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满国 冯薇 本报记者 李锐
“单笔提取多少额度现金需要出示身份证?”“5万元。”……“恭喜您,答对了。”随着主持人的话音,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村民乐呵呵地接过奖品。7月15日,由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主办的“支付结算知识乡村行”系列活动走进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的中国食用菌大市场。
易懂:宣传趣味性多一点
舞蹈《花开中国年》、小品《取款风波》、独唱《歌曲串烧》……黄松甸镇食用菌大市场的活动现场文艺表演趣味十足,惹得农民观众笑声连连。蛟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姚金明介绍,参加文艺表演的演员都是来自附近各地农村信用社的员工,有蛟河联社、双辽联社、永吉联社。节目都是员工自己编排的,通俗易懂,有些节目的编排还有农村金融知识在里面,农民在观赏文艺表演的同时,很容易了解金融知识。
在演出现场的宣传发放处,4名员工向村民发放金融知识宣传单。宣传单涉及辨别人民币真伪、个人贷款、农信银快汇业务等十余项内容。边上两个农民拿着宣传单有一段对话:“拿回家好好看,知道怎么辨别100元假币,别吃亏。”“你比我用的钱多,你也得仔细学学。”据宣传员介绍,一个小时的活动,现场发放了3万多份宣传单。
走进乡村,贴近农民,“支付结算知识乡村行”系列活动改变了传统的宣传方式,不仅增加了宣传活动的趣味性,而且也展现了农信系统员工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副总裁尤进伦说:“农村金融设施落后,支付手段单一这只是阻碍现代化金融服务进农村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农民不了解现代金融知识。我们这次活动在农民赶集之日,深入村户及农贸市场,通过现场咨询、互动答题、业务实例分享、文艺表演等农民喜闻乐见、简单明了的方式,向农村百姓宣传、普及基础金融知识及支付结算知识,将‘送知识下乡’与‘送文化下乡’、专业性与通俗性有机结合。”
快捷:距离不是问题
7月17日,正好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人赶集的日子。在梅里斯集市,来来往往的汉、满、达斡尔等民族的群众纷纷驻足,听农信联社的业务员讲解金融知识。来自梅里斯乡前平村的赵国忱说:“我觉得农信银快汇业务太好了。我自己家就有一个自助终端,客商来买货,在家刷一下卡就行了,方便极了。”赵国忱介绍,自助终端都是由农信联社免费安装的,不仅仅改变了农村的支付结算方式,而且对于农民来说,不用再一张张数钱了,避免了数额错误和出现假币。
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的中国食用菌大市场是吉林省内唯一一家食用菌批发市场,一年交易量达2万余吨,交易额可达12亿元。现在,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来黄松甸食用菌市场进货。一位河南的进货商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以前来这进木耳,都是携带大量现金,舟车劳顿的,十分不便。现在不同了,自从信用社开办了这个农信银快汇业务后,我出发前先把货款打过来,到这选好货后就直接发货了,这样人和货几乎是同时到达,大大提高了生意上资金周转的效率。”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市场推广部总经理杨薇介绍,全国8万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全面联网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后,从2007年初,该中心依托8万家联网网点推出了农信银快汇业务。该业务可以使客户在遍布城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异地实时资金清算。更是为外出务工人员、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地区在外求学的学生家庭,提供了安全、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
覆盖:金融服务真正下了村
7月17日,记者来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度罕伯岱社区金融服务站,10分钟的时间就有4位村民来办理业务。社区居民段晓刚说:“没有这个村里的网点,我每次存取款都要花费二三十块的坐车费用,最近的农信社网点都在14公里以外。现在好了,骑着自行车,几分钟就到社区金融服务站,省事多了。”杜尔门沁信用社的杨巨峰介绍,这个社区金融服务站虽小,但可以办理存取款、转账、存折补登等业务,就是一个“小微银行”,社区里的居民方便多了,每天服务站的业务都有七八十笔。
在黑龙江省最大的村——杜尔门沁村农民石宝明的家中,也有了“小微银行”。别看地方不大,但“五脏俱全”,一般的金融业务都能办。黑龙江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副主任何剑平介绍,黑龙江省有9889个村,目前,黑龙江省农信联社已建立了2004个村级金融服务网点,让现代金融服务真正地下了村,入了地。何剑平说,在村里设立一个金融服务网点成本是5.2万元,作为直对“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大于经济效益。据何剑平估算,从去年开始建立村级金融服务网点,黑龙江省农信联社投入了1亿元资金。按一个农民一年去一次乡镇办理业务花费26元计算,2011年就为农民节省路费支出9400万元,节省工时7300万小时。
尤进伦说:“我们的受众群体是‘三农’,让村里的农民在家门口能够享受到现代金融支付服务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农信银在支农、惠农方面从来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但真正做到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补贴,商业银行理念的深入,农民的认知度等多方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