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文化寿光”的城乡律动

网友投稿  2012-07-12  互联网

    本报记者 于洪光 吕兵兵 通讯员 王朋

    近日的一个傍晚,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西菜园村广场上灯火通明,40多名男女随着音乐跳舞,十几位老人拉二胡唱小曲,8名小伙子在进行篮球比赛。

    目睹此景,曾经走南闯北的西菜园村党支部书记张明伦感慨:“现在,我们这里文化生活与城市没多大差别。无线网络、有线电视、农家书屋、电子图书馆、文化大院、健身广场、少年宫都有了;像庄户剧团演出、家庭才艺表演和篮球、拔河、扑克、象棋比赛,这些人人都可参与的文化活动,我们村一年有60多场。”

    潍坊市委常委、寿光市委书记孙明亮说:“其实,西菜园村文化发展仅是‘文化寿光’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几年,寿光以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文化强市’为目标,城乡一体、统筹谋划,以城带乡、均衡发展,共建阵地、共享资源,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加快了‘文化寿光’建设。”

    顺应城乡居民需求适时决策

    近年来,寿光城乡经济和民生发展都很快。2011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1.6亿元,位居山东省第三位;农民人均收入达11253元。2009年,实现了自来水、公路、数字电视、宽带等村村通;新农合参合率达100%,五保集中供养达87%;标准化村卫生所覆盖100%,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改革。

    孙明亮坦言:“我们在调研中认识到,在寿光,相对于经济和民生,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城乡文化建设差距较大;寿光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用文化来提升,社会文明迫切需要用文化来支撑,居民生活迫切需要用文化来丰富。”

    基于这些,寿光市委、市政府把城乡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制定了《推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的意见》、《推进文化寿光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等11个意见和方案。

    寿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莹介绍,寿光以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为契机,实施“文化寿光”战略,开展了公共文化、文化产业、文化传播、文艺创作、人才队伍、机制创新等“七大行动”,用3至5年时间,将寿光建设成为“地域特色鲜明、服务体系健全、产业优势突出、发展活力强劲”的文化强市。

    为此,市里制定了财政扶持、税费优惠、投资融资、土地保障、人才开发、奖励补助、工商管理“七类42条”扶持政策。对公益性演出,每场给予1000元补贴;每年拿出600万元,开展“农圣文化奖”评选;对在央视、山东卫视播出和获得国际、国家、省级奖项的动漫、影视等作品,给予10至100万元奖补;对文艺创作,实行立项资助制度,扶持“草根作品”。

    市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全面提升

    近日,在该市上口镇河疃村,党支部书记张佩义说:“现在,家家能看数字电视、能用宽带上网,村里有文化大院、有农家书屋。村里的‘文化’,比前些年多多了。”

    徐莹说:“‘文化寿光’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通过‘完善规划、优化布局、分级实施、加快推进’,提升‘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市镇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2010年以来,寿光根据城乡规划,优化公共文化布局,建设了市区、城郊、农村三个“10分钟文化圈”,居民步行10分钟即可就近参加文化活动,形成了以市区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文化中心为纽带、农村文化大院为主体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在市区,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全力打造“城市核心文化圈”,建起了文化中心、健身体育场、蔬菜博物馆、文化产业园、文化公园等32处公共文化设施。

    在城郊,以承接市区文化为重点,全力打造“城郊辐射文化圈”,建设了弥河生态观光园、滨河湿地公园等41处开放式文化场所。

    在农村,以建设文化惠民“五大工程”为重点,全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圈”,所有镇街道已全部建起了文化站(中心),所有村庄建起了文化大院、农家书屋。

    为了提升农村文化信息化水平,实施了数字电视“户户通”,数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达99%以上;实现了信息网络村村通,建起了320家农村信息服务站,实施了“万户农民上网工程”,9.5万农户实现了居家上网;建设了9处城乡数字影院,力争今年数字影院覆盖所有镇街;为解决蔬菜病虫害快速诊断难题,开通了网络视频专家咨询系统,实现了农业专家与农民远程可视交流。       

    在农村书屋建设上,探索了城乡图书资源共享。在7个镇街设立了市图书馆分馆,每季度将图书进行交流;发展了数字化图书馆,10万册图书实现了数字化;实现了镇村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提升了城乡阅报栏(屏)和公共电子阅览室。

    “和谐四季”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在田柳镇东头村,村民王光秀说:“我们自编自演节目一年有30多个,有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本村演了外村演,好的还能到市里演,大家既是演员也是观众,愿意演,也愿意看。”

    市文广新局局长张文升介绍:“近几年,寿光为满足城乡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整合城乡文化资源,统筹开展文化活动,引导城市文化下乡,鼓励农村文化进城,推动了城乡文化互动融合。”

    张文升说,围绕“城市乡村联办节目、市民农民共享欢乐”,寿光已经连续6年开展以“绿色之春、文明之夏、丰硕之秋、欢乐之冬”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举办“千场文体竞赛”、“千场电影进乡村”、“百场公益巡演”及中华农圣文化节、蔬菜文化艺术节、居民舞蹈大赛、庄户剧团大赛、家庭才艺展示、青年歌手大赛、书画展览、楹联评选等文化活动;培训城乡文化人才5000人次,建立农村文化团队320个;成立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摄影摄像、文学创作、诗词楹联等21个文化协会,城乡居民会员达6200人。

    组织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农村文人记身边事、写身边人,创作了一批反映寿光的文化作品。近三年,已有310件书法、摄影、舞蹈、音乐、绘画等作品获奖、入选或发表,其中农民作者占了43%;以蔬菜大棚创始人王乐义为题材的广播剧《情满昆仑》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电影《永远是春天》、电视剧《乐意为人》等获省文艺精品工程奖。

    提升县域文化产业规模化和专业化

    在寿光文化产业软件园,科苑数字科技公司总经理金梅娥说:“科苑公司主要从事动漫制作、软件研发、多媒体设计等,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达1200万元。”

    徐莹介绍,寿光围绕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实施了“1区8园4带10大项目”工程,现已投入70亿元。打破镇区界限,整合双王城文化资源,建设“双王城生态文化经济园区”。

    寿光文化软件园办公室主任刘秀身介绍,文化软件园投资8.9亿元、占地812亩,已成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全省唯一的县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入驻企业、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达91家,形成了动漫制作、影视传媒、文化创意、信息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今年前5个月实现产值1.5亿元。

    寿光菜博会办公室主任隋子龙介绍,连续举办13年的“菜博会”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农业展会品牌,也已成为寿光的“金字名片”,提升了寿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菜博会参展企业2100家,参会人数212万人次。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12/18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