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当好村里的主心骨

网友投稿  2012-07-09  互联网

    本报记者 李庆国 何烨

    这里毗邻未来现代科技城,周边地区外来人口众多,环境条件复杂,然而这里却没有一处违章建筑,没有一起上访事件。这里是一个祥和、宁静、幸福的京郊小村庄——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酸枣岭村。

    这个仅有140户450人的小村,在村支书刘淑兰的带领下,大力开展村级民主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800万元。

    小村人的幸福生活

    一进酸枣岭村,便可看到一片“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这是前几年新农村建设时种下的景观塘,就在进村口,村民自己看着美,来农家乐的城里人也觉得秀美。”村民介绍说。

    酸枣岭村原来只种植玉米、麦子,一年下来的收成也就自给自足。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酸枣岭村开始寻找致富的机遇。1997年村里开始“招商引资”,引进了“金盛福食品有限公司”,同时又指导乡亲们种植大棚蔬菜和瓜果,2000年后开始开发农家旅游项目。现在,村里的大棚瓜菜一方面外销,一方面以市场价格供给企业,村里人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就在“金盛福”工作。当“金盛福”以连锁“熟食厨房”的形式迅速占领京城大型超市的时候,酸枣岭的农家院和垂钓园也引来了一批批城里的客人。

    2011年酸枣岭村人均劳动所得已达到1.4万元。同时村委会每年还会对男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以上的村民发放1200元的生活补贴。经济条件好了,生产生活设施也一并跟上,村里进行了村庄规划、道路整治,实行社区化管理。户户接上自来水,垃圾处理、厕所一律按科学环保的标准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益民书屋”、荷塘公园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如今在酸枣岭村,户户都有自己的小汽车。“我们谈不上有多富,但是生活很舒服。”从一开始的追赶经济大潮,到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在生活,酸枣岭村以自己的生活节奏,唱着幸福快乐的农家小调。

    老支书的治村之策

    酸枣岭村的领头人刘淑兰今年已经78岁,是个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算得上京郊“最老的村支书”。从一开始的大队长到村支书,刘淑兰以自己的公正、无私以及精明强干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和拥护。

    酸枣岭村这些年的变化,是刘淑兰带领村委班子不断地实践摸索来的。没有技术,他们就请技术人才;没有产业,他们就“招商引资”。包地一年一签的办法,也是刘淑兰的主意。随着北京的地价不断攀升,酸枣岭村的包地租金也是水涨船高,村民们每年的分红都在稳步增加。

    村子富了,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酸枣岭村的外来人口是当地人的两倍,外来人要租房,就容易产生违建问题,刘淑兰带领村委会一家一户查违章违法建设。有越界修宅的,刘淑兰在现场监督,拆除违建。

    基层工作头绪多,复杂繁琐。刘淑兰以近30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治理村务要“公正、公平、公开”,还要有智慧。为了解决外地人和本村人的吃水矛盾,酸枣岭几年以前就实行了“阶梯水价”,从制度上培养村民的节水意识,同时也缓解了人多水少的矛盾。

    基层的安定之道

    酸枣岭村目前有村委3人,党员29人,在这样一个400多人口的小村,党员的作用不容忽视。刘淑兰对国家有关政策了如指掌。在她看来,村支书的作用,就是保证国家对“三农”的各项扶持政策落地。小小的酸枣岭,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翻开《酸枣岭村村规民约》和《酸枣岭村村民自治章程》,刘淑兰介绍:“要让人信服,就要公开公平,要照章办事。”

    酸枣岭村的村规第一条,便是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一共十二条条款,以尊重村民的习惯和风俗为基础,涵盖了村里的公共设施、房屋拆迁、租赁管理、土地承包等。而村民自治章程,则更多地体现了酸枣岭村“安居乐业、老有所依、生活宽裕、管理民主”的村风村貌。刘淑兰说,酸枣岭村的人心齐,大家都奔着好日子去,比城里人活得还舒服自在。

    当记者离开的时候,刘淑兰告诉我们,她现在耳朵不好使了,如果有其他人来当村支书,相信日子会一如既往地和美富足,因为在酸枣岭,有党员,就有了团结的主心骨。酸枣岭人相信,跟着党走,总是一条光明的路。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09/18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