入五六万元。
张延选一家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1996年开始种树苗。“当时家里没有钱,全靠赵书记先把苗子借给我们。3年后,我们的苗子卖出去了,才把苗款还给了赵书记。”
张延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4亩地的云杉苗子,按当时的市场价差不多得1.5万元,而赵书记只收了他家5000元。今年,树苗已经卖了3万多元了,日子越来越好了。在村里,像张延选家一样的还有30户。
如今,村里173户有168户都在种树苗,500亩育苗基地,每年能收入170多万元,平均每户1万多元。
村民们富起来了,盖起了新房,可赵兴隆却还住着破旧的房子。他说,他不是没钱盖不起,而是作为一名干部,就要有这样艰苦朴素的精神。
“我总觉得给群众办了些事情,心里就高兴,当干部也踏实。”
离开小桦林村时,记者远远望去,在山的怀抱里,是那坚韧挺拔的云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