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第二次飞跃』的加速助跑

网友投稿  2012-07-09  互联网

    本报记者 沈建华

    近日,“2012·国际合作社年在江苏”活动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江苏省副省长徐鸣在致辞中介绍说,目前江苏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4.8万家,入社农户749万户。省农委提供的数据表明:江苏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成员数、出资额、农户入社率、社均成员数均位列全国第一。省委副书记石泰峰说,这“四个第一”,既反映了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也反映了这种发展从“量”到“质”的深刻变化,为实现“第二次飞跃”加速助跑。

    从社员合作到社联合作 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近年来,江苏农村蓬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呈联合发展之势,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开始探索成立联合社、合作联社等经济组织,使得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

    “加入联社后,沾了品牌的光,这几年每年都能挣不少钱。现在外面的人都认我们固城湖的牌子。”江苏南京高淳县蟹农宋新娣说,合作联社不仅帮助蟹农打开了市场,还让蟹农分享了“品牌效益”。

    宋新娣加入的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是联合了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泰州5市23家水产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的。合作联社理事长邢青松说:“我们注册了青松商标,打上防伪标志,并在全国50多个城市建立了‘固城湖牌’螃蟹营销渠道,我们的螃蟹还早早地‘爬上’互联网销售。”

    苏中兴化市沙沟水产品专业合作联合社,是2010年12月28日成立的,由泰州市兴化、盐城市盐都、扬州市宝应三市六县区的6家合作社组成,联合社辐射范围200平方公里,涉及养殖面积20多万亩,带动农户1.2万多户。联合社每年都举办4到5次培训班,向广大养殖户讲解各种先进养殖技术,每年的水产品销量从成立联合社之前的7万多吨提高到现在的12万吨左右。

    一些合作社还实现了跨省联合。江苏省青梅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宜兴青梅合作社牵头,吸纳浙江长兴、安徽宁国等市县青梅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产业影响力和农户带动力。

    目前江苏全省合作联社或联合社已达566家,涉及1380个合作社,社员达21万户,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2009年,江苏省东海县成立了永兴葡萄专业合作联社,10个成员单位的总社员近8000户。合作联社以石梁河万亩优质无公害葡萄基地为龙头,不断扩大规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当年,全县葡萄种植面积新增3000亩,增收2000万元,最高亩产效益达1.5万元。

    上世纪80年代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民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农业“两个飞跃”战略思想中的“第一个飞跃”。但农民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直接组织从原材料的采购到农产品的销售整个过程,分散经营,势单力薄。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二个飞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其作用和意义愈发凸显。

    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江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时机日益成熟,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各地结合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实际大胆探索,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第二个飞跃”健康有序地加速助跑。在现代农业产业环节上,由单一生产环节的合作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和产加销一体化合作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类型合作组织占30%以上,高效种养业类型合作组织占80%以上。

    从产中合作到产业链接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之初,农村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之一是“龙头企业+农户”,但是这种组织形式存在先天缺陷,主要是契约不能对当事人构成有效约束,双方都会出现签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最终影响这种产业化组织形式的稳定。

    而起初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侧重于微利或无利的农业生产过程;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规律表明,只有当契约形成组织的收益高于交易成本时,这个契约组织才能存在下去。于是,为了克服这两种组织架构缺陷的新型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便应运而生了。

    南通银鑫食品有限公司起初采取的是“公司+基地+农户”的对接模式,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不断凸显:农户法律意识相对不强,市场行情好时便将农产品卖给出价更高的企业,而当农户因自身种植的农产品质量、数量等指标达不到订单要求遭拒收时,往往导致群体性的后果……2008年初,该公司与启东等12家合作社建立长久的订单种植协议,直接与3500多农户、111个专业大户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企业自身、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协调发展。

    这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组织形式,既有同产业的横向联合,也有产业链上的纵向联合。“他们自己兴办加工、销售企业,或与农业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合作组成的联合社,按市场经济效益最大化规律,将农业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组合,创新和丰富了合作的新内涵。”省农委农民合作指导处处长姜葵说。

    2010年东台市民星蚕业专业合作社牵头与南京、南通、徐州、苏州、盐城、连云港的26家蚕业专业合作社和16家龙头加工企业在江苏省率先建立“江苏民星蚕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形成全国最大的蚕业专业合作组织实现了产销统一。联合社拥有注册资金5108万元,成员8万多户,带动农民20多万人,总规模达到江苏蚕业的1/3,形成了推动整个江苏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该合作联社先后申报国家专利和科研成果10多项,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多项,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和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优质雄蚕丝获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被国家五部委列为出口高新技术产品。

    由龙头企业与合作联社实施的科技创新和科研开发,有效地提升了东台茧丝绸产业化水平,使东台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高品位蚕茧生产、生丝出口基地,蚕农直接年经济收入6亿多元;由该联社带动发展的11万亩桑园规模基地,投产桑园亩平收入4890元,为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的2.2倍。

    江苏省农委副主任祝保平说,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依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龙头企业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了这一环节,企业可以避免面对千家万户,而农民又可以通过合作组织改变自身弱势地位。

    大丰市大中镇裕华大蒜生产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加工企业生产要求,由合作社对成员实行统一品种供应、统一种植规程、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经过多年实践,合作社总结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大蒜种植规程,大蒜种植不仅高产而且优质,亩产由过去的1500公斤增加到3500公斤,大蒜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目前,全镇已形成了10万多亩大蒜种植面积。

    泰州苏鹏蛋业有限公司在开展“五个一”示范创建活动中,牵头组建了姜堰市苏鹏禽蛋购销专业合作社,核心成员300多人,养殖蛋鸡200多万只,带动周边5800多户农户养鸡致富;江苏延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形式,在句容市建立了4000亩出口蔬菜花卉繁种制种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年创汇1000多万元。

    从“公司+农户+基地”向“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基地”过渡,江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有了新的模式和内涵。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姻”,形成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优势互补,大大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

    从产品合作到产销联合提升了农业市场化水平

    中国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特点——生产的生物性、地域的分散性以及规模的不均匀性,决定了中国千家万户的农业经营承包户必须走组织起来的道路,才能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市场主体地位。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农村出现了多种新型的农业合作经济形式,但主要是农业产品生产的合作。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越来越突出。江苏各地通过产销一体化的探索,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尝试,便越来越具有标本意义了。

    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2010年6月,高邮市68家合作社联合组建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联社,抱团进城搞销售。合作联社积极整合本地农产品优势资源,注重成员单位之间联合合作,通过直销网点销售成员农副产品,发布农产品购销行情和价格信息,为成员单位搭建服务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合作社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合作联社已在扬州、姜堰等地开设农产品直销中心(店、柜)10家,实现销售1500多万元。

    扬州市润泽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联社成立于2009年6月,注册资本58万元,是江苏第一家以销售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为主的专业合作联社。22个成员合作社作为全市900多个合作社的代表,抱团进城,设立农产品专卖窗口,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联社自产自销的农产品有50多个大类、500多个品种,让市民早上6点就能买到新鲜、生态蔬菜。

    由于农业比较收益偏低,以农为业的契约组织要想获得收益,会比一般组织更为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不例外。一度兴起的合作社农产品进超市,后来渐趋式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进超市门槛高,利润低,甚至亏本。

    “近两年不断出现的卖难,也逼着我们想出了办‘苏合’的思路。”省农委农民合作指导处副处长周林华说,一般合作社农产品很难进超市,即使进去了,因超市结算“非即时兑现”,导致合作社承担了很大资金周转压力。而单个合作社进城,成本高,即使在市区租个小门面,少于5万元拿不下来,而现在像润泽22家合作社这样分摊15万元的年租金,单个合作社的年租金不到1万元。

    于是,在江苏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苏合”,即江苏省农民合作社联合直销组织。2011年10月,全省“苏合”销售合作联社举行集中开业仪式,全省统一注册“苏合”商标之后,各地都陆续组建“苏合”农产品销售合作联社,在城市开设直营超市、直营店,有效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买贵”。目前,全省已组建“苏合”销售合作联社51家,在城市社区开设直营店95家,直接带动8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城直销农产品。据统计,2011年“苏合”共实现销售额7.6亿元,年可分配盈余达1961.4万元。

    农业部门权威数据显示,蔬菜产销各环节的每斤总成本为2.02元,总利润为2.15元,其中,农民在生产环节承担总成本的42.5%,获利却只占7.6%;其他环节承担成本57.5%,获利却占92.4%——流通零售环节占了利润的大头,“苏合”的诞生,即为有意破解“中间环节”难题。

    在扬州苏合润泽超市和常州苏合名仁平价超市,店内醒目位置都设有价格公示牌。仔细察看这些店的蔬菜价格,至少比市场均价低20%~30%。

    便宜这么多,能赚钱么?“苏合润泽”联社理事长苏立宏,以合作社产的豆制品“方干”为例,算了两笔细账:一块方干成本0.5元,批发给个体商贩一般价格为0.55元,利润是5分钱。现在,苏合联社超市内的方干,以每块0.7元销售,扣除超市按成交额10%收取的管理费0.07元,再除去成本,一块方干的利润在0.13元。也就是说,每一块方干的利润,较之以前批给个体商贩,能多赚8分钱。

    再说对消费者。个体商贩卖给消费者,每块方干的价格为0.8~1元,而联社超市内只要0.7元,价格最多差了0.3元。现在,合作社的豆制品,在超市内一天销售额就达2500元。

    常州“苏合名仁”联社理事长顾卫明介绍,由市场和19家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开办的平价超市,开业以来,蔬菜类商品累计销售近100万元,较大幅度平抑了周边菜价,合作社各类产品不仅不愁销,利润也普遍提高5~8个百分点。

    由于少了中间环节,原来中间环节产生的费用一部分让利给市民,一部分转为农民的合理利润。苏立宏说,随着专卖店的发展,田头对接餐桌成为现实。跳过了批发商、供应商、菜贩子等中间环节,至少能让菜价下降20%到30%。“这样做,不但普通居民受惠,农民合作社也能更快实现资金流转。”

    借助“苏合”这一新平台,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更提升了农民走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合作社市场话语权,降低了农业经营风险,强化了农产品品牌效应。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09/186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