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富民强村关键要靠党组织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7-25  互联网

    编者按 根据中组部领导对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宣传的批示要求,本报选择了100个村支部进行采访报道。湖北谷城县堰河村是一个特别有典型意义的村,七一前后,本报湖北记者站联合省委政研室农村处对该村进行了重点调查。通过典型解剖,找到了初步答案。答案十分普通,也十分经典:“富民强村,关键在于党组织。”堰河村的发展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因为有一个像山泉样清纯的党组织。”调查认为,实现中国富民强村,关键要靠党组织,主要做到“七个一”:即富民强村必须选准一个好的带头人,必须配备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必须依靠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必须开拓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必须创建一个好的工作机制,必须营造一种好的发展风气,必须建设一个好的支农大环境。现摘要刊发这篇调查报告,希望给各地以启发。

    本报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余爱民

    刚刚召开的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富民主要是富农民,强省必须强农村,强农村必须强到村一级。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最基层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村级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村”步伐?带着这一重大课题,记者深入到湖北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采访调查,对这个“由穷变富,由弱变强”声名渐响的山区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剖。

    “富民强村,关键在于党组织。”堰河村的发展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因为有一个像山泉样清纯的党组织。”

    堰河泉水清又纯

    鄂西北深山里藏着一个秀美的小村庄,一垄垄茶叶层层叠叠,一块块麦田齐齐整整,一排排楼房高低错落,一条条道路蜿蜒曲折,一弯弯流水咕噜叮咚,一声声鸟鸣婉转清亮,这就是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全村版图面积12平方公里,村民小组4个,农户247户,人口918人,村设党委,下属专业党支部4个,党员33人;农田550亩,茶园2000多亩,杜仲850亩,板栗600亩,花椒500亩,杉树和意杨2500亩。这是一个“明星村”,村里的荣誉室里挂着“七块国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生态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全国综合小康村、国家级AAA景区。

    没有人会相信,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堰河村还是穷山恶水,贫困落后,“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这里曾有一些“靠山吃山”的习惯做法,砍树买粮,砍柴烧饭,年复一年,青山就给砍成了秃子山,山坡上到处都是树蔸子,后来树砍光了,树蔸子也不放过,都被挖去生火烤火了,满山坡留下一个个的树坑,一下大雨便成山洪,温柔清澈的堰河变得凶猛浑浊。1992年时,村里不仅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还欠着近20万元的债务。

    对于堰河村的发展变化,现任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闵洪彦是见证人,更是推动者。二十年过去,再看堰河村,闵洪彦感叹说:“那真是山姑十八变,越变越鲜艳。”

    产业升级了茶叶是堰河村的特色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全村实现了家家有茶园,组组有茶场。2011年,村产茶叶3.6万公斤,总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杜仲、花椒、板栗也是主产业,面积大,收入高,农民获利多。农家乐是新型产业,更是招牌产业,全年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

    农民发财了农民种茶,亩均收入4000元。种茶的农民每家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茶场面积大的,像方勇、赵学春等农民,每年茶收入30多万元。做农家乐旅游生意的农民,每家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做得好的一年可搞几十甚至上百万元。还有养猪的、养鸡的、养兔的、种菜的,这些专业户的收入都不错,每年可挣3万~5万元。农民可以在几个合作社里入股分红,去年分红最多的是5000元,最低的也有500元。农民还可以在合作社、农家乐中获取劳务收入,每天百元左右。

    集体富裕了目前村级集体资产2000万元以上,村集体每年收入在150万元以上。收入主要来自三大块,一是茶场收入,这些年,村集体开发荒山种茶叶,办起了合作社;二是杜仲、花椒、板栗收入,这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村集体产业;三是林场收入。正是因为集体有钱办事,所以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得特别好。先是投资上千万元修建了所有的通组、通户、通山、通田公路,后来又投资600万元修建了甲板洞栈道,投资800万元建成了接待服务中心,修建了茶圣亭、茶艺馆、农博馆、奇石馆,完成了百日山真武古寨复建及景区门楼、服务区、旅游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

    村庄漂亮了堰河村的村庄建设是请国家建设部、环保部等多个部门和高校的领导、专家共同设计的,按照“茶乡新村、生态家园”的目标定位,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特别注重与山水融合、与生产融合、与文化融合、与环保融合,与旅游融合。

    专家评价为“四个山水”:总体布局显山露水,交通道路依山傍水,产业结构保山护水,生态资源养山润水。民房都是徽派别墅,粉墙黛瓦、雕梁画栋,显得大气高雅。村有文化大广场,组有活动主阵地,户有花圃小院落,家家门上挂着红灯笼,家家门前摆着花草盆,条条路上有林荫,条条路上有路灯,那真是村在山水中,屋在树木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图画中。

    风气文明了20年没有出现过刑事案件,20年没有出现过偷盗事件,20年没有出现过打架事件,20年没有出现过儿童辍学,20年没有出现过计划外生育,17年没有出现过上访事件。村里看不见一处垃圾,农家门前都放着一个生态垃圾箱,上面顶着一块太阳能板,还会说人话呢,时不时地冒出一句“谢谢你爱护环境”的提示语。据介绍,这是上海世博会用的最现代的智能化的垃圾箱。老百姓谈吐斯文,举止文明,待人热情。

    社会和谐了经济社会发展了,干部作风转变了,干群关系如同堰河的水和鱼,如同山上的土和树。记者走访了十几户农民,他们异口同声都说好。有个农民说:“这样的干部谁还有意见,那人就没有良心。”老百姓之间现在连争吵都很少了,因为每个家庭都想得“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评比的高分。每逢节假日,小山村便迎来了前来休闲的城里人,特别是襄阳、十堰和邻省的客人更多,大家都赞美堰河村“山清水秀人和谐,修身养性长寿命”。

    问泉哪得清如许

    堰河的变化翻天覆地,堰河的成就来之不易。怎么来的?谷城县委书记艾文金说:“堰河的发展变迁,是一幅山区干部群众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自发奋斗的浓缩画卷。”

    通过走访党员干部,走访农民群众,听取县委组织部长张宏、宣传部长余长虹的介绍,特别是听取长期在此蹲点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全正斌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详细介绍,我们了解了村党组织带领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长期奋斗的创业历程。

    凝聚民心1992年,堰河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闵洪彦高票当选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他首先做的,就是走访和开会。村支部成员普遍走访慰问特困户、孤寡户、伤残户,解决他们的生计困难;重点走访疏导“告状户”、“钉子户”、“摆尾户”,理顺他们的思想情绪;特别走访请教老党员干部、老退伍军人、老民办教师,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然后开会。先开党员干部会,又开群众代表会,再开群众大会。通过大大小小十几场会,把原来“几百号人的牢骚”汇成了生产生活两个方面的十几条意见,把全村“上百个好点子”集中成“变穷为富、变落后为先进”的“发展文件”,特别是把原来“一盘散沙”的人心拧成了“结实有力的一根绳”。

    制定规划闵洪彦说:“国家有中期规划,有五年规划,村级虽小,也得先有规划,决不能草鞋无样,边打边像。”所以他一上任“并没有急着干,而是带着一班人到处看”,主要是看怎么“谋篇布局”。他请了村小学“会画画”的老师,把全村如何发展画了一张图。分成茶山、树林、农田、村庄、风景等几大片区,分别涂成几个色块,让全村人来“评头品足”。“实践证明,这张图是科学发展的蓝图。堰河这些年的发展就是照这张图的设计来的,没有走弯路,更没有走回头路。”后来,村级发展有些名气了,他们又搞了个“升级版”的规划图,是请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孙君老师画的。后来国家建设部门、环保部门的领导和老师,都参与指导设计,使得堰河村的发展规划更具科学性、更具生态特点。

    发展产业最先发展的是茶产业。闵洪彦带着200多位村民上山,夜以继日地干,顶风冒雨地干,坚持不懈地干,历经六个春夏秋冬,终于开出了上千亩茶园。乡亲们有句话说“茶叶是绿的,汗珠是黑的”。年轻力壮的闵洪彦先是被烈日暴晒成了“关公”,后是被风霜定型成了“包公”,干部群众索性亲切地呼他“闵黑子”。以茶为主,兼种杜仲,广种树木,让堰河村遍山都是“生态经济”。到堰河村观光的人越来越多,闵洪彦请来市县旅游部门的专家,共同制定旅游发展计划,将境内海拔1000米的百日山、真武庙、峡谷、瀑布、鸡鸣寺、甲板洞、凤凰寨、银杏阁等诸多自然和人文景点相继开发出来。旅游业的发展,全方位拉动了堰河经济的发展:茶叶和杜仲销得更快,价格更高;养鸡、养兔、养猪、养鱼等专业户应需而生;小卖部、专卖店、直销点、小超市趁势而建;闲散劳力,特别是留守老人和妇女都有了就业岗位。村民们高兴地说,旅游业带来四变:山水变成了风景,资源变成了资本,农产品变成了商品,农民变成了股民。堰河村以旅游、茶叶两大主产业为坚强支撑,呈现出“两轮驱动、多业带动、各业齐动”的大好局面。

    建设新村山里要致富,必须先修路。整个堰河村路路相通、四通八达。村民们感叹说:“八十年代无路可走,九十年代有路难走,如今畅通无阻,天晴下雨可穿绣花鞋走,一年四季都穿皮鞋走。”修路与修桥结合,挖渠与建泵结合,电网改造与通电话、通电视、通网络结合,一应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都进行了高起点、高规格的建设、改造和完善。新村建设遵循“二十四字理念”:方便生产,有利生活,基础配套,服务健全,外部特色,内部现代。各自然村落建设坚持“十六字原则”:因地制宜、依山傍水、随弯就片,高低错落。堰河村的村庄建设总体布局和民居式样都是经过国家级的专家精心设计,处处体现生态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兼容了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特点,继承了当地传统风格又添加了现代元素。基本统一的青砖灰瓦,木质门窗;每家二层小楼,单门独户;一个自然湾总体风格相近,细看形态各异。稍一留意,每个农家都有一个极有文化品味的名字,比方说我们住的那家叫“听水居”,我们吃的那家叫“读山居”。

    改造习俗最先改造的是倒垃圾习惯。村委会首次把“垃圾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召开村民大会,讨论通过了不许乱倒垃圾的“村规民约”,并且拿出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措施。村里统一设立垃圾中心投放站,各户都备垃圾桶,必须做到垃圾三分:一类生活垃圾,果皮菜叶之类;一类可回收转化垃圾,废纸、塑料之类;一类不能加工垃圾,打碎的瓷器、玻璃瓶之类。村民开始不大理解,后来慢慢接受了,再后来就变成了自觉行动。现在的堰河村,完全看不到垃圾,所有垃圾都得到了充分回收和利用。村里每月进行一次农家卫生评比挂星,从一星到五星,各有标准,从奖励到处罚,非常严明。新村建筑设计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卫生习俗,原来的“茅厕”,门前屋后乱搭乱建,破乱不堪臭气熏天,现在改名叫“卫生间”了,都是室内水冲式,很多家里用的是“高级马桶”。过去的鸡圈猪圈牛圈羊圈大多建在屋门前,有的甚至就把牲畜圈在家里,人畜混居,现在全部放在楼房后院,所有人畜粪便都进了沼气池,都变成了沼气。过去烧饭用的是木柴,现在用的是电、沼气和液化气。柴火灶还保留着,因为农家乐来的客人有的点着要吃柴火饭、锅巴粥。村里明令禁止施用化肥农药,只能施用生物药品,因为生态旅游有要求,所有的农产品必须是绿色的有机食品。就连建筑材料上也有讲究,拒绝窑烧黏土砖,只用环保免烧砖。

    安得清泉千万道

    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最基层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村级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村步伐,应该成为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堰河村的经验,关键在于依靠党组织,主要是在“七个一”上做文章,可以学习推广。

    富民强村必须选准一个好的带头人闵洪彦就是这样的带头人。当初群众把他从“三把手”位置上推出来,他没有辜负乡亲们的信任,两年干出了明显的成绩。镇党委很欣赏这个能人,把他招聘到镇经委当干部,主抓乡镇经济。他很快就把镇经委的工作搞得风生水起。后来村里的党员群众一次次到镇上去“上访”,硬是要“闵黑子继续回来当支书”。关键时候,闵洪彦并没有留恋机关,“只要堰河人民需要我,我会一直干到底”。重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关键要选好村级一把手,核心的标准至少有三条:一条是有热心,愿意干;二条是能力强,干得好;三条是不贪财,干得长。

    富民强村必须配备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堰河村有一个党员群众拥护信任的好班子。有事为证,2008年村级“两委”班子选举,采取的是“海选制”,不提候选人,选谁都可以,一票选到位。上一届四名村干部全部高票当选,村支书全票,三个支委得票率高达98%。从堰河村群众对支部一班人的评价中体会到,一个好班子,应该做到“五是”:一是爱民的班子。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民有所难,我有所帮。二是干事的班子。勤干事,会干事,干好事,干实事。三是民主的班子。民主议事,民主决策,不搞一言堂,不搞独断专行、一意孤行。四是互补的班子。一人为主,众人相帮,各有所长,取长补短。五是团结的班子。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凝聚力,团结是大智慧,团结是大责任。

    富民强村必须依靠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堰河村的党员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且总能在难事、大事、新事上带头示范。党员游帮立,爱学习,懂市场,率先创办天艺茶叶公司,带动一批群众经销茶叶。妇女党员季达翠,最先亮出“堰河香系列生态品牌”,开发出土鸡蛋、腌鸭蛋、腊蹄子、风干鸡等十几个农产品牌子,乡亲们跟着学,将所有的农产品都搬上了旅游餐桌和柜台。党员不仅仅是带头致富,更帮助困难群众共同致富。村里有个特困户,家里三个残疾人,根本盖不起房子,村支部发动全体党员帮扶他,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让他家也住上了楼房。堰河村的党员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新时期农村党员要保持先进性,保持纯洁性,需要做四个模范:一要做发家致富的模范,二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三要做公益事业建设的模范,四要做扶贫帮困的模范。

    富民强村必须开拓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堰河村变过去的“靠山吃山、坐吃山空”为“靠山养山、生态发展”,山上以茶叶产业为主业,兼搞杜仲、花椒、板栗等特种经营,山下以小麦生产为主业,兼搞养鱼、养鸡、养兔等特种养殖,后来从生态保护开发中赢得商机,开发农家乐,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业,现在正在打造更高层次的品牌发展战略。富民强村必须找准好路子。路子找准了,发展就快了,否则多少年依旧、面貌难改、群众难富。湖北全省有8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有更多的先行村,都是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找到了这条发展的路子。他们与堰河村相类似,一业发展带动多业发展,产业发展拉动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党建全面发展。

    富民强村必须创建一个好的工作机制堰河村有一个著名的“三三制”。一是建立健全村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实行组织机构的“三位一体”。二是建立健全“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工作推进程序,实行党务政务“三会治事”。三是建立健全“党员联农户、干部联项目、班子联院所”的工作联系制度,实行工作载体的“三联共建”。每个党员联系两名困难农户,实行结对帮扶,每个村干部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联系一个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堰河的“三三制”值得在广大农村推广,它创新了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创新了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实现形式,创新了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创新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

    富民强村必须营造一个好的发展风气堰河村的民风好,民心思富、民心思福、民心思德、民心思优、民心思美,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乡风文明,党组织应该着力营造四种风气:一是营造发展风气。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发展是责任,贫困是失职。二是营造文明风气。既要物质文明,又要精神文明,还要生态文明;既要个人文明,又要家庭文明,还要村庄文明;既要语言文明,又要行为文明,还要心灵文明。三是营造道德风气。要有社会公德,要有集体品德,要有邻里道德,要有个人美德。四是营造和谐风气。农民解释和谐就是“舒服”,舒服了、爽了,农民兄弟的幸福指数就上去了。

    富民强村必须建设一个好的支农大环境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支农大环境,各级党组织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做好政府支农工作。还要改进支农方式方法,特别突出的是,支农政策要整合,下拨方式要改进,拨付环节要减少,运行成本要降低。二是进一步做好机关单位支农工作。各个党政机关都要联系农村,最好联系到乡村,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切实为基层办好事办实事。要把“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机关转作风”三者结合起来。三是进一步做好企业支农工作。企业支农是社会责任,是职责义务。要研究完善企业支农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探索企业支农扶农与促进企业发展的双赢效果。四是进一步做好高校和科研院所支农工作。农业的问题还得靠科技来解决,农村呼唤科技人员、科技成果下乡,呼唤良种良法的推广,呼唤科技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服务工作的加强。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25/18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