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从应对危机看科学发展

网友投稿  2012-07-09  互联网

    新华社记者 赵承 张旭东 樊曦 何雨欣

    这是危机和挑战不断的十年——从非典到禽流感,从汶川大地震到玉树强震,从雨雪冰冻灾害到舟曲特大泥石流,从国际金融危机来袭到欧债危机蔓延……十年走过的路并不平坦。

    这是沉着有效应对的十年——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不畏艰险、众志成城,成功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实现了历史性进步和跨越。

    一次次危机就像一道道考题,考验着我们科学发展的智慧和能力,锤炼着我们科学发展的意志和决心。

    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一幅恬静的画面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凝视:青山掩映之下,一栋崭新的白墙灰瓦川西民居旁,一对少数民族母子正在散步。

    2012年5月29日,汶川“重生”摄影展在东京开幕。日本摄影师佐藤成范用对比的镜头,向人们讲述了汶川经历的大悲与大喜。

    “很难想象就在四年前这里遭受了灭顶之灾。中国政府以如此快的速度重建灾区,还为少数民族受灾群众建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住宅。”

    汶川重建给世界的震撼,并不亚于当初地震发生时的震撼。仅仅三年,伤痕累累的灾区建设得如花园般美丽。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如此神奇的变化?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宽5.12米、高14.28米的大爱崛起碑,碑体像一个大写的“人”字,象征着不屈的震区人民,更寓意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危机面前,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

    汶川地震后,8万多人从废墟中重获生命,30多万名伤员被无数双手举托起重生的希望,这样的纪录,世界罕见。

    地震的伤痛还未消退,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接踵而来,其“震级”不亚于汶川大地震。

    应对危机,没有什么比民生更为党和政府牵挂。

    广西南宁良庆区南晓镇的南宁市信宁电子厂总经理韦大干最近很忙碌,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刚刚接到一批新订单,他又要“大干”一场了。

    4年前,金融危机呼啸而来时,珠三角不少企业在冲击之下无奈停产,甚至倒闭。韦大干与众多外来务工人员一样,踏上了失业返乡的路。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顿之中。而就在此时,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将保民生与保增长、保稳定并列为工作重点,一系列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举措密集出台。

    中央政策提供大环境,当地政府在贷款、注册、招工等各方面给予协助。韦大干因祸得福迈出了创办企业“大干”一场的第一步。从最初租用一间不到200平方米的厂房,50人的小厂起步,不到一年厂房就扩大到近5000平方米,员工增加到265人。企业年产2400万套万能充电器。如今,在信宁电子厂,90%的员工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返乡的农民工。

    防患未然 安全发展

    十年来,危机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发展中多了警惕的意识、安全的头脑,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建章立制,努力防患于未然。

    2003年,非典肆虐神州。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回忆:“非典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它的突如其来暴露了中国危机应对机制的缺失。”那时,连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都严重不足。

    正是非典等一系列危机教育了我们。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这部法律中有一条明确的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属地为主的管理原则。

    将这一原则写入法律,史培军感触良多。这位亲身经历过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和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的救灾专家说,离开这一条,灾难发生时,就不可能有效实现第一时间的救援。玉树地震后,青海省在1小时内就启动了应急响应,这也是为什么玉树虽然相对封闭,但在4个小时之内救援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汶川地震5个月后,中国还修订了防震减灾法,明确要提高学校、医院的抗震设防标准等。近十年来,中国在危机应对方面修订了不下十部法律法规。

    预防危机,就必须有科学的预案。十年来,中国三大层面的危机应急预案机制全部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完毕;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领域的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成型;省市县级不同层次的预案基本制定。

    突出协调 注重平衡

    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人们发现这个不到3平方公里的县城里,竟然居住着4万余人。昔日有“陇上江南”之美誉的舟曲,植被稀疏,秃岩满目。

    从非典到舟曲泥石流,乃至国际金融危机,危机的爆发有多重因素,但也促使我们思考着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教训痛彻心扉。正是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领悟,让舟曲重建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尊重自然、科学规划”的原则,原本主要的人口聚居区三眼峪,不再建设永久性建筑;县城人口进行分区安置……这是一个更加美好新舟曲的起点。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也是在危机之后认识更加深刻。今年7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对十年前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仍记忆犹新。

    钟南山说:“非典疫情第一次比较充分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的种种积弊——条块分割、基础薄弱、信息不畅、危机管理乏力。人们在痛苦的磨难中意识到,医疗等社会领域的发展与改革势在必行。”

    危机也是契机。正是从那时起,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全面展开。此后,加大投资、加强规划、加快改革,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社会事业这个“短板”正在逐步加长变厚。

    自然领域的灾害在警示我们,经济领域的危机也在昭告我们:推动协调与平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在全球气候灾害频发,经济体系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关系的复杂,全球化的深入,中国面临的挑战会更加严峻。发展道路上我们要与灾害和风险共生。唯有手握科学发展的利器,才能披荆斩棘,闯险克难。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09/186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