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细耕“吨粮田”冲顶“吨粮市”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7-05  互联网

    本报记者 高文 郝凌峰

    “‘吨粮市’建设规划,我的收益最大,村里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亩产过千斤,全村总产量超300多万斤,创小麦历史最高水平。我在县里科技人员扶持下,种植的小麦高产攻关田在投入比上年减少两成的情况下,亩产达到了650多公斤,每亩增产73公斤,这样算下来,每亩增收200元以上。”说起今年的夏粮收益,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曹乐堡村任明玺滔滔不绝。

    2010年,邯郸市提出以粮田高产建设为核心,加大财政投入,推广农业技术,改革粗放耕作管理,利用三年时间建成“吨粮市”,到2012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两熟)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两熟单产达到1000公斤,总产达到100亿斤。从那时起,任明玺家的地被纳入到邯郸“吨粮市”粮田示范方建设,有了专门的农技人员予以指导。

    邯郸缘何要建“吨粮市”?

    “没钱花可以,但没粮吃不行。”邯郸市委书记郭大建对记者说,他2010年去农村调研,问农民种粮赚不赚钱,农民的这句心里话道出一个深刻道理,粮食安全是“最大民生”,这是实施“吨粮市”建设的初衷。郭大建算了这样一笔账:以邯郸为例,1000万人口按每人每天1斤粮食来算,每年要消耗36亿斤粮食,加上饲料转化十几亿斤,全市每年消耗粮食约50亿斤。若实现了“吨粮市”目标,每年能生产100亿斤粮食,将为国家贡献50亿斤粮食,可以再保障10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可见,“吨粮市”建设意义重大。

    郭大建说:“邯郸是农业大市,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国家分忧。同时,建设‘吨粮市’也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500名农技人员: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头遍水要掌握时间,基本在土发黄,小麦三四指高的时候浇。”“打药治虫要看虫情,发现麦叶发密时赶紧开始。”这几年,由于农技人员“手把手、面对面”地传授科技知识,馆陶县寿山寺乡西宝村的宋国廷俨然成了一个“土专家”,问起相关技术,他说得头头是道。旁边的县农技人员“翻译”道,他说的这两个时间其实是小麦的拔节期和灌浆期,这两个时期的技术把握相当重要,而他的总结相当到位。也正因为如此,谈起产量,宋国廷显得胸有成竹:“去年我这一亩地打了1300斤,今年天气好,我觉得1500斤没问题。”这是邯郸市依托“吨粮市”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的一个缩影。

    “能否用3年时间使全市粮食平均亩产增长到一吨?”2010年夏,时任邯郸市市长的郭大建,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出了这一课题。

    从那时起,邯郸市县两级共计15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农村建起“科技小院”,在地头创办“田间学校”,深入全市16个县(市、区),服务到田间、指导到农户、技术到地块,实现对农民的“零距离”服务,尝试着用良种良法,让农民告别“拍脑门”式经营的局面。

    与此同时,邯郸市重点以高产示范方为抓手,每10万亩小麦建设一个万亩示范方,全市共建设万亩高产示范方52个、千亩核心示范区30个。示范方实行统一品种供应、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

    段美生是邯郸市农技推广站站长,也是邯郸市“百千万”行动中负责黄辛庄村的驻村干部。走在黄辛庄村的高产示范方里,段美生对记者说:“从前,这里的村民在小麦没收割时就套种玉米,种植密度不高,收小麦时还会压坏一部分苗,施肥又不够科学,大多施一次就不管了,肯定会影响产量。”后来,他和同事们一起指导农民在小麦种植上推广等行距密植技术,每亩小麦增加1万至2万麦穗,一季亩产小麦就能增收10至20公斤。去年秋天,他们重点推广了玉米种植的“一增四改一晚”技术,即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等。“种植科学了,产量自然就上去了。去年示范方的单产在1400斤以上,比上年增产200斤!”段美生说。

    谈到驻村的体会,段美生颇为感慨:“在我看来,粮食增产的关键就是如何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他举了个例子,去年河北春旱严重,可黄辛庄村的粮食产量不降反增,除了后期的科学管理,最重要的是农技人员在入冬前对比往年情况,建议农民多浇了一次水。“有时只要农技人员能够及时给农民提个醒,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许多种粮大户在增产技术“集成化”实施方面,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在集成化技术推广普及过程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馆陶县南徐村乡西马兰村种粮大户霍兰祯于2009年通过土地流转承包耕地160亩,在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探索实施了“一优、两施、两增、三防”集成高产技术,玉米上应用了“一增五改”集成技术,2011年,攻关田小麦亩产达到695.6公斤,玉米亩产达810.2公斤,成为亩产吨半的样板粮田。

    依托“吨粮市”建设,目前,全市主体粮田的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达到95%,邯郸市的农技推广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诸如土壤深松、化肥深施等技术,在邯郸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

    7.5亿元财政投入:“专家产量”变成“农家产量”

    “我们原来用大型机械深耕一亩地才15元到20元,现在统一搞深松,一亩地得40元,这多出来的钱咋办?”说起当初搞示范方实行“六统一”,临漳县黄辛庄村主任黄守福说,明知道农技人员说的办法好,可一算成本账,还是有村民“觉得不合适”,不想采用。

    建设“吨粮市”,没资金支持显然不行。

    相关部门给市领导打报告,申请50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没想到,最后市里竟然一下子批给了5000万元。2011年又将这笔专项资金增加到1亿元。同时,邯郸市要求,各县(市、区)财政每年按1∶2的比例配套。就这样,邯郸市县两级财政这两年列支4.5亿元直接用于粮食生产。今年,邯郸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市财政单列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就此,今年该市市县两级专项用于“吨粮市”建设资金将再次达到3亿元。

    在如此大的力度下,农民受益颇多。原来不买账的农民屈指算账:“深松1亩地,省里补20元,市里补15元,自己只用掏5元,这简直太合算了!”

    3年下来,财政投入总计达7.5亿元。邯郸市为振兴粮食生产,实打实地投入了真金白银。邯郸市农业局局长暴常青说,目前,中央、省、市财政对农民种粮的各种财政补贴,已占到邯郸农民粮食种植物化成本的1/3多,有的地方甚至将近一半,极大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如此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保障资金切实到位、专款专用是关键。郭大建说:“给予农民的种子补贴、化肥补贴、机械补贴等要条目清晰,不能都掺和在一起,更不能一个数字到处用。资金没有真正用在农业上,没有用在‘吨粮市’建设上,农民没得到实惠,就是失职。提高农业的产量,科学种田,是农民的事,也是政府的事。加大‘吨粮市’投入,要一抓到底,落实到底,差一分都不行。凡是完不成财政补贴的,一票否决。”

    不仅耕地,从种子、化肥到农业机械的购置、使用等,当地农民都在财政大力补贴之下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玉米机播1亩补10元;购买播后镇压机械,一台补贴500元;更换小麦良种每亩补贴10元;采用“一喷三防”技术喷洒综合性农药,每亩补贴3~5元……

    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新技术也随着高产示范方以及物化补贴逐渐深入人心。同时,经过全市上下两年来的奋力拼搏,2011年邯郸“吨粮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全市小麦玉米两熟平均亩产941公斤(小麦单产423.3公斤,玉米单产517.7公斤),比上年增加91公斤,临漳、永年、成安、肥乡、馆陶、曲周六县率先实现了“吨粮县”建设目标。

    曲周县白寨村村民张保起说:“就拿犁地说吧,俺多少年了,没有深犁过,今年县农牧局组织调来了大型拖拉机给俺深犁了一遍,旋了一遍,就深松地这一项,就能增产15%。”

    目标“吨半田”:加速农业转型升级

    6月13日,农业部组织湖北、河南、河北小麦专家,在馆陶县西保村万亩高产示范方进行了实打实测,平均亩产636公斤,其中核心区高产方668公斤,创造今年全省小麦高产纪录。综合专家和部分群众的实打实测数据,全市584.3万亩小麦,综合平均亩产预计470公斤以上。今年,以目前的气候条件看也要好于前两年,只要不遇重大自然灾害,邯郸对于完成“吨粮市”建设任务颇有信心。

    产量的不断增加,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这两年种地的收益可比以前好多了!自从建设‘吨粮市’后,俺家3亩多玉米地每亩能打玉米1500斤左右,年增产达到200多斤。每亩地拿到的资金补贴大概130多元,还有各种农资实物补贴。”临漳县黄辛庄村村民李贺喜滋滋地说。

    “‘吨粮市’是邯郸市最大特色。邯郸市‘吨粮市’建设进程能够顺利推进,宝贵的经验就在于借助政府的财政与政策支持以及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郭大建表示,一方面通过“吨粮市”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向农业聚集,提升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实现“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养则养”,发展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做好农业产后环节,大力发展粮食精加工、深加工、细加工,培育壮大更多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广大农民持续增收。

    郭大建说:“现代农业不仅要看量的生产,还要看质的发展。对邯郸而言,农业转型升级十分迫切。”

    邯郸市市长高宏志认为,转型升级,要立足于农业增效。通过加强基础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现代农业的关键是以完善的基础设施,确保稳产、高产及品质优良。邯郸建设吨粮市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缺水,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8%。为此,邯郸市投资9.65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3万亩。同时,投资1.2亿元,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综合治理,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大县改造中低产田,全市完成土地治理项目面积12.33万亩。诸项举措,确保了全市粮食单产稳步提高,粮食品质逐年提升。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05/186020.html