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景山
早就听说,在四川地震灾区,如今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近日,记者深入重灾区德阳市采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时,所到庐山路小学及附属幼儿园、东汽八一中学、市第二人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工程技术学院,一幕幕入眼的现实和真切的感受,印证了“四最”之说。
在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来自香港的专家和志愿者正与内地工作人员一道,精心为残疾人进行各种康复治疗。阿坝理县羌族王大妈,地震中右脚腕被砸成骨折,应约来这里进行康复治疗。她见到记者来采访,不住地念叨:“这里有说不完的好,吃住医不要花一分钱,过去没看过,现在我看到了!”
四川省残联副理事长、德阳市残联理事长马骏介绍,中心担负为全市28万多各类残疾人的公益性福利性服务,所有服务均免费。“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已为省内德阳、绵阳、广元、阿坝、成都、雅安和甘肃陇南、青海玉树等地震灾区的肢残伤员,提供服务13788人次。
市编办主任俞伟介绍,近年来,该市结合灾后重建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紧紧围绕“提升公益服务水平”,努力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不断加大对公益类事业单位支持力度,做到在机构编制方面向公益类事业单位倾斜,政府引导注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对公益类事业提供方式进行探索,呈现了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资源优化扩充康复人员、庐山路小学现代化建设吸引生源、旌阳区文昌社区便民服务深入民心、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校园驻点等特色,在各类公益事业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在改革中,该市抓住“三个契机”。一是抓住灾后重建契机,坚持民生优先,科学重建,先后制定了全市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等重建规划。3年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200多亿元,重建学校584所、医疗卫生机构183个,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二是抓住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契机,盘活机构编制资源。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着力做好精干“瘦身”,对全市原有2266个事业单位进行认真梳理,共撤并整合职能消失或逐渐萎缩的事业单位115个。此外,对于取消收费项目又确属公益服务的单位,及时改变经费形式,“正身”回归应有职责,将其自收自支编制置换为差额或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同时,坚持盘活机构编制资源,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强身”。结合卫生体制改革,给乡镇卫生院重新核定了财政补助事业编制4332名,对全市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781名。三是抓住社会管理创新契机,破解基层公益服务难题。
通过不断探索,德阳市在构建科学合理的公益服务新格局中出现了四个转变:即由重点为企业服务转向重点为社会服务,由重点为城市服务转向重点为城乡服务,从保经济发展的配套型转向保民生的公益型,从注重个体发展转向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