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主要领导到最贫困村抓增收

网友投稿  2012-08-03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吴晋斌 马小林

  “我现在也是咱大泉河村的人。”2012年1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四,山西晋城大雪纷飞,履新不久的市委书记张九萍到泽州县大泉河下乡住村,慰问困难群众。

  半年来,张九萍几次下乡住村后,大泉河村发生了变化:找到了增收方向,发展一村一品蚕桑业,建设500亩蚕桑科技示范园,目前300亩土地流转到位,园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各项工程陆续开工;农民长了志气,干部群众自己提出了“通过增加科技投入,使一亩地由原来的产出1000元钱,提高到产出5000元”;村党支部有了朝气,确定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翻番。

  攀穷亲、结对子、跑项目、引资金,从2010年起,山西开始探索实践新时期下的群众工作,从干部下乡“六个一”到“一个增收翻番目标”,该省6010个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带头到最贫困的6010个村庄搞帮扶增收,走出了一条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与推动科学发展双赢之路。

  “六个一”——工作重心沉下去

  白家庄位于山西长治平顺县东南端,全村298户、1045人,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2010年人均收入为2334元。

  长治市市长张保先后11次深入该村包点住村、16次召开会议和村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围绕村民所思、所想、所盼,帮助村里制定了白家庄村五年规划和当年计划,算细账谋增收:

  发展设施蔬菜。规划发展20亩设施蔬菜大棚,可实现年收入20万元,是玉米和马铃薯种植效益的10倍和5倍,可使人均增收191元;

  发展潞党参和核桃种植。发展200亩核桃套种潞党参,亩产200公斤潞党参、135斤核桃,按每公斤潞党参60元、核桃20元计算,可实现人均增收2700元;

  ……

  2011年,白家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了2800元,增幅达到20%;今年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达到840元,同比增长20%。

  2010年开始,长治市进一步引深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组织开展了万名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即创先争优,帮建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转变观念,开好一个解放思想、促进发展的讨论会;理清思路,帮助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帮助上一个好的致富项目;深入农户,解决一些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认真总结,形成一个促进作风转变、推进项目建设的调研报告。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总结推广长治下乡住村“六个一”的做法。

  2010年11月30日,袁纯清再次提出:“要把深入基层作为提高执政本领、转变工作作风的一门必修课,深入下去体察民生民心,深入下去增长才干本领,深入下去加强党性锻炼。从明年开始,从省委常委做起,各级领导干部每年都要安排几天到农村、企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与群众坐下来共同破解难题。”

  山西通过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围绕“六个一”的要求,坚持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情况在一线了解,感情在一线融合,措施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问题在一线解决。

  到2011年8月,仅吕梁市,16518名干部进驻3121个行政村开展住村工作,确定致富项目4312个,协调解决资金2016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5338件,联系农户11.32万户,解决农村矛盾纠纷2446件,形成调研报告1390篇。

  “一个一”——农民收入增上来

  2011年5月30日至6月1日,履新一年整的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只带了秘书和司机来到地处太行山腹地的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下乡住村,吃住在农家,劳动在田间,与农民拉家常,全方位了解村情,并召开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座谈会,认真分析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收入结构、具体增收举措等有关问题,深入谋划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新办法。            

  2011年6月,袁纯清在当地党报刊发《在武乡县砖壁村住村的调查与思考──给全省领导干部的一封信》,信上说,“如果由县至省的6000多名主要领导干部每个人包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左右的村子,实地指导帮助那里的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扎扎实实干上几年,实现收入翻番,称得上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大事业、大功德。感于斯,念于斯。以信的形式写给大家,以期形成共识,进而成为我们共同的行动、共同的作为。”

  这封信以真诚的态度,探讨问题的口吻,平实的文字,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共产党员干部的责任。

  由此,山西在全省开展了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将干部下乡住村活动推向深入:包括省四大班子领导,省直厅局主要负责同志,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市直机关主要负责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内的领导干部,每人包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左右的村子,实地帮助指导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6010个主要干部帮扶6010个最贫困村,围绕“十二五”收入翻番的目标,成为一项长效工作。

  今年7月2日,袁纯清冒着大雨,再次来到武乡县砖壁村兑现承诺,主持召开座谈会,与有关地方领导、企业和基层干部群众一道,研究确定出村里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和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一同谋划富民强村的路子和办法。

  7月25晚上,山西卫视像往常一样,又播出了砖壁村红色旅游推介广告。

  依托土地、山水优势,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是山西省省长王君给左权县竹宁村规划的发展路径之一。今年4月28日一大早,在村民的引领下,王君来到村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工地。村委会主任刘振民介绍,这块土地平整后将新增耕地150亩,建设一批设施蔬菜大棚,全村人均可增收1200元。

  王君对围着他报喜的村民说:“几个月没来,竹宁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来大家的精神足了。你们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适宜的产业,把竹宁村打造成为太行山水农庄,为群众增收致富打好基础。”

  2011年6月20日至22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汤涛到武乡县监漳镇行道岭村下乡住村,白天到村民的玉米地里参加劳动,了解庄稼长势和收成,晚上串农户,就农村养老保险、子女就学、看病就医、外出务工等问题与村民促膝谈心,了解村民所思所盼,并与村干部一起研究抓基层强党建、提高群众增收的好办法。

  省委领导亲力亲为作示范,有效带动了广大干部下乡住村,在全省形成了下乡住村、包村增收的活动热潮。

  各级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机关干部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沉下身子、潜心调研,了解和分析阻碍各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围绕“一村一品”谋划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成为山西正在进行时。

  目前,全省共有7万多名干部下乡住村,其中厅级干部281名,县处级干部4149名,共住村1.2万多个。

  “四个进一步”——新时期的新探索

  山西省委下乡办主任张晓红说,通过干部包村增收工作,山西取得了四点成效,产业扶贫帮民富、兴办实事解民忧、统筹城乡强组织、锤炼干部转作风。

  青杨沟是山西朔州山阴县插花贫困村。全村共有132户、332人,党员12人。其中,常住人口157人,60岁以上45人,五保户和低保户共33人。全村耕地922亩,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作物有莜麦、豌豆、土豆、玉米等。

  2012年,山西省朔州市市长李正印包村以来,围绕“建立一个好支部,培养一批好干部,谋划一条好路子”,确定今年实施规模种植杂粮、规模养殖肉羊,向全市主导产业靠拢,预计两项为村民创收150万元,人均达4879元;重点搞好道路工程,对村容村貌进行大力整治,对村庄主干道进行绿化;实施低收入农民保障工程,县里为全村32名低保户和五保户,每人每年提供1000元的生活补助。

  柳林县李家湾乡圪垛村地处柳林、离石、中阳三县(区)交界地段,被称为柳林的东大门和吕梁的金三角,全村共342户1418人,其中劳动力387人。2011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且绝大部分村民纯收入仅2000元左右,收入主要靠劳务输出。

  柳林县委书记王宁在包村增收工作中,多次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认清了阻碍该村发展的最大劣势是基础设施落后、家族派系明显、社会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掌握了该村发展中潜在的最大优势是交通便捷。

  王宁帮助该村“两委”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多次深入存在矛盾纠纷的家庭,积极引导群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彼此相互体谅、相互让步,以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化解了一批多年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

  去年“两委”换届工作中,该村圆满完成换届工作并首次实现了“两委”主干的连选连任,提出了依托交通和区位优势,实施整村改造工程,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服务业、现代农业两大产业的总体思路。圪垛村步入了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

  乡宁县关王庙乡党委书记王海鸣选择了全乡最大的村赵庄村作为自己的包村联系点。

  王海鸣认为精神是一个民族崛起的支柱,也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力量源泉。他结合关王庙的文化脉络,总结出了人们称之为“关山精神”的四种精神,即:忠勇诚信,急功好义的关公精神;海纳百川,和谐兼容的云丘精神;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华灵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安大精神。他利用这四种精神,改变了自己帮扶村乃至全乡的各种不良风气,形成了现在良好的发展局面,被农民称为贴心人。

  围绕“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山西通过基层实践的磨炼,艰苦环境的陶冶,群众智慧的滋养,实现了“四个进一步”,即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的执政基础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03/18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