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采访组 广西是一块红色的圣地,百色起义的号角从这里吹响;广西还是一片进取的热土,基层党建的一种新模式从这里破题。
“农民不出村,能办万千事”。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调研时对“农事村办”模式非常关心,他说:“‘农事村办’让农民办事不出村,平平淡淡一句话,真正做到不容易!”
“农事村办”实施5年来,改进了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拉近了党员干部与农民群众的距离,健全了服务农民群众的长效机制,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盛夏时节,记者踏访八桂大地,真切探寻“农事村办”的来龙去脉。
长效惠民便民的民心工程
——“少跑一趟路,少进一道门,少走一道程序,少找一个人,少花一点钱”,“农事村办”让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想要办的事办好。
2005年乡镇改革以后,广西百色市的乡镇由原来183个撤并为133个,减少了27.3%,乡镇干部减少了14.7%。机构和干部减少了,但乡镇管理服务的半径却扩大了。百色市95.4%的市域属于山区,农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很多地方成为工作盲点,村屯干部很少去或者基本去不了。一些边远村屯的群众到乡镇办事,来回要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山路,有时一件事情要跑好几趟,少则几天,多则半个月也办不完。
“我在担任乡党委书记时,发现一位老奶奶一连几天默默坐在乡政府院子台阶上,一问才知道是来领救济的,但工作人员不在,只能等着。这件事给我触动太深了,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谈起当年触发实行“农事村办”的初衷,百色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欧阳可爽心情仍然很不平静。
2007年9月,以“农民办事不出村”为核心的“农事村办”模式在百色市田阳县开始试点。欧阳可爽向记者介绍说:“‘农事村办’就是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县、乡、村、屯、户等5级服务站点为依托,以生产、文化、卫生、法律和政务等各类服务为内容,以便民、惠民、富民为目的,使农民需要办理的事情尽可能在村屯就地解决,应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在村屯得到共享,实现县乡党委政府职能重心下移到村、覆盖到户、服务到人。”
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情真意切:“既然农民群众出村办事不方便,我们党员干部为什么不能转变观念,进村入户为农民办事呢?我们要让农民群众在村里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农事村办”不是一次短暂的下乡服务,而是一项长效的便民惠民工程。“农事村办”模式要求按照“五有一化”标准建立工作体系,即:有健全的服务网络,有必备的办公设施,有明确的服务内容,有稳定的服务队伍,有严格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县、乡、村三级联动政务处理信息化。
经过5年的探索和完善,功能健全、运行规范、协调有序的“农事村办”工作体系搭建起了一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直通桥”。
这是一个热浪滚滚的中午。记者来到“农事村办”的“发源地”田阳县百育镇。在一个90多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大厅内,前来办事的农民还真不少。百育村农民黄平贵家的房子旧了,想翻新一下,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忙着填写建房审批表,一旁的国土建设业务受理员耐心地为他讲解着,不到几分钟,审批表就填写完成了。
“以前我们要盖房,审批要从村跑到镇,等县里批下来,至少要两个月,有的还要跑近一年。现在,只要材料齐全,我到这里填好表,盖全章,审批证最多10天就能下来。”黄平贵对记者说。
连日采访,记者所到乡镇的“农事村办”服务站点都设备齐全,服务集中。在那坡镇百峰社区服务中心,记者见到弄初村75岁的韦宝章老人,他正来领每月30斤的政府救济粮。“以前领大米要到镇上,光坐车来回就得花20多块钱,好多时候我就不去领了。现在,我把救助卡交给村党支部书记,几天后,村里的党员干部就会帮我把大米从镇上领回来,又省钱又省事!”韦宝章拍了拍村党支部书记刚替他领回来的一袋大米,高兴地对记者说。
便民惠民的“农事村办”,是一次农村公共服务内容的创新,它不仅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直接高效的服务,使各项惠农政策落到了实处,更为农民解决了诸多生产上的难题,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田东县中平社区“农事村办”服务站,在为农民生活提供直接高效服务外,还重点抓香葱种植特色产业化服务,实行香葱种植产销一条龙服务措施,经常请专家为农民提供咨询,农民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处长梁燕海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广西1126个乡镇已有1039个推行‘农事村办’;在6794个村设置了服务站点;建立屯级‘农事村办’服务点2.7万个;建立村级‘农事村办’网络办公平台2692个。共办理农事188万余件,服务群众1080万多人次。据估算,在‘农事村办’实行过程中,政府每投入1元钱,就能为农民群众办事节省约10元钱。这样做,值得!”
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工程
——从“求我办事”到“为你服务”,从农民“往上跑”到党员干部“向下走”,“农事村办”促进党员干部作风转变。
在百色市试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广西顺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和农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需求,全面推行“农事村办”工作。2009年5月,自治区党委在百色召开了全区“农事村办”现场会,把在全区范围内重点推广“农事村办”作为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内容。201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区推行“农事村办”的意见》,部署在全区推广实践这一制度。
曾在基层从事“农事村办”工作的现任田阳县委组织部部长杨序勇对此深有体会:“农村工作直面群众,也离不开群众。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不能离县城越来越近,却离群众越来越远。我们心里要有农民,必须转变作风,到群众中去。”
“到群众中去!”在广西,这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陆璐是百色市右江区永乐乡的民政助理,记者在位于西北乐村的华润希望小镇“农事村办”服务站见到她时已是中午,而她仍在忙着为农民办理民政事务。“原来我们也经常下乡,但是没法为农民每天提供面对面的服务。有了‘农事村办’,我和其他党员AB岗轮换,保证这里每天都有人在。”如今,每周到村里两次为农民办事,已成为陆璐的工作常态。
从“农民跟着干部跑”到“干部围着农民转”,从“农民往上跑”到“干部向下走”,“农事村办”让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转变了作风,创新了服务农民的形式和载体。
崇左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永盛以摩托车入户的例子向记者讲述了“代办”和“联办”带来的好处。原来当地农民办理摩托车入户都要到县城登记、缴税、车检、买保险,至少要花费一周时间。有些群众嫌费时费力,索性就不办了,“黑车黑户,照跑不误”。而推行“农事村办”后,党员干部通过“代办”、“联办”,收集农民入户需求,联合交警大队、车辆检测站和保险公司,主动到村现场服务,一下子就解决了农家摩托车入户问题。
仅是干部为农民面对面服务还不够,广西还将现代信息服务技术引入“农事村办”,实现了“农事网办”。通过建立三级联动的政务处理信息化平台,让农民办事足不出户。玉林市通过打造“农事村办”电子信息化服务平台,让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民群众,即使不回乡也能办成事,大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如何让“农事村办”发挥更大作用?如何使“到群众中去”成为党员干部的常态?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梁海萍说:“我们建立了党员干部下乡服务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鼓励选拔优秀党员干部下乡,将他们的工作表现、群众拥护程度与待遇相结合,作为任用提拔的必备条件。同时将他们的工作业绩与待遇相挂钩,给予一定的奖励性补贴。”
5年来,广西按照“农事村办”“五有一化”的标准,打造稳定的党员服务队伍。除了专门选派村干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等到服务中心或站点开展流动服务外,还挑选热心公益的党员、致富能人等作为志愿者为农民服务,并通过强化制度保障、绩效考核体系来调动党员的服务热情。目前,全自治区共有村级“农事村办”服务站专兼职工作人员32410人,长期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
无论是南宁市创新的“一村一站一助理”服务体系,还是来宾市开展的“万名干部入村住户,万户农民进城住家”活动,在广西一路采访,记者所到之处总能听到农民群众对党员干部下村服务的热情评价。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农民黄宋清对记者说:“原来我们找村干部办事,难!现在,镇上的党员干部每周都下来为我们服务,态度好,办事快,这样的干部,我们大家都拥护!”
农民需要什么,党员就服务什么,“农事村办”专门将“党员服务”作为“农事”服务的一项内容,让党员干部了解了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患,及时发现问题、疏导思想、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贴心的服务让农民群众更愿意和干部说心里话,加深了对党的信赖和感情,搭建起了一座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政府职能转换的增效工程
——“农事村办”顺应了乡镇机构改革的新形势,满足了农民群众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需求。
遍布广西各地的“农事村办”服务站规模虽小,却涵盖了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服务站内的党员干部虽然不多,服务却高效而直接。“‘农事村办’在创新服务机制的同时,推动了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新建介绍说,“始于2004年的全国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要求基层政府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自治区党委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最终找到了‘农事村办’这一切入点,实现了基层政府工作方式和职能的转变,推动了全自治区的乡镇体制改革。”
2009年,在推进“农事村办”的过程中,百色市率先探索建立“一办三中心”体制改革模式,即按照“保留现行机构、业务一岗多责、人员统一调配”的运行机制,整合乡镇各办、站、所的所有力量,组建乡镇党政综合办公室和农事村办服务中心、产业发展指导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同时,组织林业、国土等部门各拿出一些重大审批项目,结合县镇审批制度改革,开展简政放权试点工作,把资源向乡镇、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强化乡镇管理和服务职能。
记者在百色市田阳县百育镇“一办三中心”的产业发展指导中心内看到,来自林业站、水利站、畜牧兽医站等部门的10多名农技人员正在为前来的农民做咨询服务。产业技术服务队队长谢增秀说:“过去,农民用水要去水利站,养鸡要去畜牧站,种地要去农技站,一天下来要跑很多地方,有时还找不到人。现在资源整合后,他们只要到产业指导中心来一趟,就能办成好多事,方便多了。”
从管理为主到服务引导,从单纯的服务经济到全方位服务群众,“农事村办”这一新时期广西自治区党委所坚持的群众路线在乡镇机构改革中的创举,不但使基层政府职能发生巨大转变,也让广西找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通过整合涉农部门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农民合作化组织,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生产发展;通过文化服务、卫生服务的开展,使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文明风气日益浓厚,村容村貌和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流动警务”、“流动法庭”等法律服务以及进村入户下访活动的开展,则及时解决了农村的各种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形成了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氛围。
广西实践充分证明,“农事村办”不仅探索建立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民群众、服务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而且找准了基层组织服务农民群众、服务农村发展的切入点,找准了塑造党员新形象的结合点,更找准了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着力点。广西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说:“‘农事村办’的根本出发点就是群众观,它在广西的普遍推行,不仅使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在基层群众中得到了检验,也让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采访组记者:唐园结陈凤秀周铮冯克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